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卷风”浅谈未来远程火箭炮的发展
2007-12-25王业
王 业
火箭炮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射速高、火力强的优点而被各国军方高度重视。但早期火箭炮精度较差、射程也较近,而且随着射程增大精度将进一步降低。传统的火箭炮使用战术往往要求整营甚至整团齐射较小地域,以其数量弥补精度的不足,同时将射速高、火力强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这种方式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作战组织与实施困难、发射特征大、易被敌人发现打击。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缺点正被逐步一一克服,远程火箭炮的诞生标志着火箭炮已经在多数性能方面不输于传统火炮,在战争中也发挥了传统火炮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海湾战争中,美军M270火箭炮以其密集、突然的杀伤火力被称为撒播死亡的“钢雨”,形象描述了远程火箭炮的巨大威力。
现代战争对陆军火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精度高、射程远、射速快、持续火力强、机动性高等等。在这方面远程火箭炮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是射速快。这是火箭炮的固有优点,任何其他火炮都不可比拟。其次是射程远。火箭炮由于膛压低,发射车基本不承担后坐力,无需沉重的炮管和庞大复杂的反后坐装置,因而可以放心采用大口径以增大射程。传统火炮若采用同等口径,各种附属设备带来的巨大重量将难以承受,而且射速将进一步降低。再次是威力大。远程火箭炮口径大,因而战斗部重量也比传统火炮大得多,在采用普通子母弹或灵巧子母弹的情况下,实际作战使用中往往一门远程火箭炮的作战效能就相当于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传统火炮。传统火箭炮精度较差的缺点在采用各种新技术后也将得到极大的弥补,和身管火炮的差距越来越小,在采用精确制导弹药后已与身管火炮无异。
我国从1959年开始发展远程火箭炮,先后研制了83式273毫米火箭炮、WM80式273毫米火箭炮、A-100式300毫米火箭炮和WS-1/1B/2系列火箭炮等一系列远程火箭炮,但是只有83式曾经小批量试装备,其他均未正式装备。因而我国陆军的远程火力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近日,我军一种外形酷似“龙卷风”的新型火箭炮悄然亮相。从图片来看,该炮采用了和俄罗斯BM-30“龙卷风”300毫米火箭炮一样的定向管数和排列方式,即都是12根定向管,分上中下三排,每排4管,中、下两排又被炮架分成左右各2管。在前不久结束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建国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相关的宣传片中就出现了该型火箭炮发射的镜头。该炮的公开亮相意味着我军新型远程火箭炮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意义十分重大。
众所周知,我国是火箭的发源地,早在宋朝就有了原始的火箭武器——霹雳炮,并用于战争。我国的火药和火箭技术在元朝时期传入阿拉伯国家,以后又传入欧洲。近代火箭炮是从19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广泛应用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美国、德国等国都研制了各自的火箭炮并大量用于战争。苏联BM-13式132毫米16联装火箭炮射程达8.5公里,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苏军战士爱称为“喀秋莎”。战后苏联仍然高度重视火箭炮的发展,先后研制了BM-14、BM-21、BM-24 等多种火箭炮,到20世纪70~80年代又研制了BM-27式220毫米火箭炮和BM-30式300毫米火箭炮,技术先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M-30式12管300毫米火箭炮是由前苏联/俄罗斯图拉市的斯普拉夫国营科研生产联合体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该炮全系统代号为9K58,名称为“斯麦奇”,西方称为“龙卷风”(Tornado),主要包括9A52式12管火箭炮、9T234式运输装弹车以及火箭弹。系统还包括1K23“维瓦里”火控指挥车、1B44“尤里波卡”气象设备、1T12-M测地车、9F819维修设备和9F827训练设备等。每一个“维瓦里”火控系统都装在一辆单独指挥车内,可控制6门火箭炮,为每一门火箭炮计算弹道和目标诸元。指挥车拥有卫星与无线电通信系统,以保障与下级部队和司令部的联系。该系统主要装备集团军属炮兵部队,射程远、火力猛,可在20~70公里内摧毁敌方有生力量、装甲及非装甲目标(新型火箭弹射程增加到90公里)。由于射程远、齐射时间短、能快速撤离发射阵地,所以该系统生存能力较强。
