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里的人才危机
2007-12-24冬亥
今日文摘 2007年8期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其实一直是决定“是非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有许多历史人物也意识到了这个关键问题,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却最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其实一直是决定“是非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有许多历史人物也意识到了这个关键问题,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却最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本书虽然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演义,但从中心思想讲却是尊刘抑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一部刘氏兴衰史。火烧完赤壁进而占据荆、益两州和汉中,是刘氏的事业高峰,随后就逐渐走上了盛极而衰的路子。第一阶段的衰落原因是由于刘氏事业发展太快,干部队伍配备跟不上,虽然知道关羽有骄矜自傲的毛病,可还是安排他镇守荆州要地,手下将领谋士都不齐备,最后导致刘备黑瞎子掰玉米,掰下了益州和汉中夹到了腋窝里,屁股后面却丢失了荆州。而在后诸葛亮时代,则干脆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无论是文官武将,都没有得心应手之人,反而小人当道,最终的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才梯队的缺失,诸葛亮也意识到了,并在《出师表》中曾提及,但是他最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后蜀国第一个灭亡,诸葛丞相难辞其咎。
跟《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有一个发展、旺盛、衰败的过程,其分水岭就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水浒的前期发展在于其唯才是举,连时迁这样的鸡鸣狗盗之徒也因有一技之长而可以在聚义厅里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碰上呼延灼、关胜等将帅之才,宋江更是直接就跪拜下去苦苦哀求入伙。等到一百单八将座次排定,其他人就是等外品了,就是有再优秀的好汉也都没有职位安排了。彻底堵塞了人才招聘、提拔、考核、更新之路,难免会制度僵化思想僵化,缺少了新鲜血液提升生机活力,失败也就不可避免。即使没有后来的招安,没有后来与方腊等势力的PK,只凭时光的流逝也足以使梁山众好汉老得没有一点战斗力。宋江策划出“忠义堂石碣受天文”的闹剧时,其心胸气度已经跟白衣秀士王伦不相上下了。
而在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里,开篇即借冷子兴之口说出了“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讲究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偌大的荣宁二府,能料理点家务筹划点生计的,也就王熙凤一人而已,后虽有探春展示了一点理财才能,但总归是“泼出去的水”,再说些许小打小闹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贾府的财政危机。凤姐当家时就已经发生了借老太太的私房送当铺的事,即使没有后来的抄家,如此的拆东补西又可能支撑几年呢?
至于《西游记》里的取经队伍,则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好几次都被送到锅里。之所以会如此难,跟取经队伍的人员构成不佳大有关系,三个有“前科”的人员来扶保一个面慈心软的和尚,内讧加偷懒,一路能顺顺当当波澜不惊才是怪事呢。所以一路上才需要不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时求不到救兵,曾经英雄无敌的孙大圣也只有抓耳挠腮的份了。
(黄莉平荐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