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留守”学困儿童的四个策略
2007-12-29李桃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2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在用艰苦的劳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在用辛勤的劳动有力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有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学校老师的帮助,尽管政府和城市也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是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小学中就读的很多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中很多学生的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成了学困生。那么,如何来转化这类特殊的学困生群体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师爱关怀,激发求知欲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老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留守”儿童中的这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甚至班上的学生也看不起他们,因此,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感很强。这时教师如果能亲近他们,多给他们表扬和肯定,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使这些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他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更应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上的成功和欢乐,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的发展。“爱屋及乌”,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自然会喜欢上他的课。学习兴趣增强了,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爱是转化这些学生的一种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只要我们热爱他们,就一定能把他们转变过来。热爱学生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更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二、加强课外辅导,因材施教
这些留守儿童中很多的学困生基础较差,要使他们尽快赶上来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做好他们的辅导工作。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对他们的课外辅导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一)在学期初,摸清班级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人数。(二)分析造成他们学习障碍的原因,并找到相应解决的办法。(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好每个学生的辅导计划。(四)持之以恒地耐心辅导。教师在课外辅导时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注意方式方法。在辅导中切忌为了省事,而搞“大统一”、“一刀切”。辅导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比如,对那些思想开小差而未学懂的学生的辅导,可以按照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再重复讲一遍。但这种方法对那些确实认真学习,然而却学而未懂的学生未必有效。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学生进行辅导是一种方法,对于整个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辅导则需另外一种方法。只有教师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变换讲解的方法和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提高。另外在辅导时还要注意帮这些学困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创造各种适宜这部分学生展示自我的条件,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先帮他们达到近期的学习目标,再逐步接近全班的学习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从而改变他们的自我形象,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开展互助互学,促进个体共同发展
互助互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把班级内的学困生采用“自由结合,差优互补”的原则,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互助互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开展互助互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好的小组长。要求小组长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二是要合理搭配组员。各个小组的成员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因为他们志趣相投,爱好相同,自然会互帮互助,可以选择地域临近便于课外开展活动和课后相互监督。成员选择时要差优合理分配,便于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三是要加强监督与指导。在开展互助互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及时解决小组中所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习小组的活动正常开展,促进每个学生的成绩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提高
尽管很多学困生的父母不在家,不便联系,但现代通讯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与家长联系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或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我校通过“家校联系卡”就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具体做法是,每周让这些学生在家校联系卡上写出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感受,或对学校教师、家长的意见、建议,同时老师写出一周内该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遇到特殊情况,教师要随时采用可行的方式尽快地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不拘泥于一周的时间限制,从而让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学校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少年儿童就像一片树林里的一株株小树,学困生则是其中矮小而细弱的。要让这些弱小的树苗也能健康地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给以更多的关爱,让其享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发自内心关爱他们,耐心地教育辅导,他们也一定会像其他的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责任编辑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