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园林几何形水庭

2007-08-01

陆 琦

摘要:岭南庭园理水的几何形体特征是受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其庭园或庭院的空间形态以及水池驳岸叠砌材料有关。岭南园林理水有多种形式,而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水手法。

关键词:岭南园林;几何形;水庭;池岸;理水手法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2-0055-05

水是园林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自然景观,水往往比山更能给人以亲切感。中国园林造园就是利用水的自然景观特征属性,以少量的水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江、河、海、湖、池、溪、涧、潭、瀑等水的表现形态。水无定形,是依靠受容之器而成型,自然界之水靠地势、驳岸及所在环境而构成其风景面貌。因此,园林造园理水,作为艺术创作,各类水型特征的刻划,主要在于水体的岸线及背景的处理。

一、水庭艺术

水庭是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岭南庭园造园中都少不了水庭。岭南水庭与江南及北方园林的理水有较大的区别,可以说,理水池岸的形式是决定园林特点和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水池的形状,与水池所在地域,池面大小以及园林的性质等有关。北方皇家园林多为大型自然湖泊式的水域,模仿自然山水真境,如北京西苑的中海、南海和北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圆明园的福海等。江南私家园林,多采用人工模仿自然水乡野趣的形式,池形因势而曲,随形作岸,曲折蜿蜒,通常聚一较大水域为主景,同时分出数处小水域为次景,创造曲溪回环的景致。而岭南庭园的水池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形有方形、矩形、曲尺形、半月形、多边形等,也有将池岸做成规则几何形式与自然山水形式的结合体,这种几何形的池形,成为了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

岭南造园自古以来就喜用规则的几何曲线形水池,秦汉时期的南越王宫署御花园的水池和水渠池形就已是规整的几何形体(图1)。从南汉药州遗迹(图2)留下的池型和现存较完善的岭南古典庭园的池型看,一般则不用自然式池形水面,而其中原因之一,是受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早在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形成了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北方地区主要使用的彩陶和黑陶等有所区别。陶器表面大多压印有方格纹、菱形纹、曲尺纹、圆形纹、米字纹、水波纹等纹饰。岭南地区是几何印纹陶器最发达的地区,其特点是时间跨度较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文化时代,而鼎盛阶段是在进入了青铜时代之后。

北方古代陶器主要以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陶系和龙山文化的黑陶陶系为主。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而岭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器皿,与素面陶器和几何形印纹陶器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十分少。但在图案方面,岭南彩陶还是多属于几何形花纹系统,如条带纹、三角纹、水波纹、叶脉纹、锯齿纹、圈点纹、“S”形纹、勾连弧线、勾连云线等。岭南彩陶艺术装饰性很强,不但有各种流畅的几何图形纹饰母题的自由运用,而且还有各层装饰带的主次区分,相互烘托,表现了制作者对于形式美法则的娴熟运用,也说明了古代越人早已具备对几何形体独特的审美能力。

关于几何形纹饰的产生渊源,目前在国内史论界比较通常的观点是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环境,也有认为与图腾信仰有关。为什么几何形印纹陶只盛行于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个答案至今还在考古界、美术界探讨和争论。南方盛产竹、苇、藤、麻等植物,而这些植物与编织物有关。从各遗址陶底部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用草、竹篾编织的席子已普遍地生产和应用了。早期几何印纹陶的纹样源于生产和生活,如叶脉纹是树叶脉纹的模似,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来源于流水的漩涡等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较为赞同几何形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如漩涡纹似蛇的盘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李公明先生认为“从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器物的几何纹样装饰已显示出强烈的审美动机和其他可能有的精神意识动机。当然,所谓‘审美动机在这里仅表示那种最初始、最有限定性的精神意向,其心理情感工具有了我们称之为‘审美的那些精神因素。”“假如抽象的装饰图案是远古粤人的偏爱的话,我们会看到在日后漫长的艺术历程上,这种偏爱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这种影响可以在岭南园林几何形水庭方面找到印证。

岭南庭园选用规则的几何形水庭,也与其庭园或庭院的空间形态有关,岭南庭园空间是以建筑为主的空间,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之空间界面必然是以几何形状为主的,因此,庭园庭院采用水庭形式而选用几何形水池既容易与建筑的界面环境协调,也容易表达出庭园或庭院的空间整体效果。由于岭南庭园规模一般都不大,空间小。用地少,而庭园中建筑的比重又相对较大,要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内采用江南园林那种模仿自然山水的自由型水面,实属不客观之事,而采用规则型水面。尺度可大可小,亲切宜人。

