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信史?

2007-06-13萧超然

百年潮 2007年8期
关键词:革命史中共党史理论课

萧超然

1952年5月,我被从北京大学史学系三年级抽调出来,分配到学校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工作。同年9月,又被派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中国革命史》。一年后回到北大燕园新址,成为一名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备登上北大讲台。

这时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规定高校开设四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即《中国革命史》(一年级必修)、《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必修)、《政治经济学》(三年级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四年级必修)。我的任务是给一年级学生教授《中国革命史》。

1953年9月,我第一次走上北大讲台,给当年入学的北大数学力学系一年级新生六个班约150人讲授《中国革命史》。这个年级的学生很优秀,出了多名院士,姜伯驹、石青云是其代表。陈堃鲸(王选院士夫人)也在这个年级。站在高洁庄严的讲台上,面对如此多的学生,第一次讲课,要说不发憷、不紧张,那是假的。但由于上课前已做了充分准备,把要讲的课程内容(包括重点、条理性)烂熟于胸,因而我还是比较好地把这门课讲下来,完成了任务。

从当时的情况看,我感觉学生对《中国革命史》这门课还是比较重视,愿意学的。在讲课时,只听到学生做笔记的声音,再听不到别的声响,学生听课是精神专注的,课堂秩序是良好的。在其后多年我给多个系级学生讲课,情况还是这样。一般来说,当时学生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反映都比较好。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威信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历史,知之甚少,对毛泽东的传奇一生,更希望多有了解,喜欢听这门课。

第二,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十分投入,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接受,认为是信史。

第三,这门课是必修课,还要考核,因而学生听课很认真,把教师讲的内容全记下来以应对考试,希望考个好成绩,怕漏记了,复习不全面,考不好。有一则笑谈,一位教师讲课很认真,课堂上一板一眼,不仅每句话讲得很清楚,标点符号也读出来。每讲完一段,他要说句“另起一行”,告诉学生记笔记从下一行开始。这则笑谈反映了某种真实,也预示后来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千篇一律,问题是越积越多。

公共政治理论课班级大,听课学生多。一个班几十人,多到二百多人,其特点是“一大”、“二公”。课程的思想性强、要求高。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课程的内容,用清晰而规范的语言,一句一句送人每个学生的耳朵、心田,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大都律己严,有使命感、责任感,确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过,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做思想政治工作。每周还规定一段时间下到班级与学生谈心,做相应的、必要的沟通,地位比较奇特。这种状况给他们带来某些困难,备课时间减少,影响教学质量。对有些较敏感的政治历史问题,既不能不按已有的结论和上级的指示讲,但又或心存悬疑,把握不定,处于上下两难之间,地位有点尴尬,因而也会招来白眼、非议,心灵时有困惑。每当政治运动来时,更是如此。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许不是外人所能理解想象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工作中,提出了20世纪50、60、70年代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的教学,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宣传假、大、空,是否信史的问题。当时我颇感意外,也有点难受,觉得干了大半辈子教学工作,落个假、大、空,想不通,总觉得不是这样。有位朋友对我说,中共党史就是为了突出和神化一个人编造的。言下之意中共党史,不是信史。这个天大的问题,当然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不过我还是想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讲一点感受和谬见,以就教于方家。

在时过半个多世纪之后,回头看历史,无需多所论列,可以肯定,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教学,存在假、大、空。我在拙著《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代序》中坦言:“在我的讲课中有些假、大、空的东西,这是肯定的。我是不自觉其为假、大、空而宣讲了假、大、空。”那个年代教《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用不少时间和篇幅讲“路线斗争”,把党内不同意见的一时错误行为上升为所谓“左”倾或右倾错误路线,加以批判;把一种派别分裂活动上升为有理论有纲领的错误政治路线,进行斗争,如此等等。这样定性并不准确,也不符合(起码是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样讲,不是在做虚假的宣传是什么?讲历史,不重在用详尽的历史材料,阐明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而是把十几篇著作串起来,重在讲著作发表的历史背景、著作内容及其意义,尽管这也传送了不少真知灼见和有价值的知识,但是作为一门以历史进程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来说,就免不了会流于大而空。

但是,即便如此,能不能说那个年代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教学,宣讲的全是假、大、空呢?能不能进而由此推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没有信史可言,教师所讲的不符合历史真实,许多人物的悲壮事迹、英雄创举都是虚构的呢?

否!我认为是不能这样说的。

诚然,那个年代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教学,宣讲了一些假、大、空,但同时也讲了真实的历史,讲了许多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讲了广大干部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英勇无畏的真实革命实践,如果不是那样,当时就不会那样吸引学生。什么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信史?什么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真实?我认为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获得独立,人民获得解放,国家建设获得发展。讲出了这一点就是信史。因为这是中共党史的最大真实,本质的真实。某些历史情节讲错了,或没有讲,这诚然是缺点,但还不足以据此论定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讲授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不是信史的结论。

历史不能没有细节。没有细节,历史就是一个空洞,什么也没有,失去了真实。但历史也不能被琐碎的细节所充塞,细节充塞,历史就是一个黑洞,什么也分辨不清,同样失去了真实。编写、讲述历史,要坚持大历史观。立足历史高度,鸟瞰历史全局,用真实的历史资料,评人论事,方中肯綮。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行为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如何,宜粗不宜细,不宜过于追求一些细节。评价历史政治人物,尤其政治领袖,应偏重于其全部政治行为价值的功利判断,而不应偏重于其一时一地行为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政治人物做道德的价值判断,对其违反道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实事求实的说明,不为亲者讳,为尊者隐,是必要的,否则就是成者王、败者寇了。但如果过乎偏重于道德的价值判断,那就会是洪洞县里没好人,千古江山无英雄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没有英雄的历史是不真实的。政治人物之间,尤其在互有政治歧见的政治人物之间、政敌之间,为了实现其自认为正确的政治主张,相互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包括明显违反道德的手段,务欲击败对手。这是符合某些政治人物的行为准则的。

我写这篇回忆性小文章,告诫自己要遵守两条:一是披露事实,二是坦陈心迹。我是想努力这样去做的,但肯定会有缺失。是非曲直,留待贤者评之,吾所愿也。

(责任编辑刘荣刚)

猜你喜欢

革命史中共党史理论课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热诚欢迎订阅2013年《中共党史研究》杂志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