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2007-05-14周群峰
周群峰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内珍藏着哈佛先生遗赠的二百五十本珍贵图书。哈佛大学为此立下一条规矩:这些书列为“非借品”,学生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读,不可以带到馆外。1764年,一名学生企图“永久性珍藏”其中一本书,便冒险将其偷了出来。
没过多久,图书馆意外失火,所有的图书顷刻间化为灰烬,许多人为此哀叹不已。这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那本书已是惟一幸存的一本,他被哈佛人的伤痛所打动。于是,他鼓足勇气带上这本书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大门。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了这本书并感谢了他,却还是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将他开除,因为他违犯了校规!
或许,这名学生在做出还书决定时,他一定早已预测到了他将会付出何等代价。
霍里厄克校长“铁面无私”的处罚,毫无疑问地维护了校规的不可侵犯性,他也借此警告了所有人:哈佛的校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应无条件地去遵从。
每当读到这个主人公因良心发现而“负书请罪”却依然惨遭重罚的哈佛故事,总会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挪威驻巴黎的大使馆曾经意外地收到了一件“陌生的”文物和一封匿名来信。信函是打印的,寄自法国西南部比亚里茨,这位没留姓名和联系方式的神秘人物介绍这件文物是自己四十二年前从挪威北部的一家博物馆偷来的。并坦言:“四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家里享用着这件珍贵的工具。如今,我老了……我决定将它归还给那些发明、制造、使用它的后人。”信函的落款是:“一个曾经是小偷,现在贼性渐改,转而渴望热情拥抱真诚生活的人”。
时过境迁,使馆工作人员甚至连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已认不出这是一件什么文物,只是形容它是一件有着花纹的约十厘米长的木器,并且有一个铁制基座。
这位“窃贼”已做好接受任何处罚的心理准备,但挪威官方获悉此事后却明确告知公众,他们绝不会对其采取任何法律行动。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诚挚忏悔者的心灵之窗送去一缕充满温情的阳光,并不会降低规矩的威严。
【选自《天涯社区·天涯杂谈》】
题图/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