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文化建设提速

2007-05-14杨中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2期
关键词:村村通文化部服务体系

杨中旭

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召开主题为“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规格会议。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

中央财政此番将再次对中西部地区做出倾斜

“中央这一次的布局,感觉上有点像对教育。”6月18日,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此前两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召开主题为“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规格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会议强调,当前,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据本刊了解,此次会议实际上是在为上述工程做出具体部署。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建成后的使用,均由财政埋单。与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举措相同,中央财政此次对这两个地区再次做出了倾斜。

方案提速

“这一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安排,确切地说是一针催化剂,起到的是一种加速的作用。”文化部一位司级官员告诉本刊。

“加速”的佐证是中央财政不断加大的投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2002至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只有2.4亿元,地方累计投入也仅为4.6亿元。而“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骤然增加到24.7亿元。

“去年下半年发布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中央在这方面的脚步明显加快了。”上述文化部官员说。

据本刊了解,今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主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会议,此番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文化工程建设以及财政保障问题,在那次会议上都已获得初步肯定。今年5月,相关工程财政保障方案得到中央批复。

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例,中央、地方财政在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为6:4,在西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为8:2,在东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为0:10。换言之,中央财政的24.7亿元将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

根据参加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起草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对本刊的解释,基本文化权益的提供者,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但是,此次政治局会议所解决的只是政府投入公益文化事业的问题”,文化部官员说,“以此来保障民众所能享受到的最低文化权益。”

就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展开行程密集的地方调研,为最终的“文化加速方案”做最后的努力。今年5月中旬李长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文化部官员说,此番政治局会议已经将“原则问题一网打尽”,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处在研究制定当中,其中的一些细节,甚至可能对中央政策的实质性推进产生影响。

首先是设备运行费方案尚未出台,尤其是在一些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村,如何保障设备运行额外产生的电费也需要财政予以保障。

其次则是管理人员的费用尚无着落。广电“村村通”工程中,由于村民对家电操作相对熟悉,管理人员费用几近于零,但即将开展的网络“村村通”工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工资待遇,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考虑到中组部、文化部、信产部等中央部委都需要在农村设有管理人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部委联席会议中,一种思路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将这些管理职责合并,只需一两名管理人员即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限度科学合理。

据本刊了解,在工程建设方面,中央将暂时采取新工程新办法、老工程老办法的模式。也就是说,新工程建成之后将一律免费,而老设施——例如一些年购书经费只有两万、工资都无法足额发放的县级图书馆,一些收费服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雏形初现

在农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其标志性的工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广播电视“村村通”。

进入新世纪,随着内外政策的演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加入WTO之后产生的倒逼效应,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政府“办文化”格局的逐渐萎缩,转而加大管理与服务力度;另外,近几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念和治国方略提出后,中央各部委的工作开始逐渐向这些方向靠拢。

2004年2月,在得到中编办批复,获得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之后,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成立,其已经运作了两年的前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正式从国家图书馆独立。这一中心的独立,除了考虑到共享工程已成规模,同时也得益于“村村通”工程的进展。在那一年,广电“村村通”覆盖率达到了93%,到2006年超过了98%,今年的目标则是达到99.5%。

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显示,5年来,该中心及其前身构建起了相当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截至2006年年底,该中心资源总量已达到58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到2007年3月底为止建成的8188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总计输送了60多TB的文化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据本刊了解,在广电“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成规模之后,以这次政治局会议为标志,中央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由发改委主导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信息产业部主导的网络“村村通”建设。

此前的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而在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网络“村村通”建设也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有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之后,文化信息的传播就有了载体,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架构已经初具规模。”张彦博说。

“政府主导”不是否定市场

在城市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十多年来,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纷纷“下海”,以商养文化的现象在各地都很突出,这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改革了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文化体制。然而,另一个极端是,过度的商业化正在瓦解文化的公共性,公共文化资源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被部分削减。

文化部官员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承,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过程中,来自市场的动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然而,联系到此番政治局会议中“政府主导”的提法,网络上有人担心,政府是否要重回计划经济“办文化”的老路上去?

一些网民的帖子中,刘忠德先前对“超女”这种大众文化的批评多次被提及。刘忠德现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曾任文化部部长,他的特殊身份是引起网民关注的主要原因。

“那只是老部长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文化部党组的意见。”文化部官员说,“文化部现任领导从来没有批评过‘超女,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至于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态度,“‘十一五纲要里已经写得清清楚楚。”熊澄宇说。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的表述: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纲要提出了一个目标,而社会力量也好,市场手段也好,其完善过程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文化部官员说。

猜你喜欢

村村通文化部服务体系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遵义:顺利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关于我台站将MMDS做为应急信号源的实际应用
贵州省修文县东门分社 六措施促“村村通”发展 活机率走在信合营业网点前列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
安徽局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