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历史与素质教育

2007-12-29乔金霞

中国教师 2007年8期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遗产教育学生,我把濮阳市丰富的乡土历史材料加以整理,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编成网络,适时插入历史教学,对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现将做法及体会简述如下。
  
  一、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
  
  “应试教育”下初中历史课中“灌”、“背”成了唯一的教学模式。现在要加入乡土历史,而又不延长教学时间,这就要打破封闭式课堂结构,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由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由“满堂灌”变为点拨、引导,学生由听和背变成听、看、读、问、辩五“管”齐下,耳、目、口、脑、手五“官”并用。同时,学生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参观访问,搜集整理。
  
  二、运用乡土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
  
  单从课本上学历史,往往会感到史实遥远,感情疏远。比如讲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生活,插图不多,文字简单,学生感到枯燥,理解肤浅。但是在带领他们参观濮阳出土的墓葬蚌摆龙虎,六千多年前的先民生活一下子摆到了眼前时,学生的兴趣顿时提高了:原来先民们生活的地方离我们不过十里之遥!又如讲到刘邓大军过黄河,西段渡口就在我们濮阳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了,不少学生说,要是今天,我也会随大军过黄河!后来有的学生还特地到渡口参观,面对眼前汹涌的黄河,想象当日壮阔的场面,更加深了感受。总之,乡土历史材料的补充丰富了历史课本,使历史远的变近了,虚的变实了,抽象的变成具体可触的了,增加了亲切感、真实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在学习乡土历史的“大课堂”上,无拘无束,驰骋想象。如讲到孔子周游列国四次来卫时,有的学生忽然问道“孔子是怎样过黄河的?”这个看似幼稚的小疑问,其实提出了一个有关地理变迁的大问题。日本学者来濮阳参观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对此,我加以鼓励,于是更多的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便纷至沓来。如看墓葬蚌摆龙虎时,学生便提出一连串“为什么”:“为什么人头朝南,脚朝北,而龙虎则是头朝北,脚朝南?”“为什么龙在人的东边,虎在人的西边?”这些问题涉及学问之多,令专家们都瞠目!可见他们观察之精,用心之细,求异思维之敏捷。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维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指导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材料,获取信息,然后加以整理,便于“贮存”(记忆)和“携带”(运用),即先教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点滴积累乡土历史知识,然后变成图表式的知识网络,便于记忆,最后再化成“串珠式”的诗歌,便于随时讲诵。总之,教学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6uRR1ss+pQbsVFzbaC33qK/isVbw0JwNNl49gkeD/1c=“学会学习”,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比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濮阳的历史名人、文物古迹,编成如下的韵文:“六千年前蚌摆龙虎,泱泱中华称第一。颛顼建都于帝丘,陵墓就在濮阳西。舜帝曾贩于顿丘,又铸九鼎昆吾域。春秋列国七会盟,城濮之战是战区。孔子周游四适卫,子跃进结缨有坟祠。坐怀不乱柳下惠,跖是他亲兄弟……”学生们还利用节假日主动搜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和庙祠楹联等。比如他们发现了湮没民间达几百年的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濮阳尚书董汉儒题画的家谱,很有文化价值。
  
  五、强调学以致用 让学生“学会做人”
  
  乡土历史教育学生爱家乡,爱濮阳,使他们人人都能讲“濮阳史”,个个都是“活广告”,终生不忘宣传濮阳。这对开发、振兴濮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还教育学生不仅要把知识化为力量,还要把知识化为精神:外化为行为,内化为品德。学习历史上那些先贤名宦之忠、孝、廉、节,不仅要颂其事,而且要效其行,要时时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陶冶自己。学习古人,超越古人。学生们纷纷表示:在校做五好学生,出校做文明市民;现在全面发展,将来献身祖国;前不愧濮阳先贤,后不负新的世纪!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