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市场风雨兼程
2007-08-01卫战胜彭金涛
卫战胜 彭金涛
中国正在失去看不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丧失一些潜在的发展机会。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途径,而建立健康的、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私募股本市场无疑是这些途径中比较重要和卓有成效的一个
私募市场是因私募融资而形成的金融市场,私募融资是针对特定对象、采取特定方式、接受特定规范的权益出让方式。与公开融资相对应,私募融资同为金融市场中的融资渠道,满足融资人不同的筹资需求,一般可分为股权私募、债权私募和贷款私募。鉴于其特性及所受规范,私募融资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下的出让人:希望更快捷简便地融资,希望以更经济、节省成本的方式融资。因此我们说,私募融资将成为中小企业,起步公司的主要融资手段。
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中国应该更多地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无疑为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带来一丝阳光,也为中国过剩的民间资本带来新的投资渠道。
中国私募市场的发展需求
我国私募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明显有私募痕迹的资本动员方式的成功。浙江温州一带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要归功于资本动员方式的灵活性,市场化的民间借贷和私募使得温州民营经济能够快速地发展壮大。90年代中期以来,私募在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多方面的动力推动了我国私募市场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社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
中央曾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是市场体系中的各部分极不对称,以商业金融机构(银行为主)中长期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远远超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同时,证券市场上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其中的公司债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而私募股权市场则仅仅局限于创业投资,而完整的私募市场则应当包括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融资活动,因此发展私募市场有利于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完整建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往往能够创造新产业的巨额垄断利润和国际竞争力。 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工业化初期,是培育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对资本的需求最旺盛。企业要放眼全球,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员,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规模不对称,而以私募股本为核心的创业投资可以支持创新体系的建立。
另外民营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石,而它们往往是创业文化链条中的弱势群体,传统的融资方式几乎与它们无缘,在美国90%的高技术企业都是按创业投资模式发展起来的。
因此,创业投资的利益机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上创新活动的兴起和创新技术的发展,创业投资以市场的眼光去发现技术的市场价值,去筛选创新种子和技术半成品,从而提高了市场的效率,而创业投资不断的成功和失败则发挥着风险均衡的作用。
如何实现共赢
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就是在懂技术、会管理、能认清市场的没钱人和不懂技术、管理落后、跟风投资的有钱人之间形成共赢。
创业投资并不会永远是创业者的股东,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们会以10-30倍的盈利率退出,寻求下一个投资目标。
创业投资可以通过上市、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或转卖给行业中的战略投资者而退出,创业投资投资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因此,创业投资能够甘于在所投企业中做小股东,不过分干涉经营,还能影响管理层共创价值,把双赢作为双方的主导思想。
目前境外的法律对创业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当完善,而在中国,需要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主、企业主的家人成为密友,才能保证不在有所收益的时候,被企业一脚踢开。
中国对以创业投资为代表的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需求非常之大。目前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往往会引发争议,而大家往往忽略的是,要获得产业重组的主导权就需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助;企业从扩张期进入成熟期,也需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助;企业的收购兼并也需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助。大企业业务重组和产业整合,过度依赖信贷,会造成企业资金链脆弱,而寻求外资或境外融资,争议又很大。区域分割导致的体制制约,使企业重组面临巨大压力,企业并购艰难。
满足高增长企业的客户价值,需要专业化的桥梁人员,这就是私募股本的管理人员,通过他们可以克服企业和投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高成长企业这种高风险、不定期限的融资需求得以满足,并能调和冲突,强调共同价值和利益。
同时完善的资本退出市场的建立也将能够更好地理顺私募股本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共赢。
为什么“肥水流了外人田”?
