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村小听课

2007-08-30王丽琴

江苏教育 2007年16期
关键词:村小公开课教室

王丽琴

村小,地平线上正在消失的风景。将来有一天,它将只作为概念而非实体存在于我们的记忆。

尽管它在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有许多人在感情或者理智上对它一直难以割舍,但势易时移,它仍然在一天一天地减少以至走向消逝。它的饱经沧桑的背影,也许正在最后一次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这样的作别有些悲凉,也有些无奈。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关头,村小,它仍然在执着地坚守着,就像它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做的一样。

以下记录的,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在自己的母校——一所即将被撤并的村小所听的3节课,同时记录的,是作者听课的感想。

谨以此作为村小最后的留影,同时以示对已消逝村小的纪念。

——编者

8:20三年级教室,第一节,英语课,由村小惟一的女教师、正规的中师毕业生杭老师执教。杭老师30开外,瘦削、端庄,衣着朴素,嗓音明亮,除了教三年级英语,她还任教六年级语文、英语,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自从毕业后,她便和丈夫一起在这所村小工作,几年前不到3周岁的女儿不幸患白血病夭折,两人曾一起到镇中学任教了一段时间,第二个女儿降生后,又双双回到了村小。

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来,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我,教室里约有24人,每人一个单独的座位,分5列坐,

杭老师拎来了录音机,插好插座,师生用英语问好。老师宣布今天是复习课,复习第四单元Time,并用英语板书了课题。

孩子们朗读了课题后,老师拿出一个钟面,让大家用英文从1数到12,然后让学生合作复习,要求是:可以用英文让对方说数字,也可以用数字让对方说英文,前后桌合作,也可以左右合作。孩子们开始执行老师的指令,教室里嗡嗡声四起,有个别孩子找不到合作者,老师走过去帮他们指定。这时,杭老师幼小的女儿走到教室门口。探头看了看,又走出去了。

合作复习完成后,老师稍作点评,打开了事先已装好的投影机,让大家看投影片,练习说一说上面打出来的数字:

大概投影仪在平日里并不常用,孩子们在“开火车”时还不时发出一些与练习无关的声音:

“老师,看不见!”(老式的投影仪确实效果不佳,加上投影片是老师手写的,窗户又没有挂窗帘,坐在后排的我很吃力才看清了上面的投影内容。)

“老师,上面有苍蝇!”(不知是因为投影仪照射的热量引来了苍蝇,还是乡间的卫生状况所致。整个口语练习期间,两三只苍蝇一直趴在投影仪上不走,孩子们的注意力几度被其吸引,老师则两次停顿,希望同学们不再关注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下一个环节,老师继续加大难度,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在是几点钟”应该怎么表达?

师生开始看着刚才的钟面进行对话:Whats thetime,please?

Its______.

这一段大家的精神状态不错,老师数次表扬“very good”,然后要求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在白纸上用钟面画出录音中所指的时间。录音一共有6题,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画着,在老师的指挥下相互交换着批改,并订正。有两个男生不肯交换批改,老师过来安抚了一番,才顺利进行。这期间,杭老师的女儿和另一位老师家的小不点又来到了教室,静静地趴在门边的桌子边,引起了一定的注意。老师要求大家集中精力,并指导大家给对方打分,然后让得到100分的同学站起来,全体鼓掌以示表扬。有一个学生动作比较慢,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这样鼓励他:某某同学很认真,还想再做得好一些。这次没有得到100分,不要紧,老师希望你们下次加油。

这一段关于时间的英文表达告一段落,老师稍作小结,立刻转入下一环节:Its______Oclock.

1.在这些时间里我们都做什么?还有哪些词组表示我做什么事?

