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合作

2007-12-29

中国教师 2007年3期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开始鼓励教师设计符合时代需求和引起学生兴趣的新的课程内容;鼓励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取新的、有效的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公平的评价。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具有合作意识才能完成。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应该做些什么?
  
  一、为促进教师合作创设条件
  
  1.要在学校内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
  学校领导应积极倡导教师合作并热情投入到合作中去,将自己指挥者、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为科研实践的参与者,引导教师不断开启自己的新思路,并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与同事分享。学校应组织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心得交流,拟定教学研究课题并集体进行课题探讨与实践,就某个班级问题学生给予指导意见等活动,将合作意识逐步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里。在年级组中,各个科目的任课教师可以将几门课程综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综合课程,例如,在音乐课上学习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这就需要各科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共同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的这种合作意识对学生会起到示范作用,用这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合作的益处,从而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
  
  2.学校应重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配合新课改,以合作的形式向专业化发展,教师评价制度也要跟进。如果我们还使用学生的考试结果来评价教师,那么教师合作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制度。注重教学结果同时也注重教学过程;关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的成果;考察教师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考察教研组教学交流的成果;关心教师工作表现的同时也关心教师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将单一的评价形式转变为多元式的,在评价过程中将教师的合作协调能力,参与合作教学研究的成果都作为评价内容,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师合作是真实的、有效的,防止流于形式的合作。
  
  二、考虑教师进行合作面临的挑战
  
  1.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在合作中工作
  教师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各不相同,未必都适合合作,因此,每位教师的特长和由于区域而产生的文化差异都应成为考虑分组合作的因素。自由组合是合作的方式之一,但是教师个人的特长有可能难以在这个小组中发挥出来。同时这样的分组合作很容易产生教师队伍中的“小帮派”,造成恶性竞争。
  
  2.合作不适用所有的教学任务
  教师集体备课、教研等活动,可能会造成一些教师的惰性,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都将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要不得。另外,在考虑合作时,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如改作业、辅导和家访等等,没有必要进行合作。
  
  3.教师能否在合作中展现个性与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需要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魅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教育活的源泉。现在需要教师合作、集体备课、集体探究,那么教师是否还能在这些合作型的教学工作中展现个性与创造性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