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格兰仕从优秀到卓越
2007-11-07东升陈伟
东 升 陈 伟
我们没有增加一分钱投入,仅是靠组织体系的变革、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企业的活力就增强了。——现格兰仕集团副总裁 曾和平
遭遇“冬天”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在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企业格兰仕蔓延。
当时,国家商务部宣布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对于一个年产值上百亿、出口额占销售总收入65%—70%的格兰仕来说,下降的4个百分点对利润的侵蚀巨大;接着,一场原材料涨价潮席卷中国家电业。以上两因素导致格兰仕的出口成本上升5%—10%,而中国家电业的平均利润率尚不足10%,这种打击显然是致命的。
格兰仕的麻烦还远没有结束。近年来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格兰仕先后遭遇到反倾销调查、欧盟环保EUP指令拦截。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给中国所有出口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我做了一辈子外贸,从来没有遇到过上述4个不利因素几乎同时出现。”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曾和平这样说。
总裁“消失”带来的革命
就在格兰仕通过提价暂时遏制住了亏损以后,德叔突然消失了,公司上下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做什么去了。
一月后,德叔回来了——原来,他独自躲到了国外,名义上是度假,实际上是深思格兰仕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思索,梁庆德意识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不只是格兰仕所面对的,而是所有的企业都要面对的困难,那么,这样的困难就不应该成为困难。因此,他认为,此次亏损是企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管理弊端,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情况下的总爆发,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粱庆德回国后立即寻求解除症结的药方。集团高层连续进行的几天会议,对格兰仕现行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等一系列涉及到格兰仕未来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一场格兰仕创业二十几年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企业自我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格兰仕过去取得成功并引以为荣的管理模式是“集团式经营、工厂化管理”,这种模式实际上强调的是高度集权。这种模式下,管理纵向垂直一体化,可以非常有效地对企业资源进行单一控制,使得资源的配置成本非常低,成本控制也非常容易,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非常有效的,并打造了格兰仕的低成本战略。但是,随着格兰仕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造成公司高层天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中低层管理成本意识低下,办事效率不高,内部扯皮现象严重。
梁庆德等公司高层决定“裂变”式变革。
2005年,格兰仕集团裂变为6个子公司和14个部门,通过近两年不断磨合,最后从整个集团的物资采购、零配件生产、整机生产,到国内外的销售,整条企业价值链分出13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和这些子公司以资金为纽带,通过授权管理,使各个子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这实际上化小了核算单位,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化小核算单位可以推进集团内部的交易市场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同时,经过这两年改革,格兰仕集团本部也成立了三大业务管理部门,即营运中心、财务中心和审计监察中心。通过这三个中心实现对13个子公司的服务协调、战略管控和风险管理,初步实现了经营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有效配置,从集团公司层面协调整个格兰仕集团的运行和发展。
同时,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各种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仅仅关心生产数量的现象,从经营能力、执行力、创新力、忠诚度四个方面设定了26个指标,借助平衡计分卡,对业务部门进行360度的评价。比如,过去在销售部门从事外贸工作的外贸公司总经理,过去,他只关注企业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量,变革后则要在销售金额、销售量之外掌握利润、资金回笼情况、库存管理、销售费用、收益风险、客户资源管理等许多方面的数据。
然而,集团架构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分裂,还包括一些机构的合并。
以外贸部门为例,格兰仕过去有三个整机厂,每个厂有一个外贸部,三个外贸部虽然经营的产品不一样,但外贸流程、大部分客户群都一样,造成重复沟通、重复出访,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把销售队伍设立在子公司,实际上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组织,而非以用户为导向,造成用户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回来。
