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家庭里的中国收养儿童

2007-12-24

今日文摘 2007年3期

  “孔子后裔”被领养
  
  在曲阜,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国汉子,忽地扑倒在地,他的怀里,还抱着一对女婴。他拦住了前来旅游的一群美国人:“哈罗,孔子第77代孙,你们要不要?”被农民拉住衣角的杰夫先生,不知所措,他以为自己遇到了中国的人贩子——因为转眼之间,他已被人推推拉拉地“扯到”了一个偏僻角落,那位当地农民,再次扑通跪倒在地说,“老外先生,请行行好,我不是卖女儿,是请您领养我家的这对双胞胎!”
  站在边上的年轻翻译说,这家农民前面已经生了一个女儿,本想再生个儿子,可是偏偏又生出两个女儿,当地计划外生育的罚款实在太高,因为付不起,也因为还要留钱给生下儿子时支付“超生费”,这位父亲只能乞求参观孔庙的老外们,不管是杰夫还是杰克,能够收养他家的这对小姐妹,当然,双胞胎女儿被人收养之后,他和妻子也可以再生产下一胎……
  望着那位中国农民怀中脸色红润、不谙世事的可怜女孩,杰夫竟然答应了下来,他说,如果中国政府同意,他愿意通过正当途径,领养这一对中国女婴。至于孩子是不是孔子的嫡传子孙,杰夫表示“并不在意”。
  一年后,杰夫先生再次访华,办妥一切手续后,孔子健与孔子康很快就有了美国名字:“玛丽”和“凯丽”。
  杰夫显然是个“好好先生”,突如其来甚至可以说是被人强迫的收养,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基本责任:在美国,基督教文化教育杰夫必须做一个称职的养父,因此,他必须和妻子耐心地向中国养女解释,什么是“收养”。
  两三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杰夫按照美国最经典的说法,向这对懵懵懂懂的双胞胎做了如下解释:“你们的父母不是不爱你们。只是当时的他们,恰好无法给你们足够的爱,而我们恰好能够。所以,我们很郑重地商量了一下,他们同意给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来爱你们。于是,你们就来到了我们——养父母的身边。”
  严格地讲,这或许是一种谎言。但这种善良的“谎言”对“玛丽”和“凯丽”而言,却是最恰当的,何况,充满爱心的杰夫先生认为,在上帝面前自己并没有“说谎”。
  
  他们的“养父”在白宫
  
  威廉·麦克格恩原是《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的首席主笔,现在,他是美国总统布什的首席撰稿人。因为威廉的加盟,布什的讲话风格显得更加庄重也更加得体了。而麦克格恩的评论素以冷静、深刻而闻名。
  麦克格恩的家里有3个漂亮的女儿,她们都是来自中国的孤儿。“我的小女儿一年之前还在中国的福利院里,但是现在却走在了白宫的草坪上,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麦克格恩将他在中国收养的女儿露西,带到了白宫的办公室。
  心宽体胖的麦克格恩有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朱丽一直生活得非常低调,几乎从不接受记者的采访。直到最近,通过美联社对他的独家专访,人们才发现他的三个孩子竟然全部是从中国领养的。他最小的女儿露西,今年刚满3岁。
  麦克格恩曾被报社派驻香港,也去过中国内地的不少城市,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在《远东经济评论》和《华尔街日报》工作期间,他写了很多关于中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章。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收养第二个女儿的经过:“那是在中国的革命发源地南昌,在一个福利院里。当讲了我们的收入情况并回答了当地官员的问题后,我们见到了第二个女儿。看到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我们都非常激动,我的妻子还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相对于中国的遗弃,基督教国家一直有着收养遗孤的传统。他们把这当作是一项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伟大事业”——不让上帝的孩子孤独地留在孤儿院。
  二战结束后,移民国家美国的家庭就开始收养美洲大陆之外的战争遗孤。最初收养的孩子多来自韩国、越南,尔后扩展到世界各大洲。2005年8月统计的数据表明,美国目前被收养的儿童总数约160万,其中美国家庭收养的外国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120万。
  
  “妈妈塔米”的选择
  
  塔米是个身材高挑非常漂亮的女子,32岁,现在是4个孩子的妈妈了。她和丈夫在生了两个女儿后,忽又想起了结婚前的一个愿望:将来要收养一个孩子。
  塔米说:我已经有了两个健康的女儿,这是上天的恩赐。为了感谢上帝,我们夫妇决定不仅要领养孩子,而且要领养一个残疾儿童,让他得到幸福。塔米说,“我觉得孤儿的命运不是太好,残疾孤儿的命运或许更糟,很少有人关心、照顾他们。我要给他们一个家,让他们感觉就像有亲生母亲一样,让孩子得到母爱。”
  他们本来打算收养一个残疾孩子,但最后却收养了两个,两个来自中国的残疾孩子。男孩叫贾克比,兔唇患者。女孩叫贾克林,比贾克比大半岁多,但比弟弟晚一年多来到这个美国家庭。贾克林的病情更严重。
  塔米让贾克林趴在自己的腿上,撩开孩子的上衣,贾克林的背部竟然有一道长长的刀口,头部还有一块伤疤……原来,这个孩子经历了两次可怕的大手术。贾克林患的是一种很少听说的“脊柱裂”疾病,虽经两次手术治疗,虽然现在能够正常活动,但谈到将来的时候,医生的看法并不乐观,医生的诊断是:下肢可能瘫痪。
  贾克林的手术是在中国完成的,在这个可怜孩子出生后的第8个月。第一次手术是在头部做的,因为脑中有积水;一个月后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做的是背部。由一个称作“巨石基金会”的英国慈善机构资助了巨额手术费。
  女儿贾克林是2004年融入这个家庭的,领养时已经4岁零3个月了,塔米担心她的语言问题。但母女俩很快就建立了沟通,这种沟通是语言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塔米说,现在女儿还懂中国话,只是再也不说了。因为家里没有讲汉语的环境。再过一段时间,塔米要送她去中文学校,塔米说,也许女儿能够把汉语重新捡回来。
  塔米和她的丈夫,属于思想很开放的年轻人,很容易接受其他文化,夫妇俩人,也非常喜欢领养的这两个中国孩子,家庭里多元文化的氛围,居然也被周围的邻居所接受。有个邻居十分羡慕这个家庭,亦步亦趋,也到中国收养了一个患有兔唇的孤儿。
  塔米现在有两份工作,因为家里有4个孩子,只能干非全职的,一个是辛辛那提的美国收养中心,另一个是做出版工作。她的丈夫是计算机行业的项目工程师。
  塔米原本只打算领养一名中国残疾孤儿,为什么她会不厌其烦地收养第二个中国残疾孤儿呢?塔米的回答,十分简单,为了不让第一个被领养的孩子感到孤单,很多美国领养家庭都会选择从同一个国家,再领养一个孩子,让被收养的孩子有和自己同样肤色的姐妹兄弟。
  (王贤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