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倒签股票期权丑闻
2007-08-01沈一鸣
沈一鸣
公司治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公平交易成为薪酬安排问题多多的罪魁祸首
安然丑闻在公司破产, 管理层被判入狱后告一段落。此事件直接引发了美国监管标准异常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同时引发了美国企业对公司治理方面的普遍反思,还让美国企业界对商业伦理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之后,美国企业就真的痛定思痛了吗?恐怕未必。从2006年开始席卷美国上市公司的倒签股票期权的丑闻潮,正风雨欲来。许多人认为,此丑闻潮是美国继安然案后的最大企业丑闻群体事件。
爆发
从2006年春天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200多家公司的股票期权的滥用提起调查。美国总检察官也在各州对期权问题提起刑事调查。SEC已经对两家公司博科通讯(Brocade)和康威科技(Comverse)进行了制裁。同时对这两家公司提起的刑事诉讼还正在进行中。康威科技前首席执行官科比·亚历山大为躲避诉讼逃亡纳米比亚,现在等候遣返美国以接受对滥用股票期权罪的起诉。康威科技的首席财务官大卫·克瑞伯格 (David Kreinberg)成了自2006年春天开始股票期权被媒体关注以来第一个对SEC和美国检察官提起的诉讼进行和解的高级执行官。在与SEC的和解中,他同意因违反证券法获永久性禁令,被终身禁止担任公司的高级职员或董事,并支付240万美元罚金。同时在由美国检察官提起的相关刑事诉讼中,克瑞伯格对证券欺诈、和密谋证券欺诈和邮件欺诈认罪,他面临最多15年的监狱服刑和罚款。
员工的股票期权最早是当作反收购的工具。在上世纪80、90年代,股票期权通常以现金的形式授予员工,其目的是希望被激励的员工会让公司在对抗收购的战役中处于有利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东们反对期权以现金的形式授予。最终许多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以授予期权日交易结束的股价为价值,授予员工期权。 到了90年代后期,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去聘用并保留最好的最聪明的员工。与此同时,执行官的薪酬水平急剧上升。在这种环境下,公司发现股票期权是提供有竞争力薪酬的好办法,而且不需要影响他们的现金流。
股票期权的授予往往需要得到董事会一个委员会的批准。一种方法是委员会在一个召开的会议中批准期权,或者另一种方法是公司给委员会的每位委员传送“一致书面同意”,寻求他们对期权授予的书面同意。任何一种方法都很花时间。在90年代后期股市高涨,时间就是金钱。股票授予日的一两天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期权的价值。
在康威科技案中,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前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律师)被指控长期倒填股票期权授予日期,给他们自己和其他员工带来极大的好处。按照SEC的指控,他们走得实在太远了,居然设立了一个秘密的账户,将倒签的股票期权授予根本不存在的虚假员工,然后用这些期权去聘用和保留重要员工。为了隐藏事实,他们还伪造公司记录对公司审计师撒谎。
导火索
有意思的是,美国股票期权丑闻的暴露最初起源于一位学者发表的研究文章。37岁的爱荷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埃瑞克·李(Erik Lie) 2005年发表文章分析,公司有可能倒签授予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日而让他们获利。该文章没有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但是它引起了证券监管当局的兴趣。之后很多公司宣布重新申报收入,高管辞职,联邦政府调查等有关股票期权倒签的丑闻。许多上市公司被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这项涉及200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让这个在美国中西部一所小学校执教的年轻学者,成为了美国企业治理领域的闪耀新星。该教授现在不断接到来自对冲基金经理、集团诉讼律师、新闻记者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电话,寻求他的专业意见。
李教授说,“这实际上非常简单。公司通常授予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作为提高公司表现和股价的激励机制。期权通常给予管理人员在将来按照授予日的股价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股价涨得越高,期权就越有价值。但是如果期权的授予日被倒签为股价特别低的日期,获利的机会就增加了。按照低于市场价值授予期权而不披露折扣将违反证券法,导致会计和税务问题,还可能造成欺诈的指控。”
实际上学者们在许多年前就发现这一现象:股价通常在股票期权授予后就迅速上涨。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大卫·耶麦克(David Yermack)十年前在他的文章中就记录了这一现象。他和其他的研究者估计这上涨可能因为公司执行官们知道好消息在即,他们确保股票期权在这之前就签发。还有些学者猜测是否会推迟好消息的公布使期权更有价值。
李教授知道耶麦克教授的研究基于90年代初的股票期权的资料。李教授收集了更广泛的资料库包括了直到2002年的数据。他研究那些不在每年固定时间授予的股票期权时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股价总是在授予日前下跌,在授予日后迅速上涨。他说:“这看起来多么离奇,这些执行官一定在预测股价未来走势方面非常灵验。”他开始怀疑,“这可能并不是那么神秘。”
