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美同盟高潮渐退?

2007-05-30

新民周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小泉首脑台海

刘 柠

此次台海问题淡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日本,而是美国主导的结果。

4月26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并与布什总统举行了首脑会谈。此为安倍担纲政权以来对盟国美国的首次访问。

日美关系乃日本外交的基轴,首相上台,立马朝觐华盛顿本为日本的惯例。但众所周知,安倍上台伊始,致力于修复日本的对亚外交---首先对北京和首尔进行了闪电访问,并因此获得日本国民的喝彩及美方的正面评价。直到上任7个月,首相专机才飞抵华盛顿,几乎"史无前例",让人觉得有必要对安倍"姗姗来迟"的背景做一番揣测和联想。

日美同盟高潮已退

安倍此行,虽照例不乏那种常常发生于盟国领导人之间的、有趣而又恰如其分的花絮,但从首脑会谈的内容看,一个总的感觉是,日美同盟的高潮已退:这个某种程度上靠小泉-布什的私人关系维系并做大的"全球同盟",随着小泉的谢幕和布什的即将下课,似乎已不再升温。不仅不升温,甚至在一些重大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温差。

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关于朝鲜。在日本看来,美对朝从最初的压力政策向对话政策转向,弯子转得太急,有"首鼠两端"之嫌。因此,确认华盛顿的真意,甚至最大限度地"修正"华府的政策轨道,是安倍此行的一大目的。但遗憾的是,此目标可以说未能完全达成:尽管安倍自我安慰说,在朝核问题上与布什总统达成了"完全一致",可事实上,最大的温差恰恰出在这儿:

在首脑会谈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针对朝鲜迟迟不履行六方会谈承诺的问题,表面憨憨的布什咬文嚼字地说:"我们的忍耐不是无限的","我们有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能力"。这大约是美方在与此前路线不矛盾的范围内,所能做出的最激烈的表达了。但对朝鲜来说,人的忍耐并非无限只是一个常识,布什并没有明确告知其忍耐的限度在哪里;同时,朝鲜并不怀疑美"有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能力",但问题是它到底有无此打算,看来布什并不想明言,不明言就构不成明确的压力。

对于是否能把朝鲜从"恐怖支援国"的黑名单上删除的问题,布什只淡淡地回应了一句"将把绑架(日人)问题纳入考量之中",这与日方所坚守的所谓绑架问题一日不解决,"恐怖支援国"的指定便不容解除的强硬立场还是拉开了微妙的距离。

日本担心什么?

对美国会动议的慰安妇决议案,安倍再次主动、高姿态地道歉---"作为一个人,作为首相,发自内心的同情,并感歉疚。"

连日本左派重镇《朝日新闻》都觉得匪夷所思---对美国道哪门子的歉:"首相理应道歉的难道不是向慰安妇吗?……在(日本)国内被批评全不在意,一被美国弹劾,就马上谢罪,这什么事啊?"(《朝日新闻》4月29日社评《日美首脑会谈---别弄错了道歉对象》)

其实,安倍的良苦用心并不难理解。自揣作为"后小泉"时代日本政治的掌舵者,缺乏小泉那样的个人魅力和跟布什勾肩搭背的交情,不仅在朝核问题上,与亚洲一些国家有认识鸿沟,在历史问题上,也备受美国舆论的牵制,如果这种裂痕不能迅速弥合的话,长此下去,日美关系的基轴发生动摇,盟国之间同床异梦未必不会成为现实,而那种代价,是在亚洲尚难以"遗世独立"的日本所无法承受的。

所以,布什嘴上强调日美同盟的"不可替代",在世人看来,无异于变相承认同盟有"隙"的现实。这一点,从首脑峰会后旋即在华盛顿召开的日美"2+2磋商"(日美安全保障磋商)的结果来看,似乎更加清晰。

首先,由两国外长和防长共同参加的"2+2磋商"一般在首脑会谈之前举行,基于"磋商"的结果,展开更加有效、富于针对性的首脑会谈,乃通常的惯例。按原计划,此次也不例外。但阴差阳错,实务层面的"2+2磋商"反倒落在了首脑峰会的后头。

对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不久前日防卫大臣久间章生就伊拉克战争问题批评美政府的"问题发言",引起布什不快,导致"磋商"日程推迟。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面临去年11月的冲绳知事选举和上个月的参院补选等若干对执政自民党来说重要的议程安排,因而不愿在"磋商"时,过多地刺激基地问题,所以围绕美军整编方案的具体实施问题,在日首相官邸、防卫省和外务省之间始终未能达成充分的沟通、协调。反映在双方签署的共同声明中,取得的"共识"多为确保同盟军事情报安全等枝节性议题,大体停留在对小泉政权时与美达成的美军整编合意的再确认的水平上,缺乏更深一层的协调。

其次,在"磋商"的最后一刻,两国达成一项重要共识:将台海问题从所谓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中删除,以表达遏制台独,尽最大可能维持台海现状不变的战略诉求。尽管此举本身,表面上并不一定意味着日美两国渐行渐远、同盟关系疏离的现实,但至少说明,与一年前相比,形势显然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介入大国博弈的程度加深,中美日三国战略互惠机制呈进一步强化的态势。而在中美日三国作为"战略三角"进入正常运作,并开始生成相应的三国共同战略利益增量之前,此前只存在于日美两国间的共同战略利益存量未必不会有所衰减,而这正是日本所担心的。

日本长期以来始终把日美关系作为外交的基轴,以为只要日美关系不出大问题,其他便不足虑。可以说,其战略考量的重心,全系于美国之一身。可问题是,美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权力轮替,更有基于地缘格局变化之上的外交政策的转型。别的不论,此次台海问题淡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日本,而是美国主导的结果。

就在此次安倍访美前夕,美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应邀访日,接受早稻田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与安倍会谈了40分钟。以对日严厉著称的基辛格,在日本却享有崇高的声誉,政财两界有许多"粉丝"。在东京,他谈得最多的,是亚洲与中国。在早大的演讲中,他对肩负日本未来的学子说:"在我研究国际政治的时代,国际政治的中心是美国与欧洲的关系。而今天,世界的中心已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军费增长的问题时,他反问日本的军费是多少,然后谦逊地说:"假如我说得不对,请纠正,据我所知,日本的防卫费绝对额、武器质量都比中国高。"

年逾耄耋的基辛格被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大师",对美国政治至今不乏影响。其对日本的寄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预示着美对日外交政策的转型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已经意识到对中国战略平衡的重要。而对中国战略平衡的一个最重要途径,便是构筑和启动中美日战略三角机制。三国之间不仅存在大国政治的博弈,现实的经贸联系更使三国成为利益共同体。而美日的对华经济性依赖越是呈稳定的结构性发展态势,其作为同盟的对华军事遏制,便不得不因为经济上的关系而有所节制。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在美国眼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有时是以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在美战略构成中的边缘化为代价的。这次是台湾,下次未必不会轮到日本。而这恰恰是东京最为担心的。

猜你喜欢

小泉首脑台海
本期导读
新冠疫情下2021-2022年台海政经形势
小泉纯一郎身后的神秘“女皇”
世界女首脑
解析韩国谈话类综艺节目——以《非首脑会谈》为例
四次台海危机及其启示
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及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