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心留守儿童
2007-12-01彭茜
彭 茜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今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因劳务输出产生的一个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在古丈县,在很多民族地区也普遍存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问题都关系到农村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农村的发展大计,应加以重视。
劳务输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显著
古丈县是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攻坚的战略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全县劳务输出24000人,劳务经济收入过亿元,已经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长,由于正常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学习教育、生存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关系贫困地区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教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古丈县共有儿童22128人,农村留守儿童10725人,占儿童总数的48.45%,其中单亲外出儿童6214人占57.94%,双亲外出儿童4515人占42.06%。全县以村为单位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例在10%~80%之间。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子女留给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这种留守儿童监护约占留守儿童的80%左右。二是寄养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邻居来看管。这种类型约占留守儿童的10%左右。三是以大带小,自我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以大带小或独立生活。这种类型占留守儿童的10%左右。从监护的情况看,他们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而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文化上、道德上的教育难以到位,特别是以大带小、自我独立生活的儿童,日常生活和自我安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据调查,全县农村留守儿童10725人,其中学前儿童252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6%。农村既没有托儿所,也没有幼儿园,很少开设学前班,这些儿童除享受监护人的生活照料外,几乎得不到什么文化教育。1-3年级学龄儿童218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4%,由于居住分散,学校办学条件差,多数村为一师一校,普遍采用复式班教学,学生在校有效学习时间每天还不足4小时,如遇雨雪等恶劣天气,学生无法上学,教学质量普遍较差。4年级到初中的留守儿童601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0%。这些儿童虽然多数在学校寄宿读书,但并不能在生活上得到很好的管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成长。
儿童留守带来的问题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令人担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是监管教育缺失,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首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其次,由于外出经商、打工,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另外,很多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这些原因直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三是看护缺失,健康和安全难以保障。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些学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据调查,古丈县留守儿童死伤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素质,进而出现贫困的代际相传现象,形成“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必须多策并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也将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公平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公平的教育政策,加快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推行寄宿制集中办学,使留守儿童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2005年秋开始,在双溪乡推行农村寄宿制集中办学。全乡只办1所学校,1-6年级所有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完小封闭式学习。学校不仅负责学生文化教育,而且还安排了专职的生活、护理教师,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既能学好知识,又能学会做人处事,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为外出务工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值得大力推广。
此外,推进公平教育体系建立,也可以减少务工农民孩子留守。进城务工农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他们下一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城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制度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要通过制定、细化、落实各项政策,使务工农民的孩子在城市中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要改革现有教育制度,破除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各种壁垒。严厉查处人为设置农村儿童入学障碍的学校,确保公平对待城乡学生,实现务工农民子女的同城待遇。让进城务工农民的下一代提前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城市教育和城市文明,不断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这才是进城务工农民离开故土,走向城市的真实价值,这也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选择途径。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好的出路,一是加快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土壤。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最终实现自由迁徙。同时,把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涉及民生的种种制度剥离出来,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二是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承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农民工公寓,为农民工在城市里安“新家”,切实解决农民工住宿难、住宿条件差的问题,让农民工举家进城的愿望成为可能。三是要根据要求,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简化农民进城落户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凡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凭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条件,让孩子随同父母进城读书。四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务工农民的技能,增加务工收入,使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在打工地安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就近务工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从源头上也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本地企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的机会。这样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又为农民工不用背井离乡就近务工创造了条件。
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仅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很难在一代或两代人的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援应向这部分人群倾斜,给他们雪中送炭。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力量,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生活服务。通过这些措施,真正让农民工融入社区的生活之中,得到社区基层组织的帮助。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基金,为农民工子女的读书、就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