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娜的草莓农场
2007-10-26
剧情简介:
从中国纪录片人的镜头里,讲述东欧季农甜蜜和辛酸的故事。
采摘草莓,英国本土人已经不愿再做这个行当了。每年的农忙季节,从东欧运来的劳力承担起这个职务,他们中有成百上千的东欧学生,休学留英务农,赚钱缴下一期学费。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目标和梦想,他们将一个英国草莓农场变成了移民村。他们活在当下。
吧主:你并不是一个从小长在英国的人,为什么想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
孙晓晓:我在英国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一直做自由电影人,自己拍一些片子。碰巧有一个机会,拿到了“哥德史密斯互动研究所和法国电信”(Goldsmiths Interaction Research Studio and France Telecom )的电影基金。英国有非常强的纪录片传统,也有不少的基金来扶持,从政府到民间的社团都很有基础。这个基金就非常支持纪录片的拍摄。当时我正好也有一些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选题,其中有一个就是“游移的人群”。考虑过好几种人群,包括卖冰激凌的人(这是英国城市特别突出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常常推着车子走来走去,很有意思),还有就是收庄稼的人,因为欧盟的大环境,很多东欧人到英国来务农,务工。而英国人自己有很多并不做这项工作,所以这批劳动力涌入英国的农村,但是他们又不是固定的,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东欧来的学生,为了赚取学费临时做上一段时间,之后,又是新的一批人涌入,也有隔上几年又回去接着工作的,都非常的不固定。
我最后还是选择后一群人。因为农场、田园是英国非常典型的特征,而且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后面烘托,可以说是大环境,小切口。用一个小故事来看英国。
其实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地方,并不见得就对此非常熟悉。像我从小长在北京,到现在很多马路和街道我还不认识。相反,我在伦敦上学的时候,几乎每个街道我都一清二楚,也许比英国人还熟。大概是新鲜感使然吧,在陌生的环境,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有趣的,所以你自然也会留心去观察它们的特点。
吧主:谈谈你创作的经过吧。
孙晓晓:为这个片子,我在英国的肯特郡住了一个月。也和这些东欧国家的年轻人处得很熟,尽管他们的英语并不流利,而我也不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交流,尤其是我的助手不在旁边的时候。这些助手都是英国人,当他们在的时候,被采访对象多少有些拘谨,大概他们觉得我也是异乡人所以好沟通些。因此,除了做导演之外,百分之九十的摄像都是我来完成的。常常他们会比较高兴的畅谈,这个时候,机器就不能太外露,所以有很多偷拍的镜头。当时因为条件受限,中间机器还坏了一次,所以拍摄的时候只好灵活应变,从Mini DV到DV CAM都使用上了。
我特别安排影片结尾的时候,是两个英国人在不停地问问题,从怎么花钱到将来怎么打算问了个遍,而实际上,我们真的了解他们么?也许只是一些外面的问题罢了。除去一些咄咄逼人的问题,我想他们应该更多地被聆听和关注。
吧主:这个片子放在这次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主要的意义在哪些方面?
孙晓晓:拍回来的素材里我一共剪了两个版本,一个60分钟的,另一个是15分钟的。也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在展映单元我想还是宁短勿长,问题说清楚了就可以,所以就选时间缩短一点。当时大家选片的时候,我还有一件作品是拍北京胡同的,叫《百花深处》,也有不少人觉得应该选这件介绍中国的作品。但我觉得《雷娜的草莓农场》的视点很有意思,它是一個在英国的中国人拍英国,有一种交流和互动的感觉。从一个既不是东欧人,也不是英国人的眼中,英国人和东欧人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后来还是选择了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