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楼市的财富效应
2007-05-30陈杰
陈 杰
股市涨跌,只直接关系到一小部分有钱人的资产价值,而偏偏这些有钱人的消费倾向还比较低。但房价一涨,就一下影响到非常多人的财富,其程度不是股市所能比拟的。
当前国内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决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学者也纷纷发表宏见,纵论是真牛市还是幻像。但这里我不想点评股市火爆背后的原因,想关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后,那些获丰厚收益而畅怀开心的股民们会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别是到底会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扩大自己的消费上。
真正意义的个人浮动资产
在过去,中国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政府行为处于主导。但现在已经慢慢过渡到靠内需推动的时代,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个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居民在消费倾向上的微小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都能凸现出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消费完全由收入决定,而绝大多数的收入就是靠工资,而工资高低又是由宏观经济,更准确地说,宏观经济中的实体部分来决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费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宏观经济作用,特别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人能有一些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或者一点黄金,再后来,又开始拥有些国债和企业证券。中国居民们逐渐累积属于自己的个人资产,其消费模式也不再是当月吃光工资,有多少用多少,而会开始做长远决策和短期决策相结合,跨期消费。但这些个人资产收益小而稳定,资产价值几乎不会发生波动,也不会对居民的消费发生任何意外的冲击和干扰。
1991年国内股市开通,中国居民们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浮动资产。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几轮牛市熊市变换行情让很多人积累了大量的股票资产,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股市的阴晴变化之快,股价的变化无常。相当比例的人因为股市行情的一点波动就会使生活处境和消费能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房子有了价格
中国居民的经济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还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产市场的放开。这意味着住房不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买卖了,有价格了,而且这个价格还会变化,且变化还很快、很大。
当资产价格变动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很长时间。如前面所说,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债券等资产价值变化很小,一般人们主要讨论股票市场和住宅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曾因为创立“生命周期消费假说”而获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迪格亚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劳动收入不变,财富每增加1美元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增加5美分。从那时起,资产价值变动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就逐渐成为经济学尤其宏观方针政策研究的一个讨论重点。莫迪格亚尼的5美分论断也被广泛引用,包括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考。
之后的研究虽然对这个论断有一些微调,但总体上经济学界承认,财富变动会引起消费变动。
学者们开始区分股票价值变动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长期和短期效应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仅仅影响当前消费支出,还是会作用到很久之后的消费决策。直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变富了,至少手头变阔绰了,就想多花钱了。
有人就此质疑,股票盈余还停留在账面时候不存在这个效应,“纸面财富”只有真正卖了、套现了、落袋为安了,才可能算是财富。但如果套现了,那只是一次性收益,该股民不会预期将来每次都遇上好运气,不会认为自己的一生收入(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真的发生重大改善,那么最多有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就没有什么了。所以,有人认为间接效应更重要。
直接和间接效应
所谓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动,会被人们认为是重大的宏观基本面信息,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简单来说,股市上升会让你对未来更加乐观,你因此增加消费。你会预期到未来收入会增加,那么何不现在就开始消费。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那股市财富效应就变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过是个传导信号的作用,并不是效应发生的真正根源,股价和消费只是有形式上的统计关联(correlation)而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causality),那就没必要过多关注股票价格本身了,还是回到经济基本面来看消费了。
所以,对股票的财富效应是不是在真正“发生-结果”机制意义上的存在,学界还是有很多争议。不过笔者以为,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股市间接财富效应:股市获利,即使没有套现,感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也会增加消费,犒劳一下自己。
宏观经济学界主流的看法认为,股市的财富效应存在,而且正反两面都有:即股票价格上升会刺激消费,那么股票下跌也应该打击人们的消费欲望,抑制消费支出。所以,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崩溃,多国股市价值短短一年内损失一半多,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央行、学界都曾出现很大恐慌,十分担心因为股市的灾难,造成居民个人资产价值剧烈贬值,人们的生活消费支出会大大萎缩,那么整个经济都会陷入沉重衰退而难以自拔。但这种担心却没有来到,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居民消费支出不仅没有出现大幅度降低,反而还保持相当的坚挺。中国其实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不过我们的股市没太经历互联网泡沫,涨跌周期跟国际股市不是很同步,加之股市在中国经济比重还是不算很大,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去关注过股市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所以决策层和学界都根本就没有过这个担心。
为什么股市暴跌不会拖累居民消费支出呢?美国和欧洲各地很多学者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是股市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股市挣钱时候人们会被诱导增加开支,股市亏钱时候人们不会增加开支了,但至少也不会减少消费,也就是说,居民消费不容易向下调整,有刚性。
这时候,格林斯潘提出,股市暴跌不拖累消费,因为房价涨了。人们之前注意到,虽然1997年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就开始复苏,但自2001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才开始持续强劲上涨。格林斯潘就此提出,房地产价格强劲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十分强劲,足以抵消股市崩溃对人们消费的负面影响还有余。
格林斯潘的论断启发了很多人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以及跟股市财富效应的关系,研究基本都确认了房地产财富上涨对居民消费不仅有显著正面效应,而且比股市的财富效应要大很多。
有关研究者一般认为,这首先是因为,房地产资产比股票资产的受众面更大、分布更均衡。几乎人人都会拥有住房,欧美国家比例一般在60%-70%,又因为房产税,有钱人也不会拥有非常多的房子,这不像股票,股民比例毕竟不如买房比例那么大,股票资产更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金融大亨掌握了绝大部分。
这样,股市涨跌,只直接关系到一小部分有钱人的资产价值,而偏偏这些有钱人的消费倾向还比较低。但房价一涨,就一下影响到非常多的人的财富,其程度不是股市所能比拟的。股市不如楼市的财富效应大,还因为,股票短期波动很大,人们一般很难知道到底自己的股市资产到需要用的时候能值多少,但房价一涨,人们一般就认为会持续很久,至少短期内不会很快被逆转,所以敢相对放心大胆地扩大消费。
在国内,住房价格自2002年来也暴涨了很多,引发了大量非常激烈的辩论,但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高房价蕴含的金融风险问题,比较少地直接谈到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房价高企会抑制居民消费。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笔者正在做有关研究,但在没有细致和系统的研究之前不敢断言。毕竟,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还很不成熟,有关金融配套也有很多地方跟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总的来说,股市和楼市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国内讨论得还不多,但随着经济进步、居民个人资产的迅速累积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健全,其在宏观经济运行全局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很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房地产与城市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