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与反垄断:是耶?非耶?
2007-10-17林燕平
林燕平
自1994年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酝酿了13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近日终于出台了。
我们知道,反垄断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石。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颁布和实施了反垄断法。在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之后出台的我国《反垄断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标志性的产物,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的混沌、无序开始转向透明、有序的公平竞争,开始追求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见,中国有了法典化的经济宪法,这是现实意义之一;之二,这也是一部宣示性的法律,它告诉世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走市场经济之路已义无反顾。因为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特有的法律制度,是一百多年来成功经验的总结。有学者称这部法律的出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里程碑,说明它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之三,这是一部执法难度比立法高得多的法律,无论法条本身的解释还是法律背后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和利益冲突,都将大大超过其他法律。颁布这样的法律正是表明:中国已进入到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轨道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法制环境已经能够承受这样的挑战。
当然,除了现实意义外,这部《反垄断法》还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符合国情,贴近现实,反映了我国现阶段转型期间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体制改革。比如,对行政垄断的规定在欧美这些国家的立法中是没有的。因为在这些国家里经济领域的行政垄断早就被宪法所禁止了,或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禁止了。他们的反垄断法主要不是针对行政垄断的。但中国的国情就完全不同了,行政垄断遍于天下,而自然垄断才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反垄断法》里必须要有反行政垄断的任务。如第五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该章下面有6个条款,占了这部法律10%的篇幅。这些规定正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二是线条粗放,弹性很大。法律应该是明确的、可以预见的。但《反垄断法》中的有些表述含糊其词,弹性很大。例如,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和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这个条款的主体可以理解为“国有经济”,那什么是国有经济?哪些属于国有经济的范围?又如,“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又是指什么法呢?是《反垄断法》本身还是相关行业的监管法律?这些关键性名词的模糊性会导致今后执法上的难度。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反垄断法》一定是有比没有好,《反垄断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反垄断进程的开始”。我以为,《反垄断法》出台容易,执行难;反自然垄断容易,反行政垄断难。这两个难字是今后若干年里都会讨论的主题。
先说第一个“难”字。《反垄断法》执行难,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没有竞争文化的培育,没有相关的执法经验,更没有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执法队伍,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还有更多的“特色”问题。与其他法律不同的是,《反垄断法》所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来自民众的呼声、行业的抱怨,或是政府部门的批评,其背后都是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例如,反垄断与大型企业垄断之间,反行政垄断与行政机关的权力之间,国有企业的保护与垄断监管职能之间,反垄断执法机构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因为有了一部《反垄断法》就改变了。更何况我们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多头执法,这种格局无疑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但最终的后果是,它将削弱、影响《反垄断法》的效力和权威。
第二个“难”字是指反行政垄断,这是一项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行政垄断根深蒂固,滥用行政权力所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大于承担法律责任所付出的代价。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行政垄断“体现了国家的利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行政垄断有其合理的一面。而我们颁布的法律对此也表现出无可奈何。例如,有关“法律责任”一章中的处罚仅仅是“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可以向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反垄断法》第51条)等无关痛痒的词句,没有任何威慑力。可以预见,今后执法中的诸多难点一定是反行政垄断这块硬骨头。
诚然,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有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产权制度,二是自由竞争。前者有《物权法》保障;后者有《反垄断法》规制。我国已经出台了这两部法律,但法律的真正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有政府支持的行政垄断,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绊脚石。如此,我们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