早上——get uD中午——下午——晚上——

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出了go home、watch TV、go toschool、go to bed、have lunch等词组。

2.表示干什么事的时间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Its time to get up.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两种表达方式,板书在黑板上,并用红笔以示突出:Its time to…/Time to…

3.你说我答(前后桌或左右桌)这些表达方式。

学生再次合作,一段时间后,老师看表,击掌示意停下,选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这对男女对子中的女生显得比较吃力,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顺利完成,老师号召大家为他们的成功配合鼓掌。

第二组全是女生,比较流利。表演期间,有些孩子还在练习。尤其是靠北门的一对男女生对子,看上去很调皮,很活跃。

4.在一段时间提议干什么,该怎么说?

老师见同学们反应不上来,便提醒大家:“上学期学过的Lets…”并板书,然后继续提问:

现在是晚上七点钟,我提议干什么,该怎么说?如果同意,该怎么回答?(学生的回答略)

相对密集的复习完成后,老师让学生翻开课文读书,然后合上书,听着录音,背课文。集体背诵后,老师点一些学生背书,每一幅图点一个人。课文图中的“同桌”对话部分,老师则请同学分工表演角色,并上台表演。两个上台的同学表现还不错,老师进行了鼓励,并要求再加一点看钟的动作进去。

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学生开始显露出倦容。老师再次提出一个比较难的要求:能不能自己编一个对话?孩子们齐声大叫“能”,便开始在纸上尝试编写,老师行间走动着指导,提出,两个句子就可以了,能写出4个更好。有个孩子天真地问:“一个呢?”老师笑答:“对话的要求,至少两个吧。”

了解了大家的进度,老师开始邀请人上台来用英语对话,已编好对话的学生不断回头偷看我,一位男生则大声检举后排的女生抄书上的。

这段表演,台上的很投入,台下的则不够认真,特别是后排靠门的那两个调皮孩子,基本上没有听,老师走过来摸了摸男生的脸,问:“某某某同学编得不好吗?”调皮鬼说不出,爽气地表示:“我错了”,老师则这样鼓励:“孔某某同学知道自己错了,真可爱!”也有表现相当不错的,有一位前排的女生看完后指出:应该加一句“all right”,老师大加赞赏,表扬她听得认真。

下课铃响了,老师小结全课,布置了下次课的复习任务,孩子们则在“Boys and girls,goodbye!”声中,纷纷涌出教室。

听课印象小记:

杭老师上的是一节复习课,课堂容量很大,涉及数量、时间、事件等多种相关的英文表达方式,有些内容

有相当的难度。从教学设计看,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手段也比较丰富,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口语和听力训练,还多次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两两合作、上台表演等,课堂气氛一直比较活跃。比较明显的遗憾是杭老师的英语发音,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孩子们的英语发音也有一点变调。这一点杭老师自己并不回避,她最急切的希望就是学校能拥有正规专业的英语教师,甚至为了这一点,她宁可选择被撤并。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杭老师不是上课铃响前就到达教室,上课期间她的女儿两次闯进教室,投影屏幕上挥之不去的苍蝇……严厉些说,这些均是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干扰因素。但,作为乡村小学特有的现象,我不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教学事故,相反,这种不严谨、不封闭的课堂状态恰恰反映了乡村教学可贵的真实、自然、生活化特征。记忆中,我也是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混在学生当中上课、活动,享受着大孩子对我们这些教师子女的特别关爱。虽然这种“得宠”确实对人对己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对大家而言,校园因此不是神秘莫测的,教室因此不是高不可攀的(不光教师子女可以带进学校,最宽松的年代,哥哥姐姐也可以带弟弟妹妹来上学)。甚至,在很多乡村小学,上课的钟点也是可以随便一点的,老师忘记敲钟时,多上一会,少学片刻,都是不打紧的。农忙季节,把小孩子们集体丢在教室里自习,大孩子则一起下田体验劳动的艰辛等做法,我以为不是对教学神圣性的侵犯,而是利大于弊的生活教育。与大城市相比,乡村的教育更多地保留了非正规教育中的精神气质,而较少正规教育体制的规训、肃穆,不也很可爱吗?这样的疏纵与随意,不仅仅表现在师生身上,乡村的家长更是如此。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不少爷爷奶奶早早地就来了,有的在窗外张望,有的则干脆走到教室后面,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怎样学习。你可以反感这种随意,你可以嘲笑这种不规范,但你不能否认,在这样的课堂内外,有着那些门卫森严的模范小学缺少的人情味、亲切劲儿。而这样的东西,作为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也只有真正从乡村走出的人才能理解与珍视。

