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枪击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2007-06-3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时间:美国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
地点:美国布拉克博格市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
事件:据警方称,当日上午校园内的两个地点发生枪擊事件。第一起枪击发生在一学生公寓内,造成一死一伤。紧接着凶手窜至工程学院的一栋大楼内,又造成了三十一人死亡。经查明,凶手系韩国留学生赵承熙。此事件震惊世界。韩国青年赵承熙是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的,由于父母的关系,他有永久居留权。也就是说,今年23岁的赵承熙在美国长达15年的成长中(包括少年、青春期),美国文化、暴力倾向、凶杀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
校园枪击案中的“道德大旗”倒了吗
■耿银平(作家)
美国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他们从小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对此,美国一些预防校园暴力专家指出,只有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枪击案。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发现,当今孩子的暴力倾向逐年上升,一个简单的矛盾问题,学生们往往棍棒相加,出手狠毒:三女生围殴一女生众学生助威、东莞校园女生群殴视频惊现网络、中学生自拍校园暴力短片的警示等。再看看成年人,副局长雇凶杀局长、三陪女怒杀情敌、家庭纠纷怒杀亲兄弟等。心灵是一种洁白的纸张,你播下仇恨,它会长出鲜血淋淋的残忍。当平和、谦让和君子风度都让位于袭击恶斗的时候,社会和谐精神就只能是一种奢望。
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影视文化、电子游戏的暴力教唆,大量的暴力视频游戏增加了青少年的激进行为。商家疯狂追逐票房利润,导致大量的刀光剑影的武打、凶杀成为青少年的最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暴力崇拜”。而享乐主义、快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又大行其道,粉丝成群、疯狂追星、制造噱头、恶搞盛行、膜拜韩日、鬼怪赌博,不一而足。这种文化道德的沦丧和学术思想的腐朽只能培养更多颓废、败落、无耻和丧心病狂。这和传统文化的“健康、积极、有益于人民需要”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少数青年在学习期间,由于不具备起码的道德观念,对于冲动情绪不能很好地驾驭,贪图一时的强烈而集中的冲动快感、短时间的兴奋和满足、感官上的快畅,而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这造成了一些青少年性情冷漠,生命意识淡漠。道德的柱梁一旦倒塌,那将是灭顶之灾。
暴力一旦成为性情构成,成为社会崇尚的解决争端和泄私愤的主要手段,就会形成毁灭性、群体性、报复性社会伤害,任何法律和规则都成了多余。这种教训也该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所以引导年轻人怎样做人处世成为首要。如何做呢?有一些基本的观念要遵守:要有目标和追求;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乐于助人;有几个知心朋友;学会宽恕他人;学会和各种人愉快地相处;保持幽默感;经常保持微笑,并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不要财迷和贪图享乐;要有高度的自信;要勇敢和正直等。
■王文华孙启刚(公务员)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引发了一场针对校园枪击案频发的大讨论,有的痛斥美国枪支泛滥,有的认为国外影视充满血腥。而犯罪心理学专家认为,忽视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才是引发这次血腥案件的根本原因。这也向世人提出了一个严峻而又非常现实的话题:在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今天,重视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赵承熙的同学、室友和老师震惊之余,也有些意料之中的感觉。他们眼中,赵承熙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孤僻和古怪,赵承熙的作业剧本也揭示了一颗压抑、扭曲的心灵。他一年半前创作的剧本作业已显露内心的愤怒和扭曲。在一篇名为《理查德·麦克比夫》的剧本中,赵承熙写道:“(继父)躲过一劫,非常愤怒,他挥舞大胳膊,对13岁孩子一顿暴打。”
青少年偏执心理的产生与早年亲情缺失、寂寞是分不开的。赵承熙的偏执心理从他写的剧本中可见一斑。另外,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排斥,造成了他身处异乡遭到歧视,特别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遭到冷嘲热讽,从而导致了偏执心理的恶性暴发。青少年时期是人遇到挫折最多的时期,也是性情最为冲动的时期,但如果找不到排解和释放这些压力的渠道和方法,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像赵承熙这样心理已经产生严重问题的移民青年,更要及时疏导,否则,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网络链接:青少年群体中暴力事件频发,追究起来有如下的原因:从家庭环境上来讲,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家庭教育的不当,一部分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的影响,有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导致孩子性格偏执及行为习惯不良;另外,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厌世情绪。从社会大环境来说,一些影视、游戏中的所谓英雄成了他们盲目模仿的对象。其次是学校教育缺少德育、法制教育。同时,学校的心理教育、性教育几乎是空白。
震撼人心的声音:宽容与悲痛同在
在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上,和其他悼念石一样,石头上堆满了鲜花、蜡烛、国旗和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在剪成VT(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缩写)模样的橘黄色彩纸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这是美国民众写给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凶手赵承熙的话:
“你没能获得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的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巴贝拉。”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的人生变得更好。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痛苦。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大卫。”
“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孙君飞(教育工作者)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白宫下半旗致哀,全世界为之震惊。世人在猜:对赵承熙,美国人会不会恨之入骨,跟他“不共戴天”?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在4月21日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为32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熙放飞了33个气球。眼望这些气球消失在高空,师生相拥大哭。
美国民众对凶手赵承熙的宽恕足以“感动世界”!
