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型练习设计例谈
2007-12-29陈传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2期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科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科学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教学方式已作了根本性变革,但学生练习设计改革还不够深刻,未能与教学方式变革同步。现在虽增加一些探究、开放性练习,但这些练习大都局限于让学生做抽象的“大脑实验”,与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近年来在科学教学中,大胆探索练习改革的新路子,开辟了练习的一个崭新领域——实践型练习。笔者按照便于落实学生动手做的原则,在新课前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中设计一些实践型练习,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以举具体例子的形式,与同行们探讨。
一、课前实践型练习设计
在上新课前,以往我们仅仅让学生预习教材,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往往仅涉及到知识一维目标。笔者在新课前的预习时,将生活原型引入练习中,设计体验性实践练习和发现性实践练习,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的生活与经验的实地实践中,获得真切宝贵的感性认识,初步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猜想等实践能力。
1.体验性实践练习
体验是认识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的教学应是建立在学生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上,并是生活的深化。课前的体验性实践型练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通过实践去认识科学的习惯大有帮助。
例1.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新课前,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光的反射现象有一些生活的经验,但太粗浅,也并未进行科学的、深入的体验与探究。若能安排课前的体验性实践练习,会得到更多更详细的感性认识。当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有玩具激光灯,这种灯价格便宜,其发出的光不发散,实验效果好。笔者就设计两道实践型练习:
①用激光灯的光直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再斜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变换斜照的角度或平面镜放置的角度,再观察现象。
②用激光灯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观察现象。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再让激光灯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现象。同样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
通过做这两道实践型练习,学生体验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通过体验能粗略地探究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规律。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课堂,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2.发现性实践练习
学生对熟知的自然现象往往熟视无睹,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当然很难有新的发现。课前安排发现性实践练习。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释。
例2.在水的沸点新课前,学生对水的沸腾现象非常熟悉,但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去研究。我分发每位学生一只温度计,设计了这样一道发现性实践练习;每人回家烧一壶开水(用电烧或煤气烧均可)。
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测水温变化。
②观察沸腾前水里有无气泡;观察沸腾时,水里的气泡变化。
③让水沸腾烧10至20分钟(注意不要烧干),观察水的质量或体积是否有变化?
④观察沸腾时形成的“白汽”在什么位置。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观察水的现象,并观测水温变化。
⑥对①——⑤项观察发现。得出什么结论?或提出解释或猜想。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
①观测到水未沸腾前,水温一直在上升,到沸腾时水温一直停留在100°不变。得出结论:水沸腾时水温保持不变。
②观察水沸腾前。温度低时无气泡,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出现小气泡;沸腾时气泡大量出现。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解释:水沸腾时,内部的水以气泡形式转变成气体逸出。对于沸腾时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难以解释,他们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其中有的猜想已非常接近正确的解释,如认为可能与水的压力有关。
③水的质量或体积明显减少。解释:水沸腾时,大量液态水变成气体逸出,所以水的质量减少。
④“白汽”形成位置在壶嘴、壶盖的稍上方,不是紧贴壶身的。对于这种现象觉得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他们也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如可能与温度有关,也可能与状态变化有关。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有同学观察到沸腾马上停止,有同学观察到沸腾还在,过了1—2分钟才停止。对此学生争论不休。但对水停止沸腾后温度下降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散热的结果。我及时引导学生:停止加热。壶底的温度比水温高,壶底向水传热,所以水还会沸腾。所以也得出结论:水沸腾要不断吸热。
通过做这道实践型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细致观测的基础上,对科学问题去猜想去解释,尽管猜想很不完善,但为新课教学时进行探究打下实践基础,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型练习设计
笔者在近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活化的模型。
1.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时需要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而科学思想方法若不进行再次地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停留于知识点上,而忽略科学思想方法,忽略探究的思路和过程,进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反之,若在课堂实践型练习中得到及时内化,学生不仅内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再次实际运用了科学思想方法,内化了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3.在《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我演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设计这样一道实践型练习:用笔压自己的手做压强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写出实践报告。
学生在课堂上做这个练习时,少数能力很强的同学能自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去设计实验,然后去做实验。有部分同学尽管自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但在实际摸索实验中已朴素地体现和运用了这种思想方法:他们用改变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但使力一样,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变化;用使力大小不一样,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来感受压强的大小。并在整理实践报告时不少人明晰了“控制变量法”。这种课堂练习是实践着“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经过练习评价,学生不仅内化了“压强”这个知识点,更主要是内化了“控制变量法”这种思想方法。否则,今后遇到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就很难自发产生朴素的思想方法了。
我作对照实验研究发现:做过科学思想方法实践型练习的班级,在新课上解决新问题时,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等,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思想方法自觉性明显强于对照班。新课中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思路,顺利地开展自主探究。而对照班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且自主探究开展得很不顺利。
2.模型活化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中的模型抛去了客观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学生学习科学模型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被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所蒙蔽,往往不能联系上模型,或者即使知道是哪一模型的具体表现,但又不知从何分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联系生活、科技,另一方面要设计些模型具体化的实践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杠杆的新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的模型。但实际上的杠杆具体样式多样,并非是根直棒。我设计以下练习:把老虎钳、羊角锤、剪刀、天平横梁、瓶盖起子和脚踏式垃圾桶(附上练习的辅助材料如钉子、盖紧盖子的瓶子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杠杆,并分析它们的结构。在使用这些杠杆过程中,学生体会模型的深刻性,多数学生能在练习中排除非本质因素,找到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杠杆”。
科学中模型很多,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但教师若不将模型在实践中具体情境,学生可能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不能学活。
三、课后实践型练习设计
科学课堂教学应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紧密相连。课后时间相对充裕,实践的空间更广阔。应安排综合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综合性问题,能动手试验,能有创新。
1.综合探究类实践型练习
例5.在电阻中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找出日常电器中使用变阻器的地方,并亲手调试变阻器以观效果。如方便动手,弄清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对于这种综合性的开放练习,学生感到难,但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学生能找到像收音机的调频,电扇的调速器,亮度可调台灯的开关等。甚至还有学生画出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图。尽管有些问题学生难以弄清楚,但这种实际经历给其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制作类实践型练习
科学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活动可以作为制作类实践型练习。如《设计并安装前、后门电铃电路》,《制作潜望镜》等,我自己也尝试设计一些练习。
例6.浮力学习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用旧牙膏盒(铁皮)分别制作能浮在水面的小船,能悬浮于水中的潜艇。学生反映制小船较易,但要制悬浮于水中的潜艇较难。能成功者大多是运用“悬浮时,悬浮物总体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理论,通过计算来设计制作。
以上仅谈些笔者个人的教学中实践型练习的设计。不对之处,请大方之家指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重道远,教师需要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
(责任编辑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