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主导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2007-12-29陈冠林

中国教师 2007年8期

  最近,我校举办语文学科优质课评比,我连续观摩了16位参评选手的阅读课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文本的关注,也引发了我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问题的思考。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没有文本就没有阅读教学,因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课真正具有语文味的关键。但是从竞赛中一些课堂状况看,某些教师似乎处于两难境地中:一部分课堂好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出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形式非常丰富,但其内涵却十分苍白,对文本的解读只是浮光掠影;另外一部分课堂似乎对文本有较深入的解读,然而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侃侃而谈,学生却无动于衷,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荡然无存。难道文本解读与学生主体之间真的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吗?
  我们固然反对为了形式而丢失文本,教师完全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的做法;同时,也不赞同某些教师否定新课程中师生平等观念,在课堂中包办代替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所作为,组织和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都得以体现,最终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凸显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
  参评者蒋新萍老师讲授林清玄《随风吹笛》一课时,她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竹被人们关注已有几千年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对竹情有独钟,苏轼被贬惠州过着‘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逍遥生活,郑板桥以竹诗竹画名扬天下,《红楼梦》中的绝世女子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外千竿湘妃竹,她在幽竹碎影中编织着一个注定会心碎的梦。以竹为名者为号者数不胜数,与竹相关的故事无一不美丽、超然……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美文,领略一下他对竹子的独特感悟。”
  教师引经据典,用诗的语言和意境描述的方法,有效地传达了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二、师生对话,引领学生对文本分析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起源于问,所谓“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