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丹寨

2007-12-01孙红莺

中国民族 2007年11期
关键词:蜡染苗家石桥

孙红莺

丹寨,一个坐落于贵州省东南部的小县城,一个藏在苗岭深处花一样的地方。这里很多乡村至今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持着未被破坏的原生态文化。

丹寨,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全县辖3个镇4个乡,总人口15.4万人,有苗、汉、水、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5.57%。不管是历经1500多年的古法造纸,还是刚刚获得贵州省原生态舞蹈大赛最高奖项金黔奖的锦鸡舞;不管是独具苗族特色的铓筒芦笙艺术,还是神奇的间歇泉打鼓井;不管是千姿百态浑然天成的金瓜洞;还是那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都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令人流连忘返,久久沉醉。

丹寨,宛如一个藏在深闺的少女,从苗岭深处走来。天地日月的精华,苗族文化的浸染,青山绿水的滋润,给了她如此美丽、多情、灿烂的生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人,走近她,聆听她,感受她那独特的风采与魅力。丹寨,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石桥白皮纸作坊,造纸术的“活化石”

紙,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你是否知道,在苗岭深处,一个叫石桥村的地方,依然保存着最完整古老的民间造纸工艺。

“石桥”源于横跨丹寨县南皋河的天然石桥而得名,石桥白皮纸作坊旧址在距离石桥50米对面的大岩脚的石壁下。据县志记载:“龙藤壁”(当地人称“大岩脚”)即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完全能遮风挡雨,是一座绝妙的天然厂房,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原有抄纸槽40多架。南皋河沿石桥寨脚川流而过,历来寨脚、河边都是设槽造纸的最佳场所。

我们在《后汉书•蔡伦传》里也看到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原生产白皮纸和宣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削构皮、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制纸: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

苗族没有文字,无法考究石桥古法造纸最早的传入者。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要把纸浆抄成厚薄相当的白皮纸,全凭经验和手感,这已是不折不扣的真功夫。白皮纸的1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产量较低,品种单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2000年初,石桥村村民王兴武在原有古法造纸技艺上,引进外来的先进生产工艺,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大胆创新,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实验,终于率先生产出彩色皮纸。彩色皮纸里镶嵌有天然植物的花草叶,每一张彩色皮纸都色彩明艳、图案各异,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

很难想象,在这片深山的谷地里,依然保存着这样源远流长,甚至只能在历史书上才能看到古法造纸技艺。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人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石桥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或许正因为如此,古法造纸,这古老的“活化石”才得以更加完整地保存下来。

倘佯在石桥街上,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一个大大的搅纸浆的水槽,窗上贴自己抄的白皮纸写的对联,买一匝宣纸赠给爱好书画的亲友,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你甚至可以问抄纸的师傅借来工具一试,亲自感受这来自远古的文化气息。

锦鸡舞,一场视觉的盛宴

苗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锦鸡,是苗家人的吉祥物。那七彩的颜色代表着苗家人向往着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

在苗岭的深山中有一种叫锦鸡的鸟,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长。苗家人尤其喜爱它漂亮的羽毛,认为这是最美丽的鸟,相信它能给苗家人带来幸福。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锦鸡一样美丽。逢年过节,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颈戴银项圈、胸配图腾银盘,穿戴自己剌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展开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它原仅在十二年一祭的大型祭鼓活动中用于唤醒和送走祖宗神灵,后来演变为每年九月初七举行的“吃新节”活动和夜晚青年男女社交的“跳月”活动等,现已成为苗家人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独有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

锦鸡舞的来源,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苗族祖先在迁徙的时候,带来的只有水牛、谷种和芦笙。定居以后,带来的谷种却无田播种。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度日。一天,有一位老人套到一只锦鸡,在宰杀时将锦鸡的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了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长出了满坡的小米,小米拯救了这支苗族。为了感恩,苗家人就仿造锦鸡的美丽头饰装扮自己,头戴锦鸡银饰,仿锦鸡的羽毛织衣带,打扮得像一只美丽的锦鸡。在跳舞时,刻意模仿锦鸡求偶的步态、神态。这支苗族自称“嘎闹”,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鸟图腾的潜移默化。

在丹寨县排调镇、雅灰乡一带,从几岁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人人都会跳锦鸡舞,人人都爱跳锦鸡舞。锦鸡舞对她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是无师自通的。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或者说,她们对锦鸡的喜爱与顶礼膜拜是与生俱来的,早已经混杂在血液和生命中,不可分割了。