虽然至今还没有完全查清赵承熙的作案动机,不过从已有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他对周围的一些人充满了仇恨,赵承熙行凶间隙寄出的录像和图片也显示出他对外界的仇恨异常强烈。但美国人没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们在泪水和哀痛中选择了宽恕,这种伟大的人性美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引起了一种带着人类体温的思考,带来了一种比仇恨的惩罚更加有力可靠的人性抚慰和对文明世界的召唤。
在睚眦必报的人看来,美国人的这种宽恕近乎“懦弱”、“愚蠢”和“耻辱”。一方面他们高扬霸权主义,挑起国际争端不断,许多地方依然陷于恐怖动荡的漩涡,战争依然在剥夺着宝贵的生命和尊严,仇恨的烈火依然烧炙着或贫瘠或富饶的土地,在这样的形势下谈论和实行宽恕,该是多么奢侈和可笑的事情!但美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感动世界”的宽恕,并非偶然,这跟他们的文化和教育都密切相关。美国人信仰基督教,《圣经》记载有耶稣的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由此派生出来的宽恕、忏悔、博爱的精神也早已深入美国民众的心。
人类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仇恨只能带来更大的仇恨,而爱和宽恕是和平的先导。普希金说:“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美国民众在校园凶案发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宽恕,证明这个民族是有宽广胸怀的。更让世人明白,与其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不如说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真正“强大”、“智慧”和“尊贵”起来的骨气和底气。
■李北陵(作家)
一个被称为“史上最残忍的杀手”,竟被如此悼念,真是让人惊诧。
可美国人的解释却那样平静:“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惊诧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啥?不是憎恶,是宽容;不是复仇,是反省。不能不承认,美国式宽容,凸显了人性之美!
也许我们会说,美国人的宽容,是美国文化使然。美国作为移民之国,不同族裔保持平安相处,必须思想开放,积久而成对异质文化更易接受和容忍的宽容文化传统。然而,无论以怎样的文化渊源解释,美国人通过对“受害者”赵承熙悼念所显现的宽容都值得肯定。人性之美,在實不在名。宽容无论有着怎样的名义,都是人性最可宝贵的优点。
我们也发现,美国式宽容只是对内,而对外,美国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不宽容。是的,按照有的美国领导人的定义,世界上的国家,只要不支持美国、不选择站在美国这边、不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就自动成了美国的敌人,就要打击。这让世界反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认可一个事实:美国人民所表现的宽容,体现了一种博大,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有别于不分是非的糊涂。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当是一个法制化、人性化与宽容度并重的社会。当我们为美国式宽容而惊诧进而感动时,何妨也反思:作为中国人,我们当如何承继“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努力实现社会更大程度的宽容?
网络链接:一网友说:当下的大学生们除了物质,心灵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辅导。现在觉得对未来无寄对人生无味的人多啦。一网友说:很希望社会充满和谐关爱,每个人都很阳光,对于死者真的很悲哀!毕竟他们很无辜呀!华南师大心理学系桑标教授说:年轻人中间发生的暴力行为,往往受错误的道德观念、不健康心理的支配。制止这种行为,家长和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编后:当然,面对校园暴力,宽容永远是亡羊补牢,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学校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家庭环境教育的缺失,都导致了当代年轻学子个性张扬中变得褊狭自私与冷酷,进一步造成了新一代价值观的扭曲,把他们推向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因此要解决校园暴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插图:CAI工作室-才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