岭南水庭造园,形式活泼,从早期的规整对称式布局,发展到各种形态,这也与岭南不受传统约束,敢于创新的文化特性有关。在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中,其中就有部分玉器构图奇特,打破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玉器讲究对称的格局,成功地运用了琢玉技巧,大胆突破,不拘形式,求得作品的变化。追求灵活的艺术效果,与中原地区玉器较为规矩的圆形状构图有别,使小小的玉器充满了动态和灵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同样,园林造园也是如此,水庭布局灵活多变,不但可以设置在宅园的任何之处,还与叠石、建筑、植物等搭配组成园林景观。顺德清晖园的矩形内庭水池,楚芗园方形水池,广大园的七边形水池,东莞可园内的曲尺形水池,佛山梁园群星草堂近方形的水池,其布局都十分灵活,不受任何程序规则之约束,即使有轴线布局的番禺余荫山房水庭,在整体效果上也打破对称规整的做法。

岭南庭园或庭院喜用水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它来分隔空间和组织空间。江南园林规模较大,可以用大体量的堆山叠石或大面积的植物片植、群植来分隔空间。而岭南庭园则不行,若采用堆山或密植的造园方式,必造成庭园的臃肿和压抑,庭园应尽可能做到具有开阔、通透、深远的空间效果,因此,采用水庭布局方式,可以避免视域受阻,使游人的视野开阔,增大庭园空间效果。同时,因为水不能涉,游人欲达彼岸,则须绕池而进,这就增长了游人的活动行为和时间,从而在另一个角度来达到小中见大之目的。

二、理水形式

池水的形式、水面大小和布置方式,与地形及造园的面积有很大关系。由于岭南庭园规模相对较小,清晖园的面积五亩多,东莞可园三亩多,余荫山房还不到二亩,所以庭园理水与大面积的园林造园理水有所差异。岭南理水多以水池为主,池岸多作简单的形状,池中或为清水养鱼,或植少量水生花卉。岭南庭园理水手法,由于受地区材料、经济

条件、以及外来因素等影响,从而创造出岭南庭园理水的独特风格。

传统园林池岸材料选择与做法一般有两种:即土岸和石岸处理。土岸常见于平坦之地的大水面,池岸布满绿草,或岸边古木树根伸入水中,富有自然原野乡土气息,然而岭南庭园却极少选用土岸,大部分的理水池岸都是石岸。石岸通常又有驳石岸和叠石岸两种类型。岭南庭园中几何规则型水池多用驳石池岸,采用驳石池岸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庭园空间较小,所筑池面不大,直立池璧,节约用地,对在岸边修筑的建筑起到基石稳定作用,同时在水面不大的情况下,可显水域宽畅。其二是因岭南多雨,尤以夏季暴雨为害,气候潮湿又易生蚊蝇。岭南地区多为质松红砂砾岩土,雨大易被冲刷,造成崩塌泥泞,采用整齐的驳石池岸,既能护土,又利于庭园理水疏流,避免雨后泥泞和滋生蚊绳。

岭南庭园水池外形的规整叠砌也与驳岸材料有关,驳石池岸是由条石砌筑,或由乱石砌成虎皮面等。驳岸材料一般采用白麻石和褐红色花岗石,这些石料的特点是坚实,粗糙、不易受水腐蚀,而且取材方便,广东各地都盛产。英石较于它来说,性脆,不耐受压,且在日晒雨淋后较易碎裂,另外,开采体积较小,且数量也较少,故极少用来做驳岸材料。麻石和褐红石不象太湖石那样玲珑、精致,无法随意弯曲塑造成自由的形状,当用作驳岸材料时,形状方直简单,仅能以直线作基本单元来进行组合成各种几何形状,所以池的形状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岭南庭园的水池多用驳石池岸做法,如清晖园、梁园、可园、余荫山房、瑜园等庭园的水池池岸。

岭南庭园大部分理水都是采用聚合式的理水方式,这种理水方式与北方皇家园林的聚合理水有所不同,皇家园林聚合理水是以湖泊形式居多,大面积的水域范围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魄,岭南庭园由于池水面积小,聚合理水是为了显出较大的水面,不至于因分理水散而显得其水域面积更为稀少,以保持水面的完整性,岭南庭园的聚合理水多作静止水态使用。聚合而平静的水面能给人以宁静开朗之感,这种处理手法比较适合中小型庭园的水面处理。有的庭园以水庭作中心,建筑物沿水池四周环列布置,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形式可以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扩大舒畅且幽静亲切的感觉,这对于造园规模较小的岭南庭园,尤为合适。

