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三化”与城乡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2007-08-0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三化

谢 虹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三化,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应该通过发展县镇工业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培育和巩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和农民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2-0042-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既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做出的科学判断。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是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简称“农村三化”)路径,培育和巩固农业、农村和农民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推进“农村三化”工作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农业工业化的提升作用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一)积极发展县、镇、乡工业,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工业对农村的改变作用非常巨大,珠江三角洲区域县(市)、镇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对农村面貌的改变有目共睹。各级政府应结合城乡产业结构调整,把工业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以此推动劳动力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工商企业把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放到农村,推动农村县、镇、乡工业和旅游、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发展,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根本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对外地企业到本地办企业、对当地企业吸纳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和优惠政策;对于把传统的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和森林、海洋旅游业,政府应大力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工业化现象虽然有其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但也与当地政府的农村发展思路有密切的关系,值得借鉴与学习。

(二)结合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发以来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我们应该要借此积极调整非农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二、三产业向县城转移,把适合在农村发展的非农产业放到农村去。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例如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则要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梯次转移,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形成城乡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新局面。农村工业化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形成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

(三)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目的是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帮助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提高农民适应就业竞争的能力。要根据当地条件分析农民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技术和职业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各级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非农就业为目的,以订单培训、政府、用工单位、个人共同买单为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应该积极调整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到广大农村中去,将职业教育与工业化的生产技能相结合,工厂与学校直接挂钩,建立实习基地,派出有经验的技师到学校进行定期指导,为由农转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

(四)创造平等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持久地转移到县、镇第二、三产业,必须创造就业的政策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政府应着手建立城乡并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简化就业和务工的各种手续,坚持按自愿原则提供有偿性服务,帮助农民顺利就业。要为农民转工提供劳务信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申请、法律援助、劳动争议仲裁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的专门服务,在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农民利益。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缩小城市乡村生活差别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集约发展态势

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以主要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地区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十分明显。规模工业的发展对人口的聚集起了极大的作用,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在工业发展、人口聚集的同时第三产业及其它配套服务与建设并行发展,自然而然城镇化进程就加快了。在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把小城镇作为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建设,使其作为城市单元参加城市分工。应积极推进“市县同城”地区的行政整合,因地制宜的撤并乡镇,把一定地域内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逐步转移到中心镇,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行政区域范围,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共享,扩大城镇聚集规模,形成集约发展态势。例如广东省应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东西两翼城镇密集区、粤北城镇点轴发展区为主要聚集区域,全面强化城镇聚集与辐射能力,形成中心聚集、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

(二)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应以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农村为导向,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聚集发展,增强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吸纳能力。要按照适当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段实施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并把规划延伸到乡村。把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工业园区与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力求形成层次分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系列规划体系,明确各自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设施。对老城镇应按照前瞻性、实用性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造,做到功能齐全、分区明确、交通方便、居住舒适、环境优美。

(三)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级政府应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要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进一步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创建生态市、县和镇、村。

三、用农业产业化理念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一)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农业,深化农业科研体制、农技推广体制和动物防疫体制改革。要不断加强农村科普教育,鼓励科技下乡进村,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保护利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积极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开发,政府要有专项资金优先给予安排。

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科技信息服务,加大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为农业和农村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农民及时掌握科技信息,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支持,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服务。

(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产品的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型龙头企业。政府应鼓励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商会,并制定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应有的地位,体制上理顺其管理关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此外,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打造一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并采用网上采购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市场营销形式,鼓励和支持农产品运输户和中介组织的发展,活跃农产品流通。

(三)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原则,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规模经营,创立优质品牌,优化生产布局,促进产业化生产。

各级政府要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和强化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大批量生产,并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特别的关注。同时要保证政府财力的合理投入,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增长倾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财政收入在城乡间、工农业间的合理分配,使“三化”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切实缩小城乡、工农间的差距。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三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探析电商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与促进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