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歌》中文版的由来

2007-05-14

知识窗 2007年2期
关键词:副歌郑振铎音译

钟 颖

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的《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这首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3段歌词的歌曲,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千千万万的听众,无不心潮澎湃、振奋不已: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10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前苏联曾以《国际歌》为国歌。

在我国,早在20世纪之初,就有了《国际歌》的中译。1920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广州《劳动者》周刊分4次连载的《劳动歌》可能是《国际歌》最早的译本:起来,现在世上受了饥寒困苦的奴仆。管治将来世界的理性渐渐强起来了。做奴仆的人呀!起来,快起来……

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主办的《华工旬刊》及1923年《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增刊《俄国文学研究》上也都曾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译文。

首先能确定作者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耿济之留下来的。1920年七八月间的一天,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生的郑振铎,和好友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一首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他俩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办法:由耿济之先把诗歌的大意口译出来,再由郑振铎来笔述。第一天,他俩一直工作到深夜,译出了第一首《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其内容和今天流行的《国际歌》中文歌词极相似,但是译文直到10个月以后才发表,而且因为是诗的形式,并没有附曲,所以不适合唱颂。

1923年6月,《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了瞿秋白从法文译来的《国际歌》的词和简谱,这便是我国最早能唱的《国际歌》。瞿秋白是1920年旅俄途经哈尔滨时,在参加俄国人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上首次听到此歌的。1923年春夏之交,他将这首歌译成汉语。当时,他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法文“国际”这个词,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音节有八拍,不易唱好。经过再三琢磨,他采用音译“英特纳雄纳尔”。《国际歌》才在社会上传唱起来。

1935年初,瞿秋白被俘后,就是唱着这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就义的。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部分歌词是这样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有天下。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人类方重兴!……今天我们所传唱的《国际歌》,是1923年诗人萧三在莫斯科译配的歌词,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萧三是毛泽东的同学,曾追随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20年5月,萧三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当他和他的战友们第一次听到法语《国际歌》的时候,热血沸腾,产生了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想法。1922年冬,萧三从巴黎来到莫斯科。第二年,他即与陈乔年一起,把《国际歌》的歌词初步翻译成中文。后来,他们先后回国,使《国际歌》的旋律传遍祖国各地。当萧三回到延安后,在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又完成了全部歌词的修改、重译。延安版的《国际歌》于是一直唱到上世纪60年代初。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歌词加以更加仔细的推敲,由此产生了《国际歌》新的中译本,一直唱到今天。其中对“International”一词,萧三曾拟略加修改,把副歌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改为“共产主义世界”,即由音译改为意译。但此后各种出版物仍照原样排印,保持首创于瞿秋白的音译不变。

猜你喜欢

副歌郑振铎音译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副歌:致爱米莉·狄金森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Let Her Go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