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幻的长虹

2007-07-03白益民

董事会 2007年6期
关键词:长虹财团彩电

白益民 张 凌

4月28日,长虹斥资60亿元在绵阳开建中国第一条等离子生产线,一举创下四川省单笔项目投资之最。现场非常热闹,长虹董事长赵勇带领项目团队宣誓,立志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家电业的战略转型,提升中国家电的全球竞争力。

长虹又要打破日本、韩国对等离子技术的垄断,这不免让人联想起,长虹让彩电成为一般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普通商品,并且打破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彩电市场上的垄断局面。

如今,长虹已经改变了单纯的彩电企业形象,成为年销售额231亿元,集彩电、手机、冰箱、IT和网络等产业于一身的多元化企业。2006年4月,赵勇宣称长虹已经完成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三者的融合)的战略布局,将朝着国际高端家电制造商的目标努力,新长虹呼之欲出。

作为国内彩电行业的先行者,长虹的经历具有代表意义:引进技术、发展规模经济、价格战、反倾销、受新技术冲击。不过反观长虹走过的道路,人们还能发现以下名字:松下、东芝、索尼、日立、三洋。这一次的等离子生产线奠基,长虹身后又多了个名字——韩国ORION PDP。

摆脱倪润峰的阴影后,赵勇立志打造新长虹。但在这种合作伙伴的切换上,新长虹似乎又在重走老路。

长虹的日本缘

“以产业报国”这句富有民族自强色彩的口号让人记住了长虹,而长虹也以价格战击败了外国竞争对手。然而,长虹和日本却颇有渊源。

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仿制日本彩电工业体系和引进技术设备的大潮中,长虹走在了前列。从那开始,长虹迅速走红,它和日本企业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多。不仅在彩电主业,在空调、电池等产业上长虹也和松下、东芝等也有颇多合作。考虑到日本企业的财团背景,按照“利益共同体”的标准来判断,说长虹已经被并入日本财团的势力范围并不过分。从1978年引进松下的彩电生产线开始,长虹就逐渐融入到了日本财团利益统合的体系之中。

与日本公司的密切关系,却只是一个光彩的上半身。2004年的一项倾销诉讼,揭开棋局的另一角。

2004年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的终裁结果:长虹、TCL、康佳、厦华等四家特别调查对象的倾销税率分别为24.48%、22.36%、11.36%和4.35%,海尔、海信等九家应诉企业的税率为21.49%,其他未应诉中国企业的税率为78.45%。

至此,历时一年多的中美彩电倾销纠纷尘埃落定,中国彩电企业最终还是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五河电子公司。据报道,美国已几乎不生产CRT彩电,美国五河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木工和彩电组装厂。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彩电工业早已经被日本摧垮,所谓中美彩电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中日彩电企业之战。

从2000年开始,以长虹为代表,中国彩电企业的出口量开始爆发式地增长。资料显示,当时的国内市场规模不到3000万台,而全行业的产能达到了8500万台以上,这数千万台的过剩产能只有靠出口才能消化。未料中国企业刚一走出国门,就迎上了当头一棒。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场倾销风波幕后故事却是“日本电子巨头露骨暗助美对华彩电反倾销”,东芝、松下、三洋和ORION等日本企业在倾销案幕后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它们从倾销案一开始,就给原告方提供了信息、数据和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而早在2003年6月,媒体上也传出长虹指责日本企业在幕后推动了倾销案。

日本企业平时习惯于少说多做,这次在不经意间却揭开了统合中国电子企业大棋局的一角。在这场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棋局中,日本企业已经默默耕耘了相当长的时间,统合中国同行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统合长虹

“统合”是日本财团在表述战略规划时常用的一个词。日本财团统合的精髓在于通过共生和竞合等手段,将目标企业控制在产业链的特定位置上,使之持续地为财团带来收益,并长期顺应财团战略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财团会为目标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技术、人才和商业等全方位的支持,但前提条件就是目标企业的壮大会给财团带来更大的利益,并且不会对财团造成实质的威胁。

