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员篇:七月七,情定长生殿

2007-09-18侯玲成

上海戏剧 2007年9期
关键词:长生殿唐明皇杨贵妃

黎 力 侯玲成 叶 骅 龚 晏

昆剧《长生殿》

演员篇:七月七,情定长生殿

初相见,情意浓

初相见,唐明皇春风得意,无国事之忧;杨贵妃单纯善良,娇媚可人。作为全剧的奠基之笔,第一本《钗盒情定》所要传递的正是两人作为普通男女的恋爱之情。

饰演杨贵妃的魏春荣要比张军年长几岁,这一对姐弟组合却要传达出老夫少妻的细腻感觉,对两人都是不小的考验。虽说“昆曲王子”张军已演过无数帝王爱情故事,但如何在细节上把握唐明皇的神韵,还是一度“难倒”了他。“排戏时,我经常是那个挨骂的人。演第一本中的唐明皇,既要表现其恋爱中的情感,又不能忘记他已是个老人。尤其是《春睡》、《复召》几出戏,难排至极,几遍下来导演还是说不行,那段日子特别难熬。创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也很享受。”

来自北昆的魏春荣既有北方女子的雍容大气,又有江南闺秀的温婉细腻。她的扮相十分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贵妃形象,丰腴的脸庞和身子骨,婀娜多姿,顾盼生情。在近三年的排演过程中,魏春荣四次往返北京、上海两地,其中既有南北昆曲艺术的碰撞和交流,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指导,还有上海这座城市带给她的细腻和浪漫。

“有人说杨玉环是‘红颜祸水,我却不这么认为。刚被册封为妃子的时候,她并没有那么多心计和阴谋,而只是一个恋爱中的普通女子,所以我想演出她的美丽、可爱和任性。正因为深陷爱中,她才会在《春睡》中尽显慵懒和娇媚,才会在唐明皇召见虢国夫人时醋意大发,才会在复召之后激动不已地三呼‘皇上。”

五轮演出过后,年轻的“唐明皇”终于获得了“一场比一场细腻”的评价,对于表现帝王的爱情故事,他已经懂得了如何收放自如。而魏春荣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细腻而多情的女性角色,就像《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长生殿》中的杨玉环。魏春荣说她很喜欢上海,每当夜晚来临时,她的内心总是静谧而生动的,因为这个城市正上演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

觅知音,琴瑟和

虽然全本《长生殿》是一出以生(唐明皇)为主的戏,但第二本《霓裳羽衣》却偏偏为杨贵妃的才情留下了笔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唐明皇的角色成为附属,从《闻乐·制谱》到《舞盘》再到《絮阁》,两人由身份外貌的吸引转为对彼此才情的欣赏和赞叹,情感一步步交融和深化,为后文的生死相随埋下了伏笔。

经过多年合作,黎安和沈昳丽已有了一份默契。黎安深沉内敛,沈昳丽能歌善舞,两人在演绎李杨爱情时都将自身的特色融入角色,将人物的才情铺排得层次分明。

由于在台湾“琉璃工坊”定制的翠盘很小,重头戏《舞盘》一折被沈昳丽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只要身体重心一不稳,随时就有可能出洋相。可能个性使然,沈昳丽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她不仅在亮相时配合黎安的击鼓加了个下腰动作,还踏着胡乐的三拍节奏,在手腕的柔韧性和旋转动作上演绎出不同的变化。“每出戏都会有个‘腰眼,而《舞盘》无疑会掀起一个小高潮,我演的时候既是自律的,又是松弛的。”在排练过程中,沈昳丽、编舞和服装师搭成一个三人组,从点滴细节中寻找人物和舞蹈的突破点。他们曾到上海歌舞团借来《金舞银饰》的录像,从中汲取灵感。“首先我不想用扇子作道具,因为这太普通,所以改用绸子,后来又联想到敦煌壁画里有很多手脚动作,而且大家说我手很软,可以发挥这方面特色。《金舞银饰》里的服装也很漂亮,它的袖子转起来像翩翩起舞的蝴蝶,静下来又很有造型感,我就要这种富有皇家气派的感觉。”

