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起杜甫的那场“雨”

2007-12-29路宝平

中国教师 2007年10期

  课程改革在新疆农五师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又回归了“平静”,尤其是语文教学,在媒体照耀下的教师表演的舞台无声之后,课堂又被改革以前的氛围所代替:教师滔滔不绝地当“主导”,学生亦步亦趋地做“主体”,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成绩低不说,爱读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更让人担忧的是题材不同、内容不一、主体丰富的课文,却以一种固定不变的学习模式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学中大打折扣,在这种前提之下,每篇文章的浸润、感染、激励功效也渐渐被忽略不计。痛惜之余,不禁想起杜甫的那场“雨”——
  一场“雨”,锦官城花团簇簇,娇艳欲滴,山城变花城;一场“雨”,滴洒千载,代代传颂。究其魅力,除了诗人杜甫运用文字的功夫了得以外,恐怕就应感谢这场“雨”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是,它的细、密、轻、柔的形象便深深植根在人们心里,而它带来的异样风情,却又总让人常常会心,时时神往,这,就是文学的浸润力,或语文学习的真境界。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文学的浸润力,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幸福,愉快地走进语文学习的真境界呢?
  
  一、生活体验,真实胜作秀
  
  语文学习应根植于现实,密切联系生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学生的实际往往与教师的教学形成“水”和“油”的关系,这不仅拉大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而且使语文学习变得狭隘和枯燥。当语文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后,要么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阅读某一段落,要么是在课堂之外指导个别学生表演文章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在讲课需要时插入。前者让学生不胜其烦,因为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读;后者则会在此举首次出现时给人以新奇之感,但次数稍多就让人感到假、不真实,学生亦不喜欢。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活中的感知与体悟,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化为作者,引导学生经历作者的生活,“亲历”纷纭的历史,感悟“彼”生活与“此”生活的真谛,发现课堂的美妙,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如果学生的亲历亲为能让学生在多年以后,还能以此为兴奋、落泪、手舞足蹈、捶胸顿足,不忘其细节,那么,文学的浸润力——语文学习的真境界则被充分体现。
  
  二、知识教育,感悟胜讲析
  
  在语文课堂中,对于知识,教师教授的几乎都是技巧,而技巧性的东西,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教师不讲,学生是没法明白的。其实,就是教师讲了,学生也未必能全部吸收,因为技巧讲多了,教育的结果就大打折扣了。另外,在现实生活中,语文知识的众多技巧是没有用的,即便是写作,大多也是情之所至,笔之顺至。所以,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常有事倍功半的挫折感——教学无效。但倘若我们能设置合理的情境,学习过程中提倡学习取向为教学的起点,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成就其主人的地位;让课堂变成情感、思想交流的场所,生与师、生与文能进行超越语言的沟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生活走进语文,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语文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之俯拾即是的美丽贝壳,并时时在感悟生命中这朵朵风情独韵的浪花,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变成人生阅历的一段又一段审美体验和感悟,也许,语文学习“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后,作为教师想要的育人结果就会不期而至。
  
  三、人文浸润,无声胜有声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有语文的人文性更具有特色了,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能够辐射到学生内心的一种健康分贝,只是在学习中,我们或把这些资源放到价值观的高度,当成德育的内容去完成,或是为了完成课文的解读而对资源忽略不计,这两种倾向不是把文章的人文力量化为说教性的政治教育,就是把语文学科的人文力量给淡化了。如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放弃说教和解读,摒弃过多的技巧性学习,而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培养学生学会自觉地阅读,就能引导他们“看到”每一篇文章勾勒出的人生画卷,感受到每一篇文章特有的温度,体会到每一篇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到每一文字背后的绵长而深厚的高尚情感和作者伟大的人格,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文海中驰骋,使他们以其多样的个性与文本进行区别于他人方式的神交,通过思维的快乐去获得学习的最高体验。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神交与体验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并会在生命的长河之中时时涌现,达到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是每个教师心向往之的教育境界,也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语文学习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归,也不能以任何名义把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条化、绝对化,它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潜下心来,认真地从现有的语文教学问题出发,通过调查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实践中校正课程改革前行的坐标,使语文教学在“无声”的浸润中散发出美丽的趣味,多几分文字的芬芳,打开学生想象和理解的大门。让教师用自己的素养、以教育的内涵美去征服学生,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师生共同勾勒出语文学习的真境界,并使语文学习的真境界转化为强大的“教育生产力”,从而让教育拥有慑人心魄的魅力。就如同杜甫的那场“雨”,淅淅沥沥在人间飘洒几千年,美至醇厚,浸至久远。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八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