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姐吴英背后的浙江地下金融
2007-05-30文张
文 张
2007年春节前夕,吴英的神话和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传奇历史,在最辉煌的一刹那戛然而止,26岁的女人吴英,曾经拥有传说中的38亿资产——从出名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被刑拘,她只用了6个月。
吴英事件目前尚未尘埃落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事为浙江地下金融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上篇]
东阳富姐
已经到来的春天和刚刚过去的春节似乎都没有吸引浙江东阳这个商贸业发达的小城居民,更多人依然在关心吴英和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色集团)的去向。即便是艳阳高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然沉浸在阴霾不安之中。
曾因“一夜暴富”神话引起全国关注的浙江“东阳富姐”吴英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2月10日被东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富姐被拘
2月10日下午4點30分左右,本色集团在浙江东阳的总部、各个门店,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被东阳警方控制。本色集团员工都被叫到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处进行登记。
究竟出了什么事?本色集团的多名员工一开始都不明白,但他们已经有好多天没有看见吴英了。
不过,有人前一天上班就收到集团不用上班的通知,而10日恰好是本色集团发工资的日子,“出事前没有任何兆头,在此之前不久,集团曾发布大规模的招聘广告,并且待遇颇高,一些保安的月薪就达到了2000元”。
2月11日,记者在本色集团总部外看到,楼顶“本色”招牌已不知所踪,大楼外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
当天黄昏,本色集团总部附近,本色集团旗下的 “精品酒店”外停着两辆警车,尚未装修完工的“精品酒店”已经停工,大门尚未完全封住。
就在同时,位于附近的“本色概念酒店”的大门前,两个工人站在约2米高的工程架上正在砌砖封门,“下午才开始让我们封的”,其中一个工人说。大门已经封了接近3/4高,酒店的黄色灯光正从剩下的缝隙中射出,宾馆大堂内,尽管灯火辉煌,但空无一人。
现场外有警车、城管和一波又一波的围观群众。记者看到“本色概念酒店”的“本色”店招安静地躺在地上,已经毁坏变形。据围观群众介绍,本色概念酒店刚刚试营业两个月。
“我们24小时看守”,一名看护现场的警察称,查封是从10日开始的,查封以后各个地点都有警察24小时轮班看守。
10日当晚,东阳市政府在其官方网站上方滚动的“公告栏”上发布题为《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事宜》的公告,当时这份公告被放在第一位置。
公告称,为维护东阳市的金融和社会秩序稳定,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法定代表人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现已由东阳市公安局立案侦查。
几乎在同一时间,东阳本地电视台、广播连续发布上述公告的内容。
吴英曾因“一夜暴富”的神话引起全国关注,她被外界称为浙江“东阳富姐”,在东阳,她更是“神乎其神”。本色集团突生变故、她被东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的消息传出犹如一枚炸弹炸翻了当地商业圈。
浙江商人周先生早先听说过吴英,“就是觉得她很传奇,她哪来那么多钱,”周先生表示,“一直怀疑吴英的资本来路,这次真出事了。”
谈及吴英的事,警方人士称,在他看来,吴英从出名到出事,“像发生7级地震,影响很大”。
政府善后
“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本色集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处置工作”,东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陈其宪表示,自2月10日下午4时许,东阳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本色集团采取行动后,东阳市政府立即组成专案侦查、安全保卫、清算核资等工作组,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据悉,目前清算核资工作进展顺利。东阳市有关部门已着手对该集团在东阳的21个资产点进行实物盘点,并对本色集团的财务进行清查,组织会计、地产、价格等机构对本色集团在东阳工商部门登记的10家公司(其中9家企业、1家个体户)进行审计评估。