你舞我鼓,琴瑟相和。为了配合“此曲只因天上有”的霓裳羽衣舞,也为了展现一代君王的艺术才华,“零基础”的黎安逼着自己在三个月内学会了打鼓。除了才艺的展示,他还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层次:“正因为唐明皇自身的多情,他才能从艺术上理解、欣赏杨贵妃,因此不仅要体现两人的恩爱,有时还要带些情感的‘互斗;既表现帝王的威严和才气,也要有真情的抒发和流露。”

为情殇,人断魂

有了一、二本的剧情铺垫和人物刻画,戏剧冲突在第三本得到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人物情感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第三本又集中了许多昆曲经典唱段,并在传统折子戏的反复演出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蔡正仁和张静娴这对“黄金搭档”来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之情,自然多了份从容大气。

蔡正仁认为,演好唐明皇首先要充满自信,唱念之间显出帝王气派,但有时也要展现其多情细腻的一面。张静娴则希望演出贵妃之美、贵妃之贵、贵妃之娇,并在人物的一笑、一怒、一沉、一惊间把握好分寸。三本中的杨贵妃有四种心态、四种境界:从《密誓》的幽怨聪慧,到《小宴》的纵情奢华,再到《埋玉》的肝肠寸断,最后是《冥追》的悔恨与不舍。这层层演来,大喜大悲,跌宕起伏,情绪饱满而充实。其中,张静娴最爱《冥追》中的那段南商调【山坡羊】:“恶噷噷一场喽啰,乱匆匆一生结果,荡悠悠一缕断魂……”直白而意深,平稳而动人心魄。

在演绎角色的同时,两位艺术家也关注到了“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在对待、研究传统经典时要努力注入时代气息,把每出戏都当作新戏来演。比如《埋玉》一折,杨贵妃被赐死后独自留在舞台上,张静娴在乐队的配合下,运用哽咽的气声唱出了人物的悲戚,又以近似散板的节奏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把杨贵妃那种不想死又不得不死的心绪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与话剧导演曹其敬的合作上,两位艺术家也遵循“取长补短,把握尺度”的原则,不同剧种间的交融和碰撞,对于掌握节奏和刻画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曹导对昆曲十分尊重,她总是让演员把传统的程式先演一遍,然后再寻求创新,一切都是在‘小调整,大提高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就是一种‘度的把握。”

得团圆,重聚首

第四本中的唐明皇是一位具有沧桑感的人物。《哭像》一折不仅唱出了对杨贵妃离世的内心悔恨,也唱出了对日渐衰弱的国势之悲叹,让人动容。这出戏被誉为昆曲大冠生的“试金石”,由蔡正仁和黎安师徒俩共同演绎,他们在与青年演员余彬的配戏中各显特色:一组是老夫少妻、情真意切,另一组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四本中的杨贵妃戏份不多。为了演出人物“半鬼半仙”的状态和“人鬼情未了”的感觉,余彬在老师张静娴的指导下,掌握了以声音变化来把握人物情感层次的要领。“不仅要从声音中传达她的怨,还要表现她的甜、她的空灵和她的情感。”比如“肉头戏”《尸解》一折的出场,杨贵妃有一段念白加唱,人物此时的状态是三本中《冥追》的延续,她的魂魄四处飘荡,“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圆场由慢到快,步小飘逸,眼神定格,动作身段充满柔劲。

四本的另一亮点,是计镇华所演的李龟年和他的经典唱段《弹词》。李龟年是盛唐时期声名显赫的音乐家,凭借其过人的音乐才能受到唐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湖,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为此写下《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計镇华饰演李龟年,正是把握了他身经开元盛事、又逢安史之乱,尝过荣华富贵、又看遍世态炎凉的沧桑感。《弹词》是一折考验唱工的戏,共有十二支曲,从一转到九转,有慢板、头板、散板等多种板式。要唱好《弹词》,关键是把握好节奏。在“文革”时期,计镇华曾参加《弹词》戏曲电影的创作,首次饰演李龟年;随后又在1981、1987年参与了《长生殿》演出,而经典折子的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一出有大量词曲的折子,计镇华希望能更好地保留其原貌,把12支曲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猜你喜欢

长生殿唐明皇杨贵妃
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文献研究
长恨歌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论《长生殿》的现代改编缺位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