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现代战争”模式的“市场版”
2007-10-18赵民
赵 民
我们经常可以在美国大片中,看到这样的关于打仗的情节:一支人数有限,但是受过非常严格训练的战斗小部队,乘着机动性能非常好的直升飞机或运输机,长途跋涉,远距离空投,潜入敌方阵地,寻找敌人的重要目标。然后,通过军用GPS 或卫星通讯系统,将方位和指令传到后方指挥中心,在很短时间内,导弹或从飞机或从航空母舰或从陆基阵地上呼啸而出,直击目标而去!
这是一种新的现代作战方式,其有两个特点:
第一,模式创新,对整个作战系统的高度依赖,远远超过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传统的作战,高度依赖的是战士的个体作战能力,而这种作战新模式,是一种基于大量资金长期投入形成的高科技作战能力、依赖整体系统高效能而形成的战斗模式。这种作战新模式,在经济落后、科技落后的国家,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的高度创新,使两支战斗部队的战斗力,从一开始就远远地拉开了差距。这是一种基于体系的竞争力,给你看到了,告诉你了,你也学不会,做不到,只能望洋兴叹。一句话,是体系和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了战场的优势。
第二,对士兵个体的充分和严格的培训,提高战士个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消耗提高效能。在这种新模式下,在一个战士身上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接受比以前多得多的严格培训,使战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当然,同时还要给他们更高的工资和福利。从表面上单独看起来,这是提高了作战单位的个体成本,好像有点不合算。但是,由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最终决定因素是人,所以,如果每个成员的素质大大提高,用更少的、更低的消耗成本,去赢得一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实质性就提高了。而且,从每个成员消灭对方、保存自己、获得胜利的回报角度看,每个个体成员的“投资回报率”是大大提高了,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消耗(成本)提高了效能(效率)。
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战斗力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存在于军事组织中,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战场版”新模式的“市场版”。
跨国公司在全世界,都非常注重投入公司资源,包括投入自己公司内部的资金、人员、时间,以及聘请专门的外脑,来建立全公司体系化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的建立,表现在建立公司内部的全球统一的ERP 系统、CRM 系统、SCM 系统,也表现在建立公司外部的全球统一的供应商体系、合作伙伴联盟、专利共享互换体系、品牌管理体系等。这样的一种专注和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的体系资源的积累越来越多,对员工个人包括董事长和CEO 的依赖越来越小,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管理健全、体系完善的大平台,谁来了都能管,谁走了也还照常运转的具有独立生命的社会组织生命体。而且,这种管理平台的改进是持续的,每年有预算,可以做到“年年改、月月改、日日改”的程度,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种注重,是从公司品牌在大学校园里的建设开始的。在中国的外资公司中,有一个招聘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宝洁公司,从人才招聘的角度,就把当年毕业的22 岁大学生和25 岁硕士生里的学生,全部挑最优秀的,招了进去。那它是如何招聘的呢?做广告,是用最好的印刷品;去演讲的人,坐豪华的汽车(虽然可能是租来的);面试,是包租学校附近最高档的饭店;进入公司的起步工资,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高出20% ~ 30%;来了公司以后,集中统一地严格培训;明明是普通的员工在内部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轮岗,却可能会给你一个“管理培养生”的头衔,给大学生一种荣誉感。
这两点,正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软肋,一个今后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