每年的秋收后,苗家会过“吃新节”。“吃新节”也叫“新禾节”,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度“吃新节”。这时,也是来丹寨游玩的最佳季节,你可以品尝到甘甜的苗家米酒,酸脆的酸牛皮,清新可口的韭菜根。这一天,无论走到哪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呼你。你甚至可以借来一身锦鸡服试穿一晚,头上戴着惟妙惟肖的锦鸡银花,穿上短领对襟上衣、锦鸡短裙,系上20多条彩带;晚上坐在篝火旁,听着悠扬动听的芦笙,看着翩翩欲飞的锦鸡舞,即使从不爱跳舞的你,都会抑制不住跳动的脚步。跳舞的时候,银铃叮当,衣袂飘飘,此情此景,恍然若梦,直至曲终人散,依旧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蜡染,东方最神奇的印染技艺

土生土长的苗家人,祖祖辈辈也许都没有想过,她们的蜡染技艺,有一天,会飘洋过海,走到大洋彼岸,走进美国的白宫。

她从小就跟老人和姐姐学蜡画,读书时更是把蜡画作为自己的爱好练习。她作画不用尺,不打底,大胆运笔,一气呵成。她画的花、鸟、鱼、虫,形象逼真,形态活泼。她画的传统图案线条分明。1983年和1984年两次被邀请到美国作蜡画表演,多次被请到外地传师授艺。美国观众称她为“东方艺术家”。她的名字,叫王阿勇,生于1943年8月,是排调镇远景村人。在丹寨排莫、排倒一带,不仅仅有一个王阿勇,还有很多个李阿勇、张阿勇……她们把丹寨苗族蜡染技艺带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与我国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的习俗“传男不传女”相反,丹寨苗族蜡染的制作者只限于女性,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蜡染技艺。每个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并要为女儿制作蜡染被面、床单、盛装等作嫁妆,所有的女孩子自幼便开始学习制作蜡染。丹寨苗族蜡染绘画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点蜡是以圆点排列为虚线,再由虚线构成图案;画蜡则以线条和块面构成图案。从实物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几何纹样较为抽象,多为传统图案;而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自然纹样,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特别是鸟的变化最为丰富,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厚,且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蜡染呢?苗族没有文字记载,但当地流传的一首叫《苗族蜡染歌》的叙事长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天刚刚形成,还不稳固,时常会垮下来,苗族姑娘娃爽受众人委托做一把“撑天伞”。她把做伞用的白布凉晒在梨树下,梨花飘落在布上,蜜蜂飞来采花,把吐出的蜂蜡沾染到布上,风又把白布吹到浸泡有沤烂的兰靛草的池塘中,娃爽忙把布拿到河水中漂洗,蓝底上出现了白花,蜡染被意外地发明了!蜡染布做成了撑天伞,蓝底变成了青天,白花化做了日月星辰。据《后汉书》、《搜神记》记载:“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哀牢人……知染彩,文绣。” 《隋书•地理志》记载蛮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那么,据此推理,蜡染可以上溯到1900多年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片土地上的苗家人却将这个古老的蜡染工艺长期地保留下来了。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剪裁,把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想象,所有理想与寄托都染在这块白色棉布上。

当你看到蜡染,你会为她最原始的美丽、最质朴的情怀、最神奇的技艺而震撼,城市的喧嚣,在这里归于宁静。我想只有那些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热爱的人们,才能把这山清水秀,这鸟语花香,这飞鸟鱼虫,这日月星辰,这似水流年都印染在这块棉布上吧。

丹寨,我不知你还有多少秘密,隐藏在这深山密林里;我不知你还有多少宝藏,蕴藏在这花一样的地方;我不知你还有多少优美的山歌我没有唱过,你还有多少动人的故事我没有听过?但我知道,你有很多古老如斯、精妙如此的民族民间技艺,已经濒临灭绝了,人们在走进你,感受你的同时,更应该保护你,珍惜你。不然,若干年后,要想再看到这古老的活化石,再看到这神奇的印染技艺和翩翩欲飞的锦鸡舞,想必都只有在照片里甚至是梦中了……

(注:石桥古法造纸、锦鸡舞、蜡染,都已被收錄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猜你喜欢

蜡染苗家石桥
苗山深处蜡染忙
论碳审计主体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石桥的传说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张家畈新村
苗家小阿妹
醉了雷山(敬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