日本企业一方面以独立的主体身份运营,另一方面又和其他的日本企业保持密切的股权、业务和人员的联系。因此,与其说长虹面对的是松下、东芝、索尼、三洋、日立、夏普,倒不如说是“日本电子株式会社”更恰当。

以时间为线索,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财团是如何统合长虹的。以长虹2003年遭遇反倾销为界,在2003之前,长虹和日本企业间注重“共生”。而近年来二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长虹开始加速融入日本财团企业的体系之中。

1978年,长虹从松下引进了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并在短时间内仿制出十三条生产线,长虹“生产线上的竞争力”开始引起住友财团的松下和三井财团的东芝以及其他一些日本电子企业的关注。此时的长虹已威胁到松下的在华利益。因此,松下向长虹低价销售高性能的生产线,同时也提供大量彩电关键部件,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松下彩管。

在彩电生产线普及的大潮中,1986年长虹与日本松下公司第二次进行合作,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彩电生产线。从此,长虹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并依靠买来的生产能力于1989年第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价格战。

在这一过程中,松下电器虽然暂时损失了部分利润,但却换取了中国企业在未来长期内对自己的依赖。

通过1989年、1996年和1998年三次大规模的价格战,中国彩电工业结束了诸侯林立的局面,开始进入以长虹为代表的寡头竞争阶段。在获取市场份额优势的同时,依赖日本企业提供核心部件的习惯使长虹在被统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与长虹的“共生”过程中,日本财团获取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恐怕不是普通人所能知道的。

此后,日本财团开始为长虹的多元化提供帮助。以三井财团为例:1998年,三井财团的东芝向长虹提供碱性电池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同年,东芝与长虹建立技术开发战略联盟;1999年,东芝与长虹合作生产“大清快”空调;同期,三井财团的索尼公司向长虹提供VCD机芯;三井物产也与长虹签订了长期的出口代理协议……

经历反倾销风波后,长虹更换了主帅,技术出身的赵勇再次提出了产业多元化的目标。从平板电视到网络家电,再到3C融合,长虹一步步走向日本财团已经规划好的产业路径。

到了平板电视时代,作为最重要的部件——显示板——的关键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掌握在日本企业的手里,长虹必须从日方购买核心部件才得以正常运作。由于中国没有日本那种以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产业群做支撑,长虹为了生存必然会进一步倒向日本财团。

2005年9月,长虹明确表示支持以东芝为核心的HD-DVD标准,将推出兼容现有DVD格式的HD-DVD产品。在国产EVD正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长虹倒戈投向日方的结果无疑是给了EVD一次沉重的打击。日本人“以华治华”的策略在商业上再次得到应用。

近30年来,中国的彩电工业从全面仿制以图超越,到现在的大幅落后丧失赶超意志,长虹的经历代表了中国电子企业普遍的生存状况。

长虹近来高调复出,凭借“量子芯”、“虹手机”等产品再一次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埋没。另外,长虹还声称完成对拥有等离子面板核心技术的韩国ORION PDP公司的收购,并以此为契机投60亿巨资兴建新的等离子生产线。

所谓“量子芯”不过是和国外合作研发的产品,广告宣传没有足够的底气,只是在文字上做文章,并且已经有专家开始对量子芯的成色提出质疑。而所谓“拥有等离子面板自主知识产权”一说,更是不值一驳。韩国ORION和涉嫌幕后共谋中美彩电倾销案的日本ORION公司的名称完全一样,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不论表面多么热闹,长虹其实并没有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

长虹财团彩电
微型彩电
捉拿
春节期间彩电销量下降2.1%
长虹招蜂引蝶
谁丢了长虹的品牌资产?
长虹的风险
遥控彩电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16)——无光栅,有正常伴音的故障检修(四)
“问题彩电”:的内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