据了解,目前警方已要求银行对涉及本色集团账户进行冻结,并对东阳、义乌、诸暨、湖北荆门等地涉案人员及场所采取行动。
据东阳市国税局一名官员介绍,10日一大早,东阳市相关的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到东阳市政府开了一个专题会。随后包括工商、税务各个部门抽调了人员对本色集团债权债务进行登记、甄别确认。
陈其宪称,2月10日晚,东阳市劳动人事部门通宵工作,对本色集团员工去年12月到今年2月需发放工资但尚未发放的人员和金额进行了确认。
2月11日上午10时,东阳市政府积极调剂资金,在本色集团各个公司设立9个工资发放点发放员工工资。目前,经登记员工700余人已及时领到工资。
2月16日一大早,浙江东阳建设路186号一2大门口已经聚集了一群人,大门右侧一块竖贴的牌子上面写着“本色集团债权债务甄别确认登记处”。
他们前来进行债权债务登记。此前,一个由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债权债务登记小组已经连续工作了近5天。
根据东阳市政府的安排,与吴英及本色集团有关的债权人(含自然人、单位、法人),从2月11日下午2时起携带身份证明及有关的债权凭证到债权债务登记点进行债权债务登记,有关债权债务将根据法律法规依法处理。负责债权债务登记的有20多人,分小组进行,每组3个人,第一天大概有五六十人前来登记。
据记者了解,债权债务登记前5天,登记的总金额约为3000万,而这些登记的债务中,特大债主并未现身。对此外界普遍认为,直接与吴英发生关系的特大债主已经“出事”,无法来到现场。
记者曾在债权债务登记点目击,有400万、300万的放贷者直接前去登记,除这两笔大的款项外,更多的则是与本色集团相关的货款、服务款项,甚至是几十元的消费卡业务。
一名连续观望数天的债主透露,她先后共借了近1000万给吴英,她从债权债务登记第二天就开始在登记点观望,但并未登记,因为“不登记,可能吴英会没事了”。如果说这是她的侥幸心理,那么她更担心的则是登记以后她“会受牵连,不但钱拿不回来,人也跟着进去了”。
据记者初步统计,目前登记的债权人主要分四类。第一类是本色集团的消费者,比如一些使用本色集团的消费卡的市民,这些主要是当地市民,金额比较小。第二类是本色集团的供货商。第三类是本色集团的服务商,比如装修公司和物流公司。第四类就是向吴英放款的人,这和前三类不一样,这些款项或许是吴英出事的根源。
“警方是掌握确切的证据以后才采取行动的,”陈其宪表示,“现在还在统计,谁也不知道此案涉及多少资金,恐怕吴英自己都不清楚。”
公开的消息称,“在义乌和东阳,一下子借出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有人在”。吴英到底集了多少钱?参与债权债务登记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吴英涉及的集资估计是9位数(上亿)。
不过,陈其宪认为,本色集团在东阳市经营只有半年略多的时间,“其涉及的资金并不大,但前期过多的炒作,让人感觉很大!”
记者获得的各方信息显示,吴英的集资款主要来自义乌的一些大老板。东阳官方证实,在刑拘吴英的同时,义乌4名老板也同时被刑拘。据称这4名老板也是“主要涉案人员”。
吴英其人
吴英和她一手打造的本色集团进入公众视野只有6个月时间。去年8月,这个未满26岁的女子头顶“神秘女富豪”桂冠,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手笔,置下大宗固定资产,连续注册12家实业公司、成立本色集团自任董事长。她名下的产业几乎占据了东阳的黄金街道,仅本色网吧的单层门面就达20多间。在创造最传奇的财富神话同时,也引出了一连串最离奇的传言。
有消息说她耗资3800万元,买下40多套房产和30多间街面房,还“悄悄”收购了颇具规模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2个项目, “她谈一个项目只要15分钟,成就付现钱,不成拉倒。出价不低,成功率很高——这种做法,已经在抬高东阳房地产行情了。”
另外一个爆炸性传闻是,“本色集团耗资2亿多元买下700个摊位”,第二天被当地媒体用作“商铺热销”的例子。据记者了解,当时本色集团已声名在外,只是签了“意向书”,实际上并没完成购买。
与此同时,吴英还高调慈善捐款。去年8月,她先后捐款130万元。同年9月,东阳成立“光彩事业促进会”,本色集团捐赠500万元(后证实,此款并未真正捐赠)。此事在整个浙中炸开了锅,被外界认为是,一个26岁的“小虾米”(当地方言“小孩子”)在“烧钱炫富”。 如果用数字对她当时的举措归纳是,风传她有38亿元资产,可晋身胡润“女富豪榜”第六位。
不过,一年前的吴英在东阳还没什么值得艳羡的产业,知名度近乎零。 2005年下半年,当时还不出名的吴英在银行按揭贷款买下一部价值40多万元的车,已经付了20多万,还欠下了10多万元。即使有交往的人士也纳闷:“去年还向银行贷款买车,怎么一下发了?”
