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7-12-29陈凯林
中国教师 2007年10期
语文能力一般公认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大要素。写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既可反映出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写作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难点,学生怕写,教师怕教,乃至形成一种对写作的恐惧症。许多人寒窗十余载,作文百儿八十篇,毕业后踏上社会,却往往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刘半农在五四时期就意识到中学作文教学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他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中指出:“现在学校中的生徒,往往有读书数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学实业的,往往不能译书;学法政的,往往不能草公事;学商业的,往往不能订合同、写书信”,对作文教学缺乏实用性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
一、国外的作文教学
在黄全愈教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这样一个事例:
上七年级的儿子矿矿完成了一篇论文,一看他的论文,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
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美国的专业学术论文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格式。开篇通常是介绍,讲些研究背景之类的东西,然后是研究的假设观点,即研究中想证明或反对的论点。跟着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再接着就是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统计分析。最后是结论段,提出自己的见解。
儿子的论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这种美式八股,十页正文外加三页附加的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矿矿在七年级时独立完成了一个可以称为“真正”的科学研究,而我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时,才真正开始考虑如何做研究。
其实,早在1982年,全美教师委员会就推出了一份名为《英语教学纲要》的文件。这份文件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强调了对写作教学实际功用的重视,从那时起,面向社会需要,注重基本的和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成为美国写作教学观念的主要倾向。美国从小学开始,就经常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课题形式的作业,如矿矿所做的就是学校布置的作文。
日本在二战后也认识到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表达交流思想,作文的社会功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写作教学应该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实际工作做准备,一些诸如记录、书信、评论、报告、调查等实用文体的训练便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德国在《学习指导大纲》中对写作教学的训练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就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而到十年级就要写出一定水平的论说文,写作练习的项目大多是科技说明、参观报告、职业调查、民意测验、采访记录、个人履历之类的实用性文章。
二、新课程对作文实用性的重视
我国的课程改革鲜明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新课程的相关指导性文献对写作的实用性功能也越来越重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对写作训练的定位和指导有了明显的改进,“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实用性特征”。
《教学大纲(2002)》的“写作”部分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达交流”部分则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标准》中对写作训练的要求更加详细、具体。一方面,延续了《教学大纲》对写作的基本要求,如观察生活,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抒发真情实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等。另一方面,又对《教学大纲》中抽象的做法进行细化和补充:(1)把写作训练当作锻炼、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思维。(2)要求综合利用各种写作技巧表达。(3)增加了实用类文本、理论类文本等形式的写作训练。
三、现实中的作文教学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却很难得到落实。长期以来,为了训练便利和符合考试需要,往往是由老师来命题,学生只能根据命题作文。在写作教学中或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手艺,具有一定的模式;或者过于强调艺术性、文学性。这些都使写作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淡化了它的实用性、功能性。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曾有学生非常严肃地问我:“老师,我们干嘛要写作文,它有什么用?”我一愣,正想说些“发展思维,引导大家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文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道理时,他接着说:“我也不想当作家,高中毕业以后,像这样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形式根本就不会用到,为什么不学写一些有用的呢?”每当在班里布置写作文,下面总是“哇”声一片:怎么又写作文?!
其实,学生这样的想法和说法也无可厚非,我们今天强化文体的写作,尽管是对基本表达方式的强化训练,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偏向文学性质的写作,在他们离开学校后的实际生活、工作中还有多少人会用到呢?而一件被自己认定是没用的事怎么会乐意去做,用心地去做呢?
有人说:“正因为高中以后大多数学生不会再用到,在中学阶段才必须加强训练啊,否则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这是不对的。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以后的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基础,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激发兴趣,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爱语文、乐写作。但在现实中却是学生对写作不仅是厌恶,甚至是恐惧。因为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而是不得已为了完成一件任务,一件其结果早已被认定为徒劳的任务。其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文字都是空话套话,而即使是空话套话,也常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不‘作’哪有文。”这样,写作就不再是一次次思想的净化和升华,不是能力的培养和人生的历练,而是一次次学会了欺骗和作假。
四、对作文教学的期待
第一,中、高考“指挥棒”增加实用性试题,体现实用性倾向。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指挥棒”的作用依然是非常明显和至关重要的,它依旧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高考中已经出现了写广告词、写主持稿等生活中常用的文体。
第二,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作文内容与考生的实际生活贴近,自然就能触动考生的心灵,让他觉得有话可说,写出言之有物、真诚感人的文字。
第三,把作文与各科学习联系起来,重视其学习的工具性。学生作文应和他们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各科学习的写作能力,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需要。
第四,开发地方、校本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实用文体的写作。随着新课程中教材开发与管理权力的下放,地方、学校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