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疑而导,精彩纷呈
2007-08-30韩加留
韩加留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语文十一册)叙述的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一个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肖邦,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章重点内容,接受了肖邦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一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写肖邦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语言很简洁,谁能把离开原因加进去,说一说?
生: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讲得很好,语言简洁。
生:老师我觉得肖邦不应该离开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祖国被别的国家瓜分,人民被欺凌、被压迫。如果他爱国的话,就应该留下来为祖国战斗。
(其他学生都笑了,质疑同学盯着我,等待我的回答。我愣了一下,备课时没想到有这么个问题。我立刻想到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后面无法让学生感悟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决定改变我当初的教学设计。)
师:岳盟同学虽然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他真实地讲出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当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疑问时,首先要通过进一步仔细读文章,寻求解答。不知岳盟同学的问题在文章中是否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再一次仔细读文章,找找看。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有些同学还边读边画。)
师: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肖邦是爱国的,他的离开是迫不得已的,我从“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能看出。
生: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是因为祖国动荡不安,他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从“年轻而富有才华”读出来的。他到法国不是逃避战争,而是他在音乐事业上有追求,不能说他不爱自己的祖国。
生:肖邦不可能不爱国,要是他是个不爱国的人,他的老师和同学不可能到郊外为他送行。你看他的老师还专门为他谱写了《即使你远在他乡》,还送他祖国的泥土作纪念。
生:从倒数第二小节中“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可以看出,他身体不是太好,即使他留在国内,也不可能像战士那样战斗。相反到了国外他可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作贡献。你看他写下了《革命进行曲》,一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生:一个人是不是爱自己的祖国,不是看他在不在自己的祖国,当时不少著名的波兰人也去了国外,但他们是那样地爱自己的祖国。
……
[评析]
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提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这些“刁难”,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它可能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疑点,影响教学的综合效果;它可能会让学生不愿再问,不敢再问;可能会使学生对语文这门课失去热情,对老师失去敬意。
学贵有疑,学生往往先有疑,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发展。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往往是不会学习的学生:而一个不重视学生提问的老师,也绝不会是一位好老师。新课标也提出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对话者。因此,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质疑”。我们如果把学生质疑当作发展学生的一个契机,当作一种资源,善加利用,那么很可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惊喜,让一股怡人的清风拂过我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南化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