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经验”胜负手
2007-12-28朱伟一
朱伟一
美国次贷危机中,高盛赢得“最聪明的银行”的赞誉。然而对于美国式的资本市场,对于高盛式的券商,我们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次级债产品危机中美国的众多券商失手,但也有例外,高盛就是赢家。高盛抽身较早, 2007年7月,信贷市场急转直下,此前高盛的许多次级债产品已经出手,还买了不少保险。可美林、花旗银行集团、UBS和贝尔等券商,一直在吃进次级债产品。高盛虽说也是有赔、有赚,但总的来说是赢多亏少。
高盛老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高盛赢得了“最聪明的银行”的美赞。高盛内外的人为高盛总结了成功的几条经验。首先是内控搞得好。有庞大的内控部门,工作人员多达1100人,其中博士20人。如果内控部门与交易部门发生意见分歧,通常以前者的意见为准,除非后者有充分的理由。
再就是高盛内部在决策方面比较民主,鼓励下级向上级提意见。各级主管可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他券商这方面就不如高盛。比如摩根斯坦利,刚刚请退了一位女强人,其过错之一就是搞一言堂,压制不同意见,结果有关次级债产品风险的意见没有能够反应到决策层上来。
还有,高盛是全方位的业务,无处不在:投行、交易,还有对冲基金——当然还有次级债产品。参加各种交易有助于了解大势,把握大局。不过,高盛第一把手布兰克菲恩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他表示这次他们是运气好,厄运“每个人都会轮到的”。
但也有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高盛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那是因为他们朝中有人,与政府最高层有很深的联系。高盛不断向美国私营部门和政府高层输送干部,其培养的干部遍布美国朝野的许多要害部门。美国的现任财政部长和布什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都曾经在高盛内担任过要职。也就是说,“美国股市也有官商勾结的问题。”
再就是高盛大做关联交易,在证券市场搞“三级跳”,既做咨询,又搞融资,还要参加客户的投资,以此利用客户的投资机会。一些客户虽有不满,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那么为了减少投资风险,我们搭高盛这条顺风船如何?高盛进,我亦进,高盛退,我亦退——这种良好愿望怕是一厢情愿。高盛总是在悄悄地搬家,行动十分诡秘。券商制胜的秘密就在于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抢在其他投资者和同行之前先行一步。躲开公众的视线,躲开监管之后,券商难免要做些手脚。
高盛这次虽然躲过一劫,但其成功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利益为代价的。高盛的做法在美国引起了强烈不满。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直言,“多年来高盛就一直不停地往世界商业血液中输入有毒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高盛又在悄悄地抛售自己手中的次级债金融产品,但同时却使劲向投资者出售同类产品。高盛已经知道股市要出问题了,但仍然继续打包有问题的抵押贷款产品,将其出售给投资者。很多投资者因为买进这些证券产品而损失惨重,而高盛的对冲基金则因此而赚钱。高盛真是“最聪明”的银行,客户有投资机会的时候,高盛要求利益均沾,非要一起投资,但出售风险产品时却把风险丢给客户。
在收拾残局的问题上,高盛出来的干部保尔森很积极,忙上忙下,不辞劳苦。对于其他券商的损失,保尔森没有幸灾乐祸已属不易,为什么他还要急于帮忙?不错,保尔森是现任财长,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但问题怕是没有这么简单。保尔森要救大券商,利益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其他券商出了大问题,整个股市势必被拖累,高盛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这也是高盛人的聪明之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顶风作案,逆市赚钱,都是很困难的事。
当然,对于次级债危机的缘由以及责任,保尔森讳莫如深。甚至对次级债产品的估值问题,他也避而不答。问到此类产品是不是有价无市的时候,保尔森只说情况很“复杂”。无怪乎美国有人直接指出,高盛大量出售有毒金融产品时,保尔森也是这家公司的第一把手,现在还由他担任财政部长合适吗?美国也有人勇敢地问:“对高盛的做法,对华尔街的做法,难道不应该调查一下吗?”
对于美国式的资本市场,对于高盛式的券商,我们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至少对相关风险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他们在自己国家都要竭泽而渔,难道到中国来会当善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