该系统的300毫米火箭弹是第一个在弹上装备控制系统、在主动段对方位进行弹道修正的火箭弹。方位修正系统主要由测角陀螺和燃气射流作动机构组成,发射前测角陀螺被赋予正确的基准射向,发射后可感知弹体轴向与基准射向的偏差,并通过燃气射流作动机构修正这一偏差。由于火箭弹散布主要是在主动段形成的,而在弹道主动段的初始阶段,火箭弹对各种扰动最敏感;因此该系统只在主动段开始阶段控制了2.5秒,就对减小弹道方向偏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弹的距离修正是通过控制子母弹战斗部的开舱时间来实现的。该弹采用主动段弹道修正技术后,与无控火箭弹相比,可使弹着点密集度提高一倍,在最大射程上的距离和方向散布密集度仅有1/310。因为这种火箭弹只修正主动段速度矢量而不进行其他控制,故称为简易控制火箭弹。
虽然“龙卷风”火箭炮技术先进、威力强大,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系统组成庞大复杂,而且装备重量太大,机动性受到很大限制。火箭炮发射车和运输装弹车的战斗全重都超过了40吨(改用捷克太脱拉底盘后重量有较大降低),且均为轮式车辆,需要良好的道路运输条件、战场机动性不足。
其次是最小射程太大,不适合师级部队装备。“龙卷风”的最小射程达到20~25公里,对于师级部队来说显然太大,火力灵活性不够。而对于集团军级乃至军区级来说,其70~90公里的最大射程又嫌太小,达不到战区火力支援的要求。
再者,该系统装填速度慢,再装弹时间达到20分钟,应急反应能力和火力持续性不足,不符合未来战场的要求。这也是传统火箭炮的缺点之一 。
所以,装备该炮虽然可以有效提高炮兵部队的远程打击能力,但仍有必要对其加以改进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部队需要和未来战场的要求。笔者设想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首先采用箱式发射技术。箱式发射技术是指把若干发火箭弹和发射管封装为一个标准的储运发射箱,形成一个整体模块。多管火箭炮采用箱式发射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火箭弹的储运环境、延长火箭弹存储使用的有效期、减少日常勤务处理工作。使用箱式技术还可以提高火箭炮的装填速度、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提高武器系统的应急反应能力,以实现多次打击、连续作战、快速反击的作战目标。而且箱式发射技术易于实现一箱多用、一架多用的目标,可以使多种口径火箭弹或火箭和导弹共架发射,也可以用一个标准的发射平台固定不同的储运发射箱。这也符合目前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和作战任务对于陆军炮兵武器系统具有“一专多能”、“一物多用”性能的要求。采用箱式共架发射,在同一种发射车底盘上发射多种口径型号的火箭弹以及导弹,可以达到提高通用性、增强火力灵活性、降低系统费用等目的。而传统火箭炮定向器(发射管)固定在发射车上,一种发射车只能发射同一种口径的火箭弹。
同时,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设计,减少发射箱(弹仓)的数量,采用中型或轻型底盘可以实现发射系统整体的轻型化,使其机动性得到较大提高。比如美国“海马斯”和欧洲LIMAWS-R系统均可采用C-130或A-400M运输,在不影响威力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机动性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优点,目前箱式发射技术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典型的有美国/欧洲MLRS、巴西ASTROS、意大利FIROS-70、印度皮纳查(Pinacha)等火箭炮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台湾研制的“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炮也采用了箱式发射技术,每个储运发射箱可以装填20发117毫米火箭弹或9发180毫米火箭弹或6发230毫米火箭弹。
对于“龙卷风”这样的系统来说,可以用2个4发装储运发射箱取代12根发射管,这样虽然减少了一次齐射的火箭弹数量,但能够减轻战斗全重,对提高机动性有一定帮助。而且由于以上所述的多种优点,其综合作战效能反而比原先有较大提高。采用4发装的储运发射箱后,每辆运输装弹车可以分上下两层运输4个储运发射箱模块,可以供一门炮发射两次或者为2门炮供弹,以提高火力持续性或者减少运输装弹车数量、降低系统费用(若采用6发装的储运发射箱,则运输装弹车由于载重量限制只能运输2个模块)。
其次是研制新型火箭弹,最大射程增加到120~150公里,以满足集团军级的火力要求。同时还可以将射程300~500公里的战术导弹装入标准储运发射箱,每箱1枚。这样每门火箭炮就可以装2枚战术导弹,满足特殊作战需要。
再次是以该炮为基础,发展一种口径220毫米左右的新型火箭炮,装备师级部队。该新口径火箭炮也采用箱式发射技术,每门炮可载2个9发(3×3)储运发射箱,战斗全重25吨以内,战略机动性和战术机动性都较好。火箭弹最大射程50公里左右,最小射程10公里左右,足以满足师级部队的一般作战要求。而且该炮还可以装载1个4发装(或2个2发装)的射程120~150公里的300毫米火箭弹储运发射箱,以满足师级部队的一些特殊作战需要。
(编辑/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