中国目前民间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本,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闲置资本一方面很难找到很好的增值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业绩上乘的企业纷纷前往纳斯达克上市,让境外投资者赚足了优秀的中国企业的投资回报。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企业境内融资很难。中国在高成长企业和民众之间出现了资本供需的鸿沟。民间融资的利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交易成本过高,风险过大;另一方面,民众投资渠道狭窄,多数人只能把富余的金钱投资在房产项目上,造成房价上涨。而传统的私募一般强调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控股,很多投资者,包括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家投资的前提都是控股,这也是促使国内企业为了保持自主权而寻找境外创业投资资金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蒙牛乳业的上市为例,蒙牛当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国内A股上市审批时间长,如果等待A股可能就会错过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期,因此只能选择境外上市。然而国内的民众却因此丧失了一次极好的赚钱机会,新浪、网易、百度的境外上市也是如此。
中国的高发展、高回报的境外上市企业,一方面因在种子期接受境外创业投资的资助,在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时候以高市盈率让境外私募股本的投资者大赚特赚,另一方面,在IPO后又让境外的证券市场投资者们尝到了绩优股所带来的稳定、高额的股市回报。这两个环节,国内的投资者都无法参与,不能分享本国企业所带来的投资收益。
中国不是没有比尔·盖茨,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短视、缺乏长期预期以及彼此缺乏诚信的融资方式让社会支付了大量的“隐性成本”。企业家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很难有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产品的机会,同时也很少能够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只能自生自灭。同时依赖国际投资者,也使中国的企业始终不能摆脱政府之间的政治风险以及其他国际风险。那么中国巨大的闲置资本如何支持本国企业创新?
中国正在失去看不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丧失一些潜在的发展机会,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会逐渐减弱。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途径,而建立健康的、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私募股本市场无疑是这些途径中比较重要和卓有成效的一个。
本土PE“多条腿走路”
在国外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包括投资公司、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等等。以美国为例,其创业基金的来源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在创业基金发展的早期阶段,富裕的家庭和个人是私募基金的主要来源。如,在1978年海外资本的资金构成中,年金基金大约占15%,保险公司占16%,大产业公司占10%,国外资金18%,个人和家庭占32%。而现在美国私募基金来源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个人和家庭作为私募基金来源的重要性减小,而年金基金等等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的主要来源。年金基金占46%,保险公司9%,大公司11%,国外资金占14%,而个人和家庭则仅仅占8%。
在美国,私募基金的管理者一般抽取2.5%的管理费,一旦基金升值,其中的20%作为回报奖励基金管理者。假如基金管理者是行政官员,那他考虑风险更多的是政治风险,而不是金融风险,本土PE目前面临的正是后者的局面。
虽然,本土PE业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持续发展了十年,但是在“只投不出”的限制下,目前很多相关公司已经没有过多的储备资金可用,他们要想募集到新的投资资金,只有走公司增资扩股的道路,但是在过往账单并不理想的状态下,如何说服投资者继续增资?作为投资的一种主流模式,创业投资基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独特的法律架构,为创业投资基金的高效运作提供了保障。但是在本土PE/VC中,资金还担负着扶持中小企业的使命,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
现在,许多实收资本金较大的本土PE/VC逐渐开展“多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在本地的政府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同国外的海外资本合作,运用中外合作基金的方式,来完成新一轮的资金募集,并且可以结合中外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源整合实现利益的双赢。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合作的尝试,其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调和的矛盾,比如,在成立新公司时,双方的出资并不一致,中方是以人民币出资,外方以美元出资,由于外汇管制、公司法及国内资本市场等制度性的制约,较为规范、专业及有全球化运作经验的外资PE很难和本土PE相融合。况且一旦汇率发生变化,将会形成双方利益的损益。但是本土PE能走出这一步,对于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发展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尝试。
综上所述: PE带给中国民间资本真实机会。PE希望投资民营企业,最好是那种中小型的、成长型的、很难拿到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然后培育它们,最终把它们带到国内或者海外的资本市场,然后功成身退并获得丰厚回报。对民营企业家而言,一方面,通过引入PE,摆脱了短期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经过包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后实现上市的可持续融资模式则是一条充满诱惑的光明大道。在PE们看来,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发动机。而作为发动机的民营企业,也需要更多的燃料来释放动力。机会就在眼前,如何把握,就要看各方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