吴英的身份证复印件显示,其出生于1981年5月20日。据记者调查,吴英出生在东阳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曾做过包工头,母亲是地道的农民。
吴英是家中老大,还有3个妹妹,除了三妹仍在湖北念大学外,其余都只读到高中毕业。吴英的老家已破旧不堪。在吴英出生几年后,吴英的父亲才联合4个弟兄,盖了一栋楼房,但吴英一家只分到一间房子,“有点挤,后来她(吴英)大伯就把隔壁的一间房腾出来给他们住了。”在吴英年少时,她的父母经济压力不小。邻居们认为她是个颇为独立的女孩子。
吴英初中毕业后到东阳市技术学校就读财会专业。不过,只读了一年半就辍学经商,向她姑姑学习“女子美容”, 开了一家美容院,其中“羊胎素”项目帮她挣到了第一桶金。紧接着,她又开了东阳第一家足浴店。后来她看到经常有外地人来义乌,做租车生意能赚钱,就把赚到的钱拿到义乌,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一下子买进10多辆伊兰特”。“韩流”袭来,她又开了韩品服饰店。此后,她又做了一家娱乐城。
据记者了解,在2005年本色集团成立前,吴英在东阳市内的产业只有喜来登俱乐部、西街贵族美容、千足堂足浴等,虽然有数千万资产,但离巨富38亿相差甚远。
坊间对吴英的财富来源说法版本众多,有的说来源于投资期货,有人说吴英结识并分得一东南亚军阀的大笔遗产,更多的猜测则把她和“洗黑钱”联系在一起。
去年12月28日,有媒体报道,本色集团资金链紧张。公开消息显示,1月中旬,浙江省经侦总队曾调查过本色涉嫌非法吸储事宜,但未果。
1月24日,吴英在杭州开了个小范围的新闻发布会,信誓旦旦地表示,本色的资金都是清白的,没有任何问题。她甚至表示“本色”部分资金来自其家族成员的支持,她更首度自报身家——超过10亿元。
有人猜测,“吴英运作的钱足有七八亿”。
老套集资
和吴英的“传奇”相比,她的集资手法则显得传统、简单而老套。
记者与多名债权人接触,通过债权人的叙述,初步梳理出这些债主与吴英的借贷关系。事实上,吴英的集资模式很传统,主要通过高额的回报作饵,从小钱开始,在逐步获得信任后,再大额借钱。这之中,刘丽是典型之一。
刘丽(化名)出现在登记点外时,她一脸愁容,据称她“借了约700万给吴英”。
据刘丽介绍,在去年年中,吴英找到她,表示在东阳有个项目运作,如果刘丽借钱给她,她每月可以以本金6%的作为投资回报。
“先前和吴英有过接触,也知道吴英一家在东阳市区的住址”,刘丽认为,既然回报这么高,她一开始借了100万给吴英。据记者了解,东阳一带的民间借贷一般是2到3个点。
刘丽称,吴英后来提高了回报率,按季度计算,投资回报为20多个点。于是刘丽先后4次借出近700万资金。
“当时就是觉得回报高,而且一开始很守信”,刘丽红着眼告诉记者,后来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她希望吴英能平安度过,她甚至到吴英丈夫的父母家去了一躺,“两个老人都气病在床上了,不知道她(吴英)出来后能不能把我的钱还了!”
