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
2007-12-08郑柏武
郑柏武
(龙岩学院体育系,福建 龙岩 364012)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到空前迅速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开发策略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我国在90年代末,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了学校,改变了以往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被动接受的角色,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 新课标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校本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民族间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各个学校都实施相同的国家课程,完成相同的课程目标,势必造成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严重脱节的现象。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结合了学校自身环境与社会资源,又减少了课程意图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落差”。
1.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由于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1.3校本课程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自觉进行“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同时,这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4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体现教育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广泛吸取众人的需求和智慧,既能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这有助于教育决策,特别是体育课程开发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日益民主化,与“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相一致的。
2 新课标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2.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确定了课程计划的三种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这说明我们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目标“健康第一”的要求。“健康第一”是指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和身体保健知识的获得,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健康的三维统一。因而,在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时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在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科学地估计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身体锻炼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另外,在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时还需注意学生社会交往的健康。因为,现实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交往方式中发展的,这与体育运动的方式不谋而合,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校及社区的体育课程资源情况、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社区的体育价值观,为同学、班级、学校之间及社区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与比赛中学会交往,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们参加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享受运动乐趣是体育的内在因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是体育人的追求,它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也是人能一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精神源泉。因此,体育只有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健身运动。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却一直受到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现代竞技体育内容的比例越占越大,再加上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怕上体育课,把体育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想法子去“逃避”,就更不用说会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因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体育的兴趣,探求体育基本知识,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也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2.3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校体育的根本方向。然而,在我们过去的高校体育中,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只抓体育尖子,搞“精英体育”;一种是只抓中间,“不顾两头”的体育,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精英体育”只抓少数体育尖子,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把学校极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大都投入到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中去,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少数体育尖子的提高,从根本上背离了学校体育的目的。“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决不能忽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与少数体育差生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价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维护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建立起平等受益的理念,就是要在教学目标上,根据大学生们的水平提出相应的目标,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未来的高校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在学习评价的标准上,都应该充分考虑绝大多数的学习情况,使他们在充分享受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4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的,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身体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运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运动的能力。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第二,体育锻炼的能力。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应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的需要,能有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第三,体育娱乐能力。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应能在各种场所和条件下,运用多种身体练习手段和体育运动项目,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第四,体育观察能力。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应能理性地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欣赏,能对有关体育的社会问题进行洞察和分析。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促进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3 新课标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3.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重要补充,各级体育课程管理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看作是自己的“自留地”,就学校而言,校长和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体育课程的意识,还有校中的一些相关机构,让他们相互协作,集众家之长,发挥他们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校本课程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更具有本校的特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2加强校长和体育教师的培训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的职责非常重要。一所学校要从自上而下的统一体制下转而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同时也要求主体的体育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素质,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只是一句空话,只是“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和传统教材的“变脸”,就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而言,远不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加快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大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广大体育教师课程管理与开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3突出自主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思维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所开设课程学生的年龄特征,已具有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育资源的开发时,应当致力于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环境中相互交流、对话,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于内容的选编共同筹谋,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经常开设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4与教学进度同步协调,突出及时性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自然地、及时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体育技能储备和即将学习的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有意识地选编、改编和创编些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中对自己的以往已有知识得到升华,并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可了解、掌握现实中的一些自然常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演练中学到一些能力、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体育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的结合点,编写与教科书同步配套的一系列校本教材。
3.5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反映本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改革和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各种资源,加强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功能,充分挖掘自己已用的优势传统项目和社区体育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重视所开发的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为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验证,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变成活的知识。
3.6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估机制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己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为此,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教育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效,但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估是一个较开放的方式,它们除了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估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的评估,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此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家长、课程专家等多方面的力量参与评估,最终是为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4 新课标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点
4.1“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学校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
因日常提到的“学校课程”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而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
4.2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若他(她) 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也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
4.3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自编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一个整体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在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善自我和改进课程,开发的教材不是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它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是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1] 蒲小玲,粟金涛.论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5.
[2] 张文忠,李学会.浅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4):14.
[3] 范军平.试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05,(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