岭南庭园理水的手法有多种形式,环水布局处理是其中的一种,环水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采用,屈原在《九歌·湘夫人》诗中就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之咏,说明在造园时将宫室筑于水中央,用荷叶覆盖在房顶上,使园林富有山野趣味。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苑就有方形水池内筑宫室,建筑位于水中间,四处环水。建筑采用几何形体的环水布局形式,能表现建筑物干净利落的特点,而水中的倒映也能为建筑的美感增辉,番禺余荫山房玲珑水榭采用了八角形的环水池岸(图3),台北板桥林家花园月波水榭采用了海棠形的环水池岸(图4),独具匠心的各种环水池岸布局使岭南庭园驳岸理水增添了光彩。

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是岭南庭园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水手法。房水相伴是指建筑物紧贴着水面或悬挑伸出水面,作为池形来讲,由于建筑物的伸入,打破了几何形体池岸那规整单调的格局,参差不齐的池岸界面活跃了池水原应具有的活泼性质;而作为建筑物来讲,伸出水面景观更为开阔舒畅,同时通过水面的降温,使建筑物的温度在夏日炎热中有所下降,有凉爽之意。顺德清晖园内庭水池呈一矩形,池水清澈若镜,水中浮荷数点,红鱼戏底,池边设置亭榭廊台,有凸于水中的六角亭,澄漪亭,临水而建的碧溪草堂和船厅,加上池中水松林立和池岸龙眼古树的烘托,使得空间层次丰富,舒展阔朗,水态丰盈,意境幽深(图5)。清晖园的水池不算太大,为了像大面积水面那样能起到降温吸热的功效,采用了深邃形式,这样,不但水的受热面减少,而池中深处之水也不易变热,夏季时,架在水面的六角亭和澄漪亭都较于旱地建筑荫凉。番禺余荫山房除玲珑水榭八角环水外,还有方形水池南北两侧的深柳堂和临池别馆(图6),庭园不大但池水相通,使平静的水面产生流动之感。与余荫山房一墙之隔的瑜园,船厅前也筑有一近方形的水池(图7)。东莞可园内有曲尺形水池绕双清室亚字厅而筑(图8)。

水中叠山、山水相依是园林造园的重要理水手法,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园虽然造园风格不一样,但许多理水手法是相通的,如谷涧、濠濮、矶滩、渊潭、瀑布、山泉等。岭南的叠山理水由于多采用规整式池岸方式,因此,很少完全用上述以自然界山水体载表达的形态。岭南庭园更多的是以规则式池岸与叠山结合的理水方式,像广州西关石景“风云际会”(图9)和“东坡夜游赤壁”(图10)、粤东潮阳西园、台北林家花园等等。潮阳西园的山水布局是根据海边海岛形象来构思的,潮阳地处沿海,海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和传说,人们熟悉海岛,了解深刻,用这样的主题构思出来的山水景观极易引起人们丰富的遐想,潮阳西园山水叠石仿海岛景致,一潭池水模似海面,弯曲的堤岸呈现出渔岛的轮廓线,假山叠砌的渔岛峰峦起伏,悬崖峭壁,假山水底设有水晶宫,小道蜿蜒可登峰顶,还有叉道可通“云水洞”、“螺径”、“钓矶”、“别有天”等假山景观,上有圆亭俯瞰山貌,下有水晶宫观赏群鱼,忽上忽下,忽进转出,山石不高而有峰峦起伏,池水不深而有汪洋之感,叠石造景独具匠心,使人百游不厌、津津有味(图11)。台北林家花园“方鉴斋”水庭,为了打破对称的布局方式,活跃水庭气氛,在矩形水池的西岸叠砌山石,并于假山中辟小径石级,植古榕花木,使池岸东西两侧一直一曲,一明一荫,对比强烈,画面活泼(图12)。

房水相伴、山水相依的理水形式,无论是清澈晶莹,宛若明镜,还是随风泛起层层涟漪,总能吸引游人驻足池前,而由池水带给游人之静态动感所产生的万千景象,都会令人流连忘返。从岭南各地庭园的理水手法来看,粤东及福建庭园多以山水相依的形式出现,而粤中庭园多以房水相伴的形式出现。从中可以看出:粤东、福建等属福佬语系的园林受江浙园林的造园影响较大,庭园布置偏重于自然格局;粤中广府语系的园林受商贸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庭园布置偏重于几何形体格局。园林造园的风格特点也会受不同语系的制约,同一语系。语言相通,造园匠师之间交流机会就多。不同语系,语言交流困难,因此,除社会文化背景外,语系文化也是导致同一地区而风格特点有所变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