据记者了解,吴英出事不过是暴露出一个例证,而类似的连环策略在先前的非法集资案中比比皆是。
浙商的赚钱本事天下闻名,而江浙一带素来“藏富于民”,地下金融十分发达,而民间的拆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难问题。从温州炒房团、炒煤团、搞实业,到义乌的商铺经营,背后都有民间借贷的影子。在高额回报背后,民间借贷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下篇]
浙江地下金融再掀一角
“吴英事件”何时能划上句号?东阳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等待。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此事已经波及浙中一带的民间借贷市场。继义乌市在闪电般成立全市清理社会非法融资整顿金融秩序工作小组之后,针对义乌民间借贷市场进行的摸底调查已经开始。
浙中民间借贷起底
肥皂剧总喜欢用狂风暴雨来渲染备受打击的主人公,拿不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在寒风中被冷冷的雨水淋湿更残忍、更让人不安。
2月14日,情人节,几名如肥皂剧中失去心仪女子的老男人站在浙江东阳县建设路186号一2老楼门口,那种求之不得的失望挂在脸上。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这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只是唏嘘一声。
先前,他们有的是缔造本色神话的26岁女富豪吴英的供货商、有人自己掏钱加入了吴英的“本色棋局”,希望获得高额回报……不过从2月10日下午的突然变故起,本色神话破灭,他们的等待开始了,钱能否拿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这不禁让人回想到几个月前,一个外号叫“小姑娘”的美容院老板在浙江丽水集资2亿的案件——“浙江丽水杜益敏案”。案发后,借钱给“小姑娘”的债主们如热锅上的蚂蚁。
实际上,杜益敏案早就不是第一起,有人说,“在丽水市,没有一户人家不知道民间集资这回事的,民间融资是本地人的传统,至今没有停止。”
一名接受记者采访的东阳官员认为,“吴英事件”为民间借贷敲响了警钟。
如果说义乌、东阳一带的民间借贷还不为更多公众所知,那么温州的民间借贷早已天下闻名。去年底,美国花旗银行一名经济学家在温州实地考察后测算,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至少在千亿元。事实上,和浙东南的温州一样,浙中地区的东阳、永康尤其是义乌民间借贷活动非常活跃。“吴英事件”不过是其中一个小的反面案例。相当多的当地人认为“这是一个小案子”。
义乌警方在吴英被刑拘后,发出警示消息,要求民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切勿因经不住诱惑而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记者试图从义乌市政府、东阳市政府获得一个两地民间借贷的规模数字,但得到相似的说法,“这个私密性太强,外界几乎不可能知道真正具体的数字”。
不过,记者在义乌采访时,得到了一份官方版浙江“地下钱庄”调查材料。这份材料显示,约在4年前,浙江省有机构曾针对包括义乌在内的多地进行调查,调查认为,对地下市场的货币资金交易规模无法作出准确的统计和判断,但调查期内,在义乌、永康、温岭、乐清等地,近年来因向钱庄借钱出现糾纷引起的民事诉讼每年均有数十起,证据确凿由有关部门予以查处的“地下钱庄”,每年也在10余户上下。这些地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各种“地下钱庄”为主体的“地下货币市场”。
而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最近公布的数据称,整个浙江省民间融资规模在1300亿~1500亿元左右。
神秘借贷圈
走在义乌街头,车水马龙,你随时能感到这里的发达商贸业!义乌目前在中国内地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列第12位,是浙中地区经济最发达、民间资本最雄厚最活跃的县市。梳理一下义乌的历史,就能将这里盛行的民间借贷看得更清楚。
义乌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3年到去年,义乌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289 亿元和165 亿元增加到721 亿元和465 亿元。
现在的义乌,俨然《马可·波罗游记》中世界之城刺桐港(即今天的泉州)的现代版。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被称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这里的“义乌指数”被认为是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道·琼斯”。50个专业市场、5.8万个摊位,如果在每个摊位前停1分钟,需要120天。
和这些让人眩目的数字相比,很难想象,地处浙江中部山区的义乌 “自古以来是穷乡”,仅仅用了20多年,这里从原来2.7平方公里的闭塞小镇成了今天50平方公里的商贸城。去年,义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 亿元,年均增长16.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300 美元。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数据显示,浙江接近四成的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民间借贷,义乌的50个专业市场根本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影响力。
