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不等式
2007-12-29佟元之阎岩张文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6期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教学中的广泛开展,引发了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的载体从传统单一的书本形式转变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知识的传授方式从“填鸭式”教学转向反思性教学、合作交流性教学;知识的传递从平面方式过渡到立体方式。然而笔者通过听课和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地区、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依然存在以
下不等式。
一、使用课件≠学科整合
CAI课件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但有些课件的使用和制作技术值得商榷。从课件的制作质量上来看,由于学科教师对计算机软件不精通,再加上没有宽松的环境、充足的时间来精制课件,课件的内容只是纯粹的文字、图形的组合,缺乏新意。文字信息呈现成了书本和黑板的翻版,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浮想联翩,还有的课件呈现信息太多、太快,颜色使用过多且色彩搭配眼花缭乱、音乐效果怪异刺耳、动画图像不协调,甚至还出现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在课堂中使用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易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以至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难以在课件中体现,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很多课件基本上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的,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它的内容和程序就被固定下来,课堂上教师只能按部就班进行演示,教师在课堂中大多扮演“放映者”或“解说员”的角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上课时只能按课件流程和教师的思路学习。这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双边情感交流,缺少思维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查找、搜索资料≠学科整合
笔者在参加几个县的中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发现,有10位教师在网络教室进行语文、历史授课时,教学方法雷同:新课导入——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网上搜集、整理信息。用在学生搜集资料上的时间达到了20分钟以上,本来是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学,教师套用这种模式授课,既不像本学科课又不像信息技术课,既没有突出各科学科目标,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形式本身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课后,大多数听课教师都有不便说出来的困惑。这是语文、历史课吗?这种形式成了“四不像”的表演课。姑且不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至少缺少针对性。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束缚授课教师的手脚,对教学的效果极为不利。这种形式决非个别。相当一部分执教者追求教学时髦化,导致教学策略和目标倒置,不是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而是把差别甚大的课程“整合”到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看上去似乎很美,其实是追求形式,追求表面热闹,是教师最容易犯的“形象工程表演课”。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但也决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例如:教学《谁不说俺家乡好》一课时,有一位教师用了大约20分钟,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描写家乡的“自然景观”、“乡间小路”、“农家小院”的资料。学生通过不同的网站,查找了大量描写家乡的文章,却感触不大。大多数听课者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不用网络,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根据自己对家乡的体验和感触,通过小组讨论来描写家乡的优美,因为每一位同学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带着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会自然地把家乡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这种触景生情的教学方式授课课堂氛围会更佳,学生收益会更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构建两种学习环境:一是课堂演示环境,主要将教学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形式(如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呈现,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的知识,以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搜索资料,帮助理解。由于阅读理解课文需要一定的辅助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为学生获取信息、拓宽理解知识、激活学生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使用高、精、尖的媒体≠学科整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媒体大量涌现,学校的教育装备得到了迅速的改善,不仅数量、品种繁多,而且质量等级也逐步提高,媒体在教育环节中被选用的频度越来越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