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2007-08-30卞强李连峰
卞 强 李连峰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走()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走()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丰县广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