圈内人士分析,通常情况下,老板互相拆借逐步发展成有组织,这在当地的借贷圈被称为“会”,另外还有一种称呼是“调剂银行”。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义乌,大约有二三十个做大买卖的“会”。
“会”有专人负责运作,从几个朋友的小圈子逐渐通过朋友的圈子扩大,并且逐步由点连成线、连成网。
运作“会”讲究资历,一些“会”在形成规模以后,产生影响,其中的一些人就成为一定区域的公认的主持人,主持人有一定的提成(据说,一种来自直接的利差,另外一种是类似于委托理财的佣金)。
如果谁有钱,可以找主持人在“会”里登记,如果有人缺钱等用,而且风险不大,双方谈好一个比例以后,想要钱的人就能很快拿到钱,手续很简单,一般写个条子,几百上千万几分钟就能办好。
一些“会”是运作比较规范的,借款、用款比较慎重,所以风险比较小。现在有人将“会”的资金拿出来运作公司,比如投资矿业、投资高校,据说浙江有大学的民间资本股东的投资额达到5000万。上述操作类似于私募。
不过,“会”的运作非常神秘,实际上,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必须有引路人。比如吴英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公开的说法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名义乌老板。这名老板不仅带吴英入行,还提供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借出了钱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已经进了哪个“会”,圈内不成文的规矩是,买卖自由,少打听,等收钱。
电影《无间道》里有句形容卧底警察的台词,“那些不专心做事,又好像在做事的人就是警察”,有人说,那些在义乌街头既没有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生意,又好像在做生意的人,可能就是民间借贷的操盘手。
危险的逐利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民间借贷存在并不断进化,事实上和商人追逐更大利益、商业金融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记者在东阳结识的章先生在义乌有几家铺子,做了10多年汽车配件和服装生意,但他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一旦急需资金,他就向朋友临时借,他的公司也支持过别的公司,最多的时候他向几个“朋友”借了200万。
章先生现在要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门路,只要一个电话、写张借据就搞定了,“商量好利息,1年或者半年还1次,很灵活,双方同意就可以了。程序比银行简单多了,不费时不费事”。尽管他有固定资产,不怕银行不借,但银行又要审查财务报表,还要固定时间结算,“太麻烦了”。
“做服装就是要抢先机,谁看着机会去等啊”, 章先生宁愿多付点利息也不愿意“耽误”。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章先生有类似策略的人不少。目前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短期、灵活、便捷的资金需求,相当部分人希望贷款却“望银行兴叹”,转而求助民间借贷。
有个流行的说法,有的担保公司、典当行在灰色地带游走、甚至发展成地下钱庄。
银行界人士分析,在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接连出台的大背景下,近期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它们甚至借助信托、典当、私募基金、贷款中介等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形式,成为银行收紧短期贷款之后的新融资渠道。不过,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开始有偏离正常轨道发展的迹象。
在浙江義乌、东阳街头,或当地的一些报纸上,经常有告示:“需资金周转请联系电话……”圈内人士表示,这其中有的是放高利贷的,其背后有一些典当行支撑。公开消息称,在浙江金华,也曾有一些“当”字标记的所谓的寄售行,“表面上是受物主委托寄卖东西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的“最大功能是非法融资和放高利贷,寄售行老板为了赚取差价,经常以私人名义,以3分利从亲戚朋友处融资,再以5分、8分甚至更高的利息,向一些急需用钱的人放高利贷”。
据记者不完全调查,义乌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的贷款之间存在2~10厘的利差。比如如果按照目前义乌、东阳一带比较流行的借贷利息,月结为本金的3%,如果借出100万元,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能达到36万元,这相比存银行有巨大差别。而非法集资的惯用伎俩,就是用高额回报吸资,同时配合一些行动造势,用后面的钱去填前面的空,但随着漏洞越来越大,最终暴露。
“自己的钱拥有自主权,如果存银行利息高,肯定存银行,如果借给别人(民间拆借入‘会),利息更高、回报更多,肯定借给别人。”自称先后4次借钱给吴英的刘丽认为。在这样的想法下,民间借贷如潮水涌动不息。
阶梯模式
在浙江,到底有多少人加入民间借贷大军无从考证,但借贷网逐渐出现分层分级别的体系,专事民间借贷、不同级别的“主持人”越来越多。
刘丽透露,“借给吴英的钱,只有小部分是我自己的。”她和吴英接上头以后,马上联系“朋友”借钱,她坦言,她和“朋友们”商量一个利息数字,通常比吴英给她的少5个点。据她猜测,朋友们的钱是以更低的利息借到的。
另外,在采访“吴英事件”的债权债务登记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并没有直接借钱给吴英的王先生从义乌赶到登记点,他把钱借给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从不关机,但吴英出事后,他一直关机”。因此王先生怀疑他的朋友把钱借给了吴英,“这个朋友有上亿资金在做民间借贷,估计和吴英有关”。