2006年11月,格兰仕通过业务重组,把分散于三个整机公司的外贸部门,合并成一个外贸总公司——格兰仕中国销售总公司。在执行总裁梁昭贤看来,销售总公司的成立即能发挥1+1+1>3的优势,又使集团营销模式从过去的产品导向型营销,转变为客户导向型营销,并且在可以此基础上建立整个公司的客户资源部。
2005年,格兰仕的销售收入增加了30%,利税总额增加了67%。
2006年,中国家电业平均利润率降至0.61%;人民币升值6%,格兰仕损失20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原材料铜的价格在一年内飙升200%,又导致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加1800多万元。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格兰仕集团的营业收入比2005年上涨了12%,净利润上涨27.7%,出口增长21.1%,利税总额增加了37.5%,创造了格兰仕创业29年来的历史新高。
曾和平认为,这是格兰仕集团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效应。
2007年前5个月,格兰仕集团实际对外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18%,出口额增长49%,利润总额增长25%。组织体系变革的张力继续在释放。
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在格兰仕人看来,凤凰浴火是残酷的美,同时也是希望之美。这种希望不仅来自组织架构等管理变革,更来自对自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
打造新型商业模式
OEM是格兰仕在全球攻城掠地,使之登上世界微波炉产销量第一宝座的利器。但也有观点认为,OEM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没有出路。
在粱庆德看来,中国现在是家电业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以OEM和ODM同国外一些大公司合作,虽然利润薄了点,但可以向对方学习研发、质量控制、管理等技术,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因此,不要轻易看不起OEM和ODM。同时,格兰仕更深知,如果企业本身缺乏核心研发能力,那就真的只是一个装配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格兰仕很早以前就注重研发和品质控制,逐步在更多关键部件上自主研发。
磁控管是微波炉的核心部件之一。1998年之前,格兰仕都是从日本进口。格兰仕迅速壮大对日本微波炉企业构成了威胁。1998年,格兰仕又向日本进口磁控管的时候遭到拒绝。从那时起,格兰仕开始与国内研究机构联合研发磁控管。2002年,格兰仕自主研制的磁控管问世。
起初,外国企业不允许格兰仕使用自己生产的磁控管,点名要东芝、日立的。格兰仕磁控管先后通过了各项严格的技术标准测试,并送给国外客户试用,最终,其稳定的质量赢得了信任。
现在,格兰仕所有出口的微波炉都是用自己品牌的磁控管。由于当年格兰仕设计的磁控管产能是1600万支/年,而2006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已达到了2200万台,因此,格兰仕还要从日本东芝进口600万支,但出乎意料的是,外国客商要求使用格兰仕品牌的磁控管,于是,现在日本东芝在替格兰仕贴牌生产磁控管。
在国内,格兰仕与众多中小型工厂结盟,格兰仕控制品质、研发、品牌等核心要素,那些中小企业负责生产。这一方面解决了中国中小型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格兰仕的产品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
从优秀到卓越
如果说过去三年的改革是为“生活所迫”,那么今后三到五年,格兰仕将主动出击,通过规范化、股份化、国际化,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2003年的一天,梁庆德和曾和平在美国品尝了“加州红酒”,那天正是该品牌创立一百周年纪念日。梁庆德端着酒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品牌走过这一百年,肯定经历了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甜酸苦辣,肯定经历了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坎坎坷坷,经营过程中一定有过人之处,做个百强企业不如做个百年企业。”
从那时候起,打造百年企业就成了格兰仕人的目标,在他们看来,百强只不过是一个排名,做百年企业才是根本所在。
格兰仕人认为,要塑造一个世界名牌企业,必须拥有制度化的组织,标准化的流程,知识型的员工,学习型的团队,不断创新的研发,客户导向的营销,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企业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格兰仕已经在韩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正准备在日本再建立一个研发中心。经营队伍由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人等组成,在美国的销售公司全部由美国人经营,在法国开的专卖店则全部由法国人经营。此外,格兰仕还将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属地化问题,实现Glocal(global+local)。
要成就百年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执行总裁梁昭贤提出,格兰仕要从“世界工厂”转为“世界品牌”,并将2007年定为“品牌年”,通过与央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举办纪念微波炉诞生60周年的微波炉节等一系列实际行动,稳步推进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