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价药,如何留住你的“根”

2007-05-14

知识窗 2007年1期
关键词:药厂青霉素廉价

良 一

在某市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位身患白血病的6岁孩子不得不依靠气管插管等待一种救命药。不要以为这位生命垂危的孩子在等待何种昂贵的进口药,他需要的仅仅是均价2元多一支的普通国产药——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注射针剂,一种十几年前就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廉价老药。这是2006年10月,上海《东方早报》报道的一则消息。幸运的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救助下,最终在江苏兴化找到一些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注射针剂,总算将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孩子的生命保住了,人们在庆幸之余,不禁会问,何以2元一支的普通针剂竟然需要如此煞费苦心、经历百转千回才能找到?难道我们的药品供应机制出了故障,以致如此廉价的药品都不能保证了吗?

一位药剂科主任的叹息

杨清(化名)是四川东部某县医院的药剂科主任,一位有着近4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药剂师。他时常感叹:“在我们医院的药房里,现在已很少看到便宜药了。”那些曾经只卖几元钱甚至几毛钱的便宜药。“今天有,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以致医生们“经常一张处方换好几次药”。这让干了将近40年药剂师的杨清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每次的处方改药,换的都是价格更贵的药”。

40年的药剂师经历,让杨清见证了便宜药的整个历史兴衰。杨清苦笑着说,四环素是过去最常用的消炎药,10片装的一瓶药也就是一两元钱。但在几年前,四环素突然从药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五元一盒的阿莫西林。当医生们刚刚习惯于用阿莫西林的时候,阿莫西林又突然被头孢消炎药所取代。而市面上最常见的24片包装的头孢最低售价也在20元以上。消炎药从四环素到阿莫西林再到头孢的更替过程,杨清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药价更替的过程。

怀念经典廉价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个时期,那些物美价廉的经典廉价药在新中国的医药事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青霉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是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1942年,美国制药企业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而这些青霉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军的伤病员。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作为第一代抗生素,一支青霉素针剂的价格仅0.6~0.7元。如此低廉的价格以及低毒、高效的特性,使得青霉素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在我国西部牧区的很多地方,青霉素依然是广大牧民的救命药。

像青霉素这样高效又廉价的经典药还有很多,一些老人们谈起它们总是充满了怀念。

廉价药为何消失

究竟是谁扼杀了这些物美价廉的廉价药,医院给出的说法是:“我们不是故意要给病人开贵药,而是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便宜药。”而药厂方面却说:“因为医院不要你这种药。医院只要贵药、新药,越贵的药利润越大,而医院占据着药品消费85%的市场。因此,企业必须投医院之所好,医院需要什么样的药,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药。”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上海市政协委员在调查中发现,此前他们经过提案呼吁而恢复了生产的廉价经典药“鱼肝油酸纳注射液”又停产了。参与调查的一位政协委员说:“我们去药厂调查后发现,原来他们生产的70箱‘鱼肝油酸纳注射液,除了在农村卖出了50箱外,还有20箱躺在仓库里,城里一箱也没有卖出去。”

那么,医院和药企,谁在终结廉价药?

北京大学医学部专司卫生经济研究的一位教授回答说:“从药企方面看,廉价高效药因为价格太低,有的用量偏少,药厂和医药公司只能停产停销;而在医院方面,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新药利用度高、利润高,于是不断弃用临床用了几十年的疗效比较不错的廉价药,专用高价进口或三资企业生产的新药来替代,使得廉价药用量锐减。”

廉价药真的都烟消云散了吗

那些传统廉价药真的消亡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所谓廉价药退市,只是低廉的价格退市,而“药”本身并没有退市。

向来以敢言著称的钟南山委员在政协医卫界会议上发言时说:“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同一种药能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名字,单价从几毛钱到几十元不等。往往是一个药品换个‘行头改个名,摇身一变就成新药,‘身价就立刻飙升。这些所谓的‘新药五花八门,我就想不明白,这些批号都是怎么拿到的?这些问题到底谁来把关?”

来自医药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仅受理了148种。

钟南山院士的疑惑,正是廉价药的一种“退市策略”——脱掉“廉价”的外衣,饰以全新的包装,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就此诞生了。而廉价药的每一次蜕变,就是一次药价的飙升。

廉价药,请留住你的“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刘豫阳递交了《关于设法恢复生产和使用廉价经典药的建议》。刘豫阳在《建议》中说,首先应允许廉价药适当提价。 他说:“光从生产环节入手显然远远不够,需要社会从方方面面为廉价经典药开辟绿色通道。建议对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置的廉价经典药,政府要允许适当提价,甚至予以必要的补贴,使药品维持现在的低价。”其次,要为廉价经典药定目录,其生产和临床应用要有衔接,不能随意中止廉价经典药的生产。

可喜的是,有识之士的呼吁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江苏的政协委员已经在致力于推动廉价药。他们在建议中说,除了保证廉价药有利可赚外,政府还应该给厂家以政策倾斜。“应限制无研发能力的小药厂的重复投资,以GMP标准强制淘汰已有小药厂,减少无序竞争。”上海市目前也正在实施“推进廉价经典药重回市场”的工作。

我国新一轮医改在争议中开始启动。而拯救廉价救命药,留住廉价药的“根”已经被认为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新一轮医改迈向成功的一剂“良方”。

资料补充站:

青霉素的发现之旅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则意味着此人不久会离开人世。

1928年夏季的一天,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之后,又经过几位科学家的培养和提纯,1941年青霉素终于开始了临床实验,结果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

GMP标准

GMP是英文单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缩写,它最初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的6名教授编写制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以法令形式加以颁布,要求制药企业广泛采用。中国自1988年正式推广GMP标准以来,先后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的规程,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

防止不同药物或其成分之间发生混杂;

防止由其他药物或其他物质带来的交叉污染;

防止差错与计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失真;

防止遗漏任何生产和检验步骤的事故发生;

防止任意操作及不执行标准与低限投料等违章违法事故发生;

制订和实施GMP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药品生产企业,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实施GMP是政府和法律赋予制药行业的责任,并且也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实行药品质量保证制度的需要,因为药品生产企业若未通过GMP认证,就可能被拒之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之外。

由此可见,GMP的推行不仅是药品生产企业对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的重要象征,也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说,实施GMP标准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GMP认证是产品通向世界的“准入证”。

猜你喜欢

药厂青霉素廉价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类兽药在临床上使用注意事项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廉价药岂能靠“换马甲”来翻身
廉价月饼
政治与技术:从重庆大新药厂看建国初期医药企业的公私合营
平庸“药厂”
德480名医生收礼遭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