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的“政治交代”

2007-05-14郑连根

杂文选刊 2007年11期
关键词:强人宦官太监

郑连根

“读史使人明智”,此话当然是不错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有时读史也会让人心生悲凉。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历史的发展会出现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前人好的传统、做法往往会中断。而前人的“坏脾气”和“臭毛病”却会被放大。在读明朝历史的过程中,我的上述感受尤其强烈。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整个明朝历史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从大的方面讲,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直接把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推向了一个极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王朝的政治走向;从小的方面看,他的一些无赖做法(比如“廷杖”大臣、把犯人的妻女发配到“教坊”做妓女等)也被他的子孙们所沿用。可是,朱元璋身上的一些优点却没有被他的后人继承下去。

朱元璋的勤政是很有名的。史书记载,他曾在八天之内批阅了一千六百六十份奏折,处理政事三千二百九十一件,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他一天要处理二百多份奏折,一刻不停地工作也需要十四五个小时,比现在的公务员累多了。可是到了后来,朱元璋的子孙们越来越贪图安逸,明英宗时期,大臣们怕皇帝累着(当时皇帝年幼),规定每日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再到后来,嘉靖和万历均有持续二十多年不去上朝的纪录。本来,大权就已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手上了,可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皇帝却带头“罢工”,这国家怎么能搞好?!

朱元璋是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地当上皇帝的,他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很少喝酒,伙食也很普通。称帝之前,他还特意带着长子朱标去看农民的茅草屋,并告诫道:“农民四季劳苦,粗衣恶食,国家之钱全靠他们供给。你要记住君主的责任,不可陷他们于饥寒。否则,于心何忍?”这段话记载在《明太祖实录》中,应该算是朱元璋的一个用心良苦的“政治交代”。可是后来的明朝皇帝哪里还记得老祖宗的谆谆教诲?正德皇帝不是在“豹房”中吃喝玩乐,就是秘密出宫,演一出游龙戏凤的风流戏;万历皇帝更耗费巨资修建自己的陵寝。

不仅如此,就连朱元璋生前做出的硬性的“政治交代”,也被他的后人抛弃了。总结历代的经验教训,朱元璋对宦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认为,宦官中难有良善之辈,用来做耳目,则耳聋目瞎,用以为心腹,则为心腹之患。所以,他立下规矩,禁止宦官读书,即便是掌管图书典籍的宦官,也只许他们达到刚刚认字的初级水平,目的就是断绝宦官干预政事的可能。同时,他还在宫中立了一块铁牌,上书:“严禁内官干预政事,预者斩。”这样的防范措施,不可谓不严。可是,朱元璋死后没几年,他的这些规定就形同废纸了。朱棣当上皇帝后,很快便派太监统领军队,随后又派大名鼎鼎的太监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出海。从此以后,太监的政治势力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出现了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而且发展成了“阉党”。当魏忠贤之流把明朝的政局搞得乌烟瘴气的时候,若朱元璋地下有知,他该多么失望!“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朱元璋当年对太监的防范是那么严密,可是,他一手开创的大明王朝还是成了历史上宦官擅权极其严重的一个朝代。

历史给明太祖朱元璋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朱元璋无疑是少有的政治强人,可政治强人再强,也只能在活着的时候控制政局。当他死了之后,当他的血肉之躯变成一个牌位的时候,后继者们是否还拿他的“政治交代”当回事,是否还愿意把他的“政治交代”落到实处,那就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李亚平先生在《帝国政界往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朱元璋:“朱元璋心思细密,考虑重大问题时,常常绕殿徘徊,正思逆想,反复斟酌。当他自以为一切安排都完美妥贴、天衣无缝时,偏偏忘记了自己的那些子孙,他们不会都是像他一样的工作狂。他们是要在深宫膏粱中出生、在满身脂粉香气的女人怀里和不男不女的宦官堆儿里长大的。于是,在后来的时代里,朱元璋的如意算盘都演变得面目全非。”此言甚是。

关键就在于体制本身。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废除丞相之后,朱元璋“把他自己的个人作用制度化了”,“自此皇帝完全可以为所欲为了。”既然皇帝“完全可以为所欲为”,那他就既可以勤政、简朴,也可以奢侈、胡闹,甚至是“罢工”。所以,在朱元璋之后,明朝出现那么多的荒唐皇帝也实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总之,好的“政治交代”需要有好的体制支持才能得到落实。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是个坏制度,只要这个制度还是坚硬的.不论朱元璋本人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多么优良,也不论他的“政治交代”多么英明、周密,历史的实际发展都会走向他最初设计的反面。这几乎是专制体制下所有政治强人的悲剧。

猜你喜欢

强人宦官太监
小学低段育人专题活动中当代英雄榜样教育路径初探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明清太监也读书
“强”与“寿”的分道与融合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本 期 导 读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