9:10第二节课,一年级教室,美术课,由年长的马老师执教。马老师50多岁了,胖胖的。看上去很温和,一嘴的方言。上课前他就嘱咐孩子们:一定要好好遵守纪律,表现好的,王老师(指我)会给你们照相。这个教室里约30人,分6列坐,每两列排得靠近一些。

前5分钟,马老师把黑板完全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想象绘画,其他同学自由点评。第一个男生画了一个小房子。

师:他画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我觉得不丑。

第二个学生上去画,房子的尺寸大了一号,下去了的男生嘟囔:“没有我画得好!”

师:画得很不错!谁再来画?不要再画房子。画树吧!

第三个也是男生,在老师指导下画了一棵高高的树。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上台画,又上来了几位。有的画树,有的画小鸡。老师让其他孩子在下面画,并指导台上的男生画小鸡:“小鸡难画啊!你这个身子嫌小!”

台上几位画完后,老师让大家评价:这个鸡画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挑刺:身子小了点,没有尾巴。没有翅膀。毛老师笑道:“没关系,这些还没长出来吧!”又有一学生上来画鱼,一学生画牛,下面的孩子则嚷着要画太阳,画宝宝。老师开始给大家发纸,指导大家先在纸的中央画一个大的长方形,做画框,可以用直尺画。然后指着黑板提出今天的课题:这些都是我们农村特有的东西,是城市看不到的我们的好伙伴。我们今天要画的就是——我的家!

“下面看老师怎样把这些小动物请到自己家里来。”马老师先打开投影仪,给学生看一幅投影片,然后开始在黑板上范画。我这才理解校长为什么特意邀我看这节美术课,原来马老师的美术教学基本功确实非常扎实,在黑板上几笔一勾就画出了一幅漂亮、传神的简笔画。这样的功夫,不是每位非专业的教师都能拥有的,对于村小而言,自然也是一宝。

马老师的范画是一步一步进行的,特别强调了鸡、鸭、鹅的不同之处。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开始在自己的画纸上创作起来,老师则下行间巡视,要求大家别着急,想好了再画。

在孩子们的建议下,老师还添上了天空的云彩,河里的小鱼。有孩子问为什么不画太阳。老师笑着说:今天是阴天,就不画太阳了。

范画完全成型了,老师小结说:这就是我们农村的正常景色,有同学可能说,我家是楼房,不是这个样子,没关系,这可能是你爷爷奶奶住的,也不错呀,景色蛮漂亮的。再添上色彩,就更好看吧。孩子们则纷纷赞叹:好看!

接下来当然是孩子自己画了,毕竟是一年级孩子,绘画的功底谈不上老到,但选材确实都是来自乡村生活,别有情趣,有的孩子还在画面上插入了自己喜欢的动画造型,不管有没有涂色,都透出一股可贵的童真。

在给范画着色时,投影屏幕上也出现了苍蝇,孩子们直喊,靠近投影仪的孩子试图赶走这些恼人的小飞虫,老师则让大家别再喊,专心地画画。我在行间拍摄那些已经完成的学生习作,其他孩子也一边画,一边期待地朝我看。以下便是其中的部分作品:

临下课前,老师点评了两幅学生习作,认为树画得太多,整个画面不够漂亮。下课铃响起。老师嘱咐大家没有画好的下课继续画,然后是简单的下课仪式,不少孩子仍然忙着画,毫无反应。