据了解,层层借贷模式下,如果第一层的回报是本金的20%,那么第二层则比例15%左右,第三层是10%左右,第四层在8%左右,最低的一般都在2~3%。如同一个倒金字塔,一旦其中一环出了问题,就急需资金补上,否则,整个体系就会崩塌。
因为存在多级格局,所以刘丽表示,整个民间借贷网“谁也不知有多大”。
曾经有调查反映,浙江先前曾出现发展到相当规模、专门从事票据贴现的“地下钱庄”,这些钱庄贴现票据手续简便,有鉴别真假汇票的专门手段,贴现利率比较低,主要赚取的是利差。
地下钱庄是阶梯模式中最极端的代表之一,和那些采用正常利息计算的“会”不同,一些“地下钱庄”采用了非法手段。
一直有消息称,吴英案件可能涉及地下钱庄。不过,地下钱庄的借贷方式十分隐秘,圈内人士称,“地下钱庄”很难取证,在“地下钱庄”中,无论存贷,只写借条。涉及“地下钱庄”的款项数字的写作上也有技巧,一般会将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一起计算到本金里,写总额,另外则是写出本金,但只支付扣除利息以后的本金给借款人。
据了解,先前在浙江出现13家小企业的老板为躲避高利贷而外逃,最终这13家小企业倒闭,还牵连他们的亲属,而当地一家金融机构600多万元的贷款被逃。
欠下高利贷,为什么要跑?街头林立的追债公司和一些在各地盛传的追债风波可以诠释。随便在街头问问高利贷的事,如果能道出一二三来的,肯定少不了谈到钱庄的追债队,“打伤打残可能算好的了,要是钱拿不回来,那些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有人甚至因为高利贷家破人亡。
“地下钱庄”用高于存款利息的手段吸引民间资本,甚至想法套取银行贷款,要赚钱,借出去的利息就非常高,熟悉地下钱庄运作的人士透露,“甚至是四五倍以上,有的月息超过30%,而且可能利滚利”。
事实上,浙江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地下的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多年来从未松懈过。目前法律界人士纷纷呼吁,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据有关资料显示,浙江“地下钱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两个高发期,一是1992~1994年间,二是1998~2000年间,都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基本同步。最近几年,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非法集资事件又有抬头之势。
有专家分析,地下金融活动的出现和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补充货币市场供应不足、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地下钱庄”等地下金融活动的出现和活跃,往往与经济快速增长和扩张相伴隨,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同步的明显的阶段性。
非法集资的未来
2月12日,义乌警方针对“吴英事件”,通过当地报纸发出提醒,请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坚决禁止参与非法金融活动。
“吴英事件”后,义乌市紧急成立了“全市清理社会非法融资整顿金融秩序工作小组”。义乌市政府新闻办一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已经开始对义乌的民间借贷进行摸底调查,“目前还没有全面掌握情况”,该负责人表示,调查主要通过该市的银行系统进行,在摸底调查完成以后,将针对情况制订政策进行规范。
就在“吴英神话”破灭两天后,银监会组织召开了处置非法集资第一次部际联席会议,公安部、高法院、高检院、人民银行等20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悉数出席。
会议指出,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非法集资活动在许多地区频繁发生,个别地区甚至呈现高发和蔓延势头,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和金融秩序,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006年5月16日,国务院研究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召开后,在牵头部门银监会的组织协调下,在公安、司法、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一些重点案件得到查处。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非法集资活动非常猖獗,形势严峻,处置工作任务繁重。
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处置非法集资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是:健全完善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大案要案的查处为突破口,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遏制案件高发势头。
据了解,今年,各部门将围绕加强规制建设、加大处置力度、注重检测预警、疏通投融资渠道等七个方面来展开。
或许麻烦缠身的吴英自己并未料到,她“出事”以后的影响会有如此之大!然而民间信贷、非法集资与地下钱庄,这些多少有些暧昧的字眼或许会随着查处力度的加大而在媒体上消隐一段时间,而它们是否将死灰复燃,乃至另一个“吴英”又在地震效应中跃入公众视野,根本上还取决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否满足市场多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