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出发
2007-11-22屈腾龙
屈腾龙
如果你的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商业梦想,你不妨考虑从伦敦出发。因为古老的伦敦有通向全球市场所需要的一切。
本刊记者受美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的邀请远赴伦敦,为您揭示伦敦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是巴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七八十年代是东京,而现在则逢上了伦敦进入“金色时代”。
对于中国经济界的朋友们来说,“金色时代”的伦敦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如果一个人厌恶伦敦,那他就厌恶人生,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套用一下,也许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你来到了伦敦,你就来到了世界,因为伦敦有通向全球市场所需要的一切。”
是的,如果你的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商业梦想,你不妨考虑——从伦敦出发,走向世界!
2007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受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的邀请来到伦敦,为你做第一线的报道。
伦敦VS纽约
究竟哪座城市才是今天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
你一定会想到纽约和它的华尔街。这个答案曾经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近几年(尤其是“9·11”之后),就不那么确定了。
来到伦敦的第二天,UKTI的工作人员米歇尔小姐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家独立调查机构——Z/Yen调查公司今年3月发布的对全球46个金融城市所做的评比报告。这份名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46个金融城市排名榜》的报告把伦敦评为第一名,得分765分,比第二名纽约多5分(香港位列第3,上海和北京则分别列24和36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构成评比的5项指标——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中,伦敦每项得分都领先于纽约。而且在9月正在进行的新调查中,伦敦的领先优势比半年前还要大!
在有着几百年历史、古老典雅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记者遇到了伦敦金融城经济发展办公室城市事务主管杰瑞米·芬,他向我们讲起了英国的经济和金融史,他舒缓的语调,朗润的发音,让一幅幅历史性的场景在大家眼前浮现。
杰瑞米介绍,伦敦金融业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以及实现对纽约的赶超,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以“门户大开放”为特征的改革——“大爆炸”。
难道这是英国人自我感觉良好、孤芳自赏吗?
一个数字可以说明英国金融业不可遏止的迅猛发展势头。2001年金融业占英国GDP的比重为5.3%,而在2006年已经达到9.4%,几乎翻了一倍!
在伦敦日渐“走牛”的今天,一向以纽约和华尔街为荣的美国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将伦敦称为“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2007年,麦肯锡的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将伦敦排在了纽约前面,而美国杂志《纽约》的封面故事《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也作出了同样的结论。
事实上,今年以来,伦敦和纽约就各自的金融地位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论战。
在很多人唱好伦敦的同时,3月20日由纽约企业家联合会和普华永道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机会之都:21世纪商业竞争的指标》则认为,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纽约依旧排名第一,伦敦只能屈居第二。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网站上《伦敦VS纽约》的系列讨论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
3月29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有2/3的人认为,到2015年,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位子是伦敦的,只有不到10%的人仍看好纽约。
对此,纽约专栏作家盖波尔指出,除了伦敦的奋起直追外,有两个因素造成了纽约现在的窘境。其一是“9·11”以后,美国签证、入境手续更为繁琐,移民政策也更为严格,让很多想来纽约的外国人望而却步,在华尔街工作的一些外国人也无法继续留在美国。其二是安然等一系列美国公司的丑闻,使得纽约证券市场的监管更为严格,这也吓跑了一批企业家。
4月4日出版的《金融时报》称,“欧洲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意思是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股市总市值首次超过美国,双方的市值规模分别是15.72万亿美元和15.64万亿美元。尽管这个差距只有800亿美元,但对于长期主导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来说,却具有相当深刻的政治意味。
美国金融界人士关心的是,在今后的若干年内,投资者会不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伦敦?
“那一平方英里”威力惊人
如果说华尔街是纽约金融业的心脏,那么伦敦金融业也有自己的心脏,那就是City of London,中文叫“伦敦金融城”。就是这个地方,越来越让美国人睡不好觉。
不过,在伦敦人的嘴里,伦敦金融城还有另外一个更流行、更亲切的名字——“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这个名字和历史有关。
伦敦金融城占地1.4平方英里(约5平方公里),位于泰晤士河北岸,这正是伦敦这座城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公元43年罗马人抵达英国后,在泰晤士河畔修筑城墙,建立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迪尼乌姆。这里就是今天的伦敦金融城,伦敦也因此而得名。于是,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City of London,或者是The Square Mile。
伦敦金融城尽管属于伦敦,但是座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荣幸的是,本刊记者此次在伦敦分别对现任市长史达德先生和前任市长白乐威爵士进行了采访。
据说,连英国女王想进城,也要先得到市长的同意。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即便是英国历史上“日不落帝国”的显赫一去不复返,也没有削弱它的地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
伦敦金融城面积虽小,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整个国家1/3的金融业务都集中在这里,“那一平方英里”的产值居然占英国GDP的3%!
伦敦金融城的银行、证券、外汇、保险、期货、金属、商品和衍生业务的经销商、船运、咨询等交易与服务十分密集,是欧洲和世界金融业的心脏。全球的金融家想要做任何生意,十拿九稳可以在伦敦金融城内找到。由此,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有人更形象而优雅地将它称为“全球动力之都”。
如今,547家外国银行在这里落户,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世界各大银行均将其全球股票战略部门设在伦敦。有趣的是,伦敦金融城里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日本银行也多于东京的日本银行。在这里,当我们看到ICBC(中国工商银行)、CCB(中国建设银行)和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的营业厅时,你可以想象我们会多么激动。
在保险业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著名的“劳合社”也诞生在金融城。
作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劳合社在全球保险和再保险领域拥有崇高的威望。劳合社保险大厦是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不锈钢,独特的设计思想使各种管道裸露在外,电梯沿着金属墙面上上下下,其内部灰色的水泥表面毫无保留地标榜着自己。而在它的斜对面不远处,就是伦敦的另外一个标志性建筑,有“性感黄瓜”之称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
伦敦是一个为全世界服务的城市,它的人才也来自全世界。有人统计,来自各国的金融、法律、媒体等专业人才足有百万,这个数字比欧洲许多大城市的总人口还要多,德国的法兰克福也是一个有名的金融中心,但人口只有6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