听课印象小记:

马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其绘画功底外,还有那开头5分钟的自由想象绘画。在这种相对自然的“热身”运动之后,再开始正式的教学,不仅使儿童处于跃跃欲试的创作状态,而且颇符合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在后来的座谈中,马老师对课改、教改等也发表了比较中肯、稳健的看法,也许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都不无关联。

美术课在乡村小学属于标准的副课,不可能配备专职教师,课程的规划、资源建设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一般,每个乡村小学的教师都会选择语数外中的一门为自己的主打方向(有的地方低年级还要语数包班),然后再按个人的兴趣、特长随便领一些副课。思想品德、健康教育等副课还比较好办,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需要更多专业技能、素养的课程,其教学状况自然会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一般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至少培养一种艺术体育类特长,即所谓一专多能,就是为了适应乡村小学的这种现实。但要求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既专业突出,又全面发展,几乎是一种苛求,和城里的小学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模式更加像万金油,被到处涂抹,自然也会对其学科专业发展的道路产生影响。

马老师的这节美术课在村小层面上已经是相当出彩了,但如果真的用美术专业教学的要求去衡量,肯定还有相当的差距。毕竟这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临摹课,老师范画、学生模仿,与我的童年记忆没什么本质的进步。这当然不能简单地责怪于乡村教师,在副课资源相

对更为匮乏的状态下,能保证孩子每周开足这样的美术课,已经是相当难得。事实上,在考试临近或其他条件限制时,副课往往成了主课老师的时间仓库,名正言顺地被占用来进行作业辅导、补差。而长期无法接触到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副课”观摩教学。也是这些学科在村小层面上很难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学,老师们再封闭,也还是能接触到一些新鲜信息的。

10:20第三节课,还是这个一年级教室,数学课,由教导主任徐老师执教。徐老师40来岁,微胖,戴着眼镜,声音浑厚,普通话略带方言口音。

我再次进这个教室时。黑板上的范画已经擦去了,徐老师已经在教室里做各种准备。他同样嘱咐了这些刚进校一年不到的小家伙:这节课不同于平常的课,昨天是镇里的领导来听课,今天后面坐的是省里来的专家,认真的话你们会被摄到摄像机里去!

由于新授课已经结束,这节课也是一节复习课。老师打开了投影仪,先从数数开始复习,出示了下列一组练习:

1.从37数到52,再从52数到37。

2.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3.5个5个地数:从5数到100。

4.3个3个地数:从3数到33。

这组练习基本采用的是齐声数和开火车,童声回荡在教室内外,非常悦耳。

接下来徐老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让小朋友学着保管员发东西,请两名学生上讲台,5本5本地数本子,老师要求他们大声报数,其他同学认真看。

师:40里数了几个57

生:8个5(有个别孩子报错)。

大家再一起数,一五是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最后直接回答:40里头有8个5!

老师再请两个同学上台10个10个地数。特别说明这回要找守纪律的、声音响亮的同学做保管员。

两位女生上台数,其中一个很快。但没有报出声音。

老师鼓励:看来她能当保管员。

大家再齐答:40里头有4个10。

游戏告一段落,老师让同学打开课本,自己当一回小保管员,这时有孩子轻声叫:“老师,做过了!”老师嘱咐:重数一下,数完了举手。学生很快完成,老师表扬:看来比昨天数得快多了。

书上的练习完成后,老师再让学生看投影片,上面打出了若干颗草莓,有规律地排列(即书上的第二题)。

师:吃过草莓吧,好吃吧?该怎么数?