2005年,他发表文章指出,“至少有一部分股票期权的日子被倒签了”。他将文章寄给了SCE,不久他收到确认函说文章很有意思。他的文章没有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一直到2006年3月《华尔街日报》利用数据分析指明六家公司的股票期权的授予行为非常可疑,从而让丑闻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警示
1996年至2005年期间,将近30%的美国公司操纵执行官的股票期权,200多家公司涉嫌股票期权丑闻。许多丑闻影响的公司都是在硅谷的高科技行业。如著名的科技公司苹果电脑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也被卷入股票期权丑闻。美联社报道公开披露股票期权倒签的公司总共损失103亿美元的股价下跌和其他赔偿费用。32家涉嫌倒签丑闻公司的59位高级执行官已经先后辞职,而这个数字每周都在上升。许多公司因为倒签丑闻损失了一批有经验的管理层,他们或者离职,或者因丑闻被解雇,毫无疑问对这些受影响的公司造成很大的混乱。
SEC随即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最近采纳的规则要求披露执行官的薪酬,其中特别针对股票期权。即使这些规则,加上《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及时报告(48小时内)授予股票期权的条款,要防止现在这类问题在将来发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EC也将采取措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实际而广泛的解决方案。
显然,美国上市公司执行官的薪酬问题和倒签股票期权的丑闻说明,在执行官薪酬和激励机制上,至少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管理层报酬与公司的表现脱节;(2)缺乏对报酬的披露程度,包括报酬的具体数目和哪些部分同公司业绩挂钩;(3)在董事会和执行官谈判管理层薪酬时缺乏“公平交易”;(4)公司治理的改革必须提高董事的积极性、更加关注股东的利益。
研究还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多数的公司发生倒填股票期权丑闻的比例要低很多。这证明目前美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核心之一,“加强独立董事的权力和角色”确实产生了好处。但是董事会的独立性只是降低而非消除期权丑闻发生的概率。
这些丑闻带来的教训有哪些呢?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变形怪物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了某种目的设计的工具如果被用作其他用途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特殊目的实体”,最早用于航空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负债表外会计手段”。但是特殊目的实体被援用到其他行业,就变身为一个怪物,在诸如安然公司等财务丑闻中被广泛使用。另一个例子是投资研究,当被投资银行家作为完成投行交易和抬高新股发行价格的工具使用时就变样了,完全不顾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师的真实意见或对股东的财务后果。类似地,股票期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反收购的工具而产生,但是因为税务和会计上的发展,它演变为一种非薪金的与表现挂钩的报酬机制。如我们看到的,在90年代将管理层的报酬同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被视作将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联系起来的工具,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意图相违背的后果。通过倒填期权,一些公司利用股票期权作为与公司业绩毫无关系的报酬手段。股票期权是怎么变成怪物的呢?当大多数公司通常按照一特定的程序去授予股票期权,以确保合规和公平,许多公司在授予期权时显然丢弃了它们的程序或原则上让步,允许期权的授予变得疯狂起来。
其次,就像小时候妈妈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不要因为你的好朋友都从桥上跳下水就意味着你也可以这么做。显然很多公司被卷入倒填期权,但这并不会改变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欺诈行为的现实。有此丑闻的公司仅有的辩护是“大家都这么做”,显然是牺牲公司股东利益让公司高管不当得利的很糟糕的借口。
最后,诚信因素至关重要。员工总是学高管层的样。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级管理层的品格通常反映了整个公司的品格。如果首席执行官有诚信,诚信就成为公司的标准。如果相反,一个公司的高层执行官更有兴趣在牺牲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获得私利,其他员工也会有样学样。
近几年来,股票期权作为一项创新被我国经济界人士所推崇并引入到公司治理中。然而,自美国安然公司曝光出业绩造假等丑闻后,被西方人喻为“金锁链”的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步地呈现出来。希望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可以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