老师特别强调先估计,有学生脱口报出有59个,老师表扬:说明课前预习过了,昨天有人说50,有人说40呢。

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数法:先圈出10个,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个10,再数剩下的。有学生提出,10个画一个圈,再数圈,老师表扬,并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指出上次用点点子的办法,这次可以用圈圈,或打勾,总之,要和昨天的方法不一样。

学生自行练习,老师行间巡视,表扬孩子们非常认真。

第三题更为复杂,老师同样打出投影片,上面有松鼠、小猴、小兔等卡通头像,但比较模糊。老师请一名同学当小猴,另两位分别扮演小松鼠和小兔,学生热情高涨起来。

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上两个计数器,请一男生上来画珠子,并请一女生做他的助手,负责读题。两组计数都完成后,又请一学生当公证人,比两边数的大小。一位小男生获得了这个机会,老师的理由是:他刚才没有讲话,而且听得非常认真。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个男孩完成了任务,并带着大家一起读53>35,老师则又鼓励说: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奖你一个计数器。

书上的练习基本完成了,老师又通过投影片出示了如下练习:

要求:两个两个地数。

3.11、21、()、()、()这组练习完成时,老师表扬:都不错,每人奖给你们一个计数器。学生每人拿到一张印着计数器的纸(老师用复写纸复出来的),要求大家对半折一下,先用左边的计数器。

1.拨一个两位数(自己想一个两位数,填在纸上)。

2.在右边也写一个两位数,写上数字。

3.比较左右数哪个大,哪个小。

4.同桌交换检查,看看他能不能当会计。

孩子们检查得很认真,一个个地数小珠子。老师行间巡视发现:有个别学生拨的是一位数,还有一个同学拨的是三位数,太聪明了,但聪明过头了。(大家笑)

等大家都检查结束,老师又开展起一个游戏:我们马上要进电影院了,大家把数字写得大一些,深一些,将手中的纸折起来,只用一边,到教室外集中排队!我看哪个同学最有纪律?和上操的队列一样。

生:我也是双数!(学生已经知道下一个环节)

这时,教室里只剩我和另一名听课的教师,孩子都到教室外集合了,老师忙着整队,而这时已经有家长陆续到教室外等候孩子放学,便也加入了观看的行列。

老师在教室的前后门上各写上单数、双数的字样,要求大家按自己准备的数字,各进各门。

师:欢迎大家到电影院来,我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现在要检查你的票!

手持99、33、3、67、

35、21、53、11、23、35、83

的孩子从前门进教室,

站成一排,老师问大家:你是单数还是双数?有没有走错门?你怎么知道这是单数?有什么特征?

孩子们兴奋地说出:个位上是1、3、5、7、9的是单数。

同样,手持48、22、32、42、10、24、20、44、24、2等的孩子从后门进教室,排成一排,老师再请同学说:双数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大叫:个位上是2、4、6、8、10(最后一个答案有错误,应为0,但教室里很吵闹,老师没发觉)。

师:到电影院要守纪律,坐正!不然,我要收走你的票啦!

到这里。孩子们基本坐到了各自的座位,但心神已散,很难再安静地听老师发布以下的任务:

师:下面还有一个任务,数学书84页,第一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不少孩子直接喊:好了!

师:第一大题8小题全部要完成!某某某同学表现最好,表扬!

教室里安静下来,这时,下课铃响了(也是放学铃),老师嘱咐大家中午要把这个作业完成,然后匆匆宣布下课,放学。

听课印象小记:

那两天,徐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负担沉重,他不仅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还兼总务主任;不仅仅教一年级数学,还教语文及其他副课,即所谓包班。上面短暂的40分钟里,他充分展现了一名村小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不仅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练习设计层层深入,还组织了两次有声有色的数学游戏,使得孩子们尽管是第二次上这节课,还是兴致勃勃,热情参与。可以说,除了普通话不足些,手绘的投影片图像清晰度比不上多媒体展示的效果,徐老师的这节课与课改区的那些公开课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差距。

其实,课堂上许多细节透露出(老师也并不刻意隐瞒),这节课昨天上级视导时刚刚上过,为什么要重上

呢?我想这就涉及公开课和家常课在教师心目中的不同地位问题。如果没有上级的视导。即使是最敬业的老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认真地去设计,至少不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容纳这么多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又都知道,公开课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判的重要窗口,平时的课再怎么认真、出彩,领导看不到,也是枉然;而公开课一旦上砸了,则往往难以挽回影响,对自己、对学校都很不利。因此。只要是有基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重视公开课,使出平日里不常使用的招数来,给领导看,给同行看。不独村小如此,很多特级教师、教学名流的做法其实也一样,如果他们的课堂天天对我们开放,也肯定没有偶尔为之的展示课、研讨课那么精彩。教学比赛更是如此,很多时候,赛场上的课已不可能是原真状态的课,反复磨课、群策群力等中小学里普遍的路数,大家都是清楚的。即使是赛场老手,也不大可能不经试教就直接上场。

问题是,村小往往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不可能给你更多平行试教的机会。数年前,我曾回乡上过一次下水课,就是在高一个年级先试教了一回,真实亮相时还一直担心,低一个年级的孩子能答出这个问题吗?是不是设计得过难了?等等。

何况我这次的听课完全是蹭来的,昨天,已经在领导面前展示过一遍的所有老师,又一致推举这三节课出来让我这个所谓的教育学博士过目,我明白。大家既是看得起我,想让我听到目前这个村小最高水平的几节课;也是知道,我不是领导,没有必要重新准备新的课。事实上,学期已临近结束,没有适合开课的内容,时间上也确实来不及。

那么听课到底是不是一种值得信任的教育考察手段呢?这样的重复课值不值得我这样认真地细录并点评呢?

我的态度是:值得,也应该。理由至少有:1.村小老师的公开课展示机会太少,只要是愿意对外人公开的,必是比其平日里更为严整的,更为集中地展现其教学素养、教学理念的。如果说,其他学校的教学研究机会还比较多、考察方式还可供挑选,那么,村小的课堂则每公开一节,就值得认真听一节,哪怕是完全的重复课,哪怕和人们推崇的那种公开课相比,显得更为粗糙,更为落后。2.村小的公开课比起其他地方的公开课,真实度其实更高,与日常教学的距离其实更小。上述的3节课,已经有所包装,有所美化,但总体上说,还是非常质朴的,其中,两节主课都是复习课形式,这是很多场合的公开课都尽量避免选择的课型。新授课一统公开课的天下,某种程度上说明,人们所推崇的公开课其实始终远离着老师们日常必须面对的练习课之枯燥、复习课之平淡。村小的教学条件无论从硬件、软件看,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公开课上猛下工夫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而村小教师负担之重,也使他们不可能花更多力气于公开课上,笔者以为这正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笔者也认为,对这样的课的照单全收、认真对待。才是对村小教师的真正体谅。

不得不再单独说一说这3节课上运用过的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手段,估计更多是为了“待客”。我理解老师们的这种行为,毕竟在中国的公开课中,能否使用电教手段、最好是多媒体,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村小,这样的要求显得多少有些不切实际——这两年,村小才拥有了别人淘汰下来不用的老式投影仪。我们完全可以判断: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黑板传统的课,依然是没有“客人”光临时村小课堂的家常状态(其实,即使是城市,这种判断也大致成立)。

透过这3节并不完美的课,我们可以大致地窥视现实中的村小课堂:那是一个依然默默地在教育的角落处存活,并始终按自己的节奏运行的教学时空;那是一方质朴而难除本真的粗糙、随意而不免限于逼仄的师生舞台。我们从那里走出,期待着我们的孩子不必再回去,期待着即使是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更美好的课堂生活,但我们似乎忘记了,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也拥有自己的课堂尊严。只要村小一天正常运转,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尊重它们,而不是完全地视而不见;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地去改善它们,而不是简单地拿外在的各种标准去比照、去贬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后流动站)

猜你喜欢

村小公开课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丰城市招聘21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小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