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嘴四方米其林
2007-04-29陈哲民
陈哲民
美味天堂与地狱
还记得香港电影《食神》里的台词吗?吃到“黯然销魂饭”的薛家燕哭喊道:“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让我吃到这么好吃的叉烧?如果以后吃不到怎么办?”然后她就昏倒了。
有幸吃过《米其林指南》星级餐厅的名菜,就会跟薛家燕演同样的内心戏。我自己就是。4年前,我曾在巴黎最古老的餐厅“银塔”(LaTourd Argent),吃到最美味的煎鹅肝,那鹅肝美味到叫我心花怒放,甘甜的油脂在舌间化开,感觉到我全身细胞都忍不住开心呐喊。
但是,这鹅肝却从此剥夺了我享受它的权利。之后就再也吃不到比它更美味、可以让我打从心底愉悦畅快的鹅肝了。仿佛已爬上珠穆朗玛峰,也就没有更高的山可以爬那般遗憾。
在美食界,《米其林指南》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旦获得它颁给三颗星的天大荣耀,接下来就只能面对逐渐被摘掉星星的命运。就举“银塔”为例,它曾是史上最长“三星”纪录(从1952~1955年)的保持者,4年前它还有二星,去年3月又被拿掉一星。
权威一笔定生死
有趣的是,这本“米其林”红色小册子,确实就是由法国轮胎厂米其林所创造出来的。顶级美食与橡胶轮胎,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东西,却很巧妙地一起滚动了100多年。
故事追溯到19世纪末,米其林轮胎创办人米其林兄弟,在成功研发汽车充气轮胎后,却因为当时汽车的可靠性仍被质疑,销售量相当低迷。他们为了要推广汽车旅游,灵机一动地于1900年推出第一本《米其林指南》,里面记录火车站、加油站、修车站、邮局,以及餐厅、旅馆等丰富资讯,免费赠送,企图以美食旅游来扩大汽车的市场,好让自己的轮胎产业能欣欣向荣。
促销催生美食录
从轮胎到美食,这个点子竟真的奏效了。随着汽车研发愈来愈进步,《米其林指南》的功能也逐渐被肯定。1920年,《米其林指南》开始以每本7法郎的价格发行贩售,并谢绝任何广告。以匿名试吃的客观角度,进行餐厅旅馆的专业评选。1926年,《米其林指南》出现第一批拥有“一颗星”的46家餐厅;1933年,评选制度更进化到“二星”与“三星”,整个星级评选制度在此时成形。
不过,要晋升进入星级水准餐厅,是相当困难的。米其林密探们以非常严格的标准进行审查,除了食物的味道,包括藏酒数量,装潢、餐具、服务态度等,都被严格检验。密探们会制造各种状况考验服务品质,甚至连服务生的指甲长度都列入评选标准。整个法国有5万多家餐厅,能够摘到一颗星的只有500多家,列名三星级的更只有25家左右,可见这标准有多严苛啊!
但一旦餐厅名字前被增加了一个星,却也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根据统计,从一星变二星,至少增加20%的盈收;从二星变三星,更会增加至少50%的盈收。更重要的是,主厨也因此声名大燥,变成超级大明星,仿佛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那般,身价瞬间涨了数倍。
上榜身价飙上亿
举年仅41岁的英国传奇名厨GordonRamsay为例子。他自从2001年成功从米其林二星晋升为三星主厨后,身价暴涨,成为全欧名人。他被估计拥有6700万英镑的身价,是英国富豪厨师之首,往来皆名流贵族之辈。
但另一方面,要努力去维持住星星的数量,却也是极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为了维持顶级水准,厨师们要投入更多资金去寻找食材、购买高档餐具、花大钱装潢装修门面。有一些名餐厅因此负债累累,甚至破产关门,更有因为撑不住星星被拿掉的压力,竞因此自杀的。
为《米其林指南》而自杀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66年的法国主厨Alain Zick,当他知道自己的餐厅从三星降为二星,羞愧自责地举枪自尽。而2003年时,主厨Gerard Besson知道自己掉了一颗星,当场心脏病发作,幸好救回一命。但另一位名厨Bernard Loiseau就没这么幸运,他听说即将出版的米其林要降他一颗星,竟像被判死刑般,承受不了焦虑等待,绝望到饮弹身亡(但后来发现米其林并未降他的星级)。
丑闻星芒被遮蔽
这个自杀事件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大声地谴责这些美食评论。许多名厨也宣布不想再被玩弄于股掌间。拥有三星荣耀长达27年的名厨AlainSenderens于2005年宣布,自愿放弃星级荣耀。他把他位于巴黎玛德莲广场上,被列为古迹的老餐厅Lucas-Carton,改装成时髦摩登的新餐厅,价位降一半以上,结果反而更受年轻人欢迎。他在记者会上说:“最难的不是拿到三星,而是如何去维持荣耀。那种时时刻刻都要维持完美的压力,实在叫人难以承受。”
而《米其林指南》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中立客观到近乎冷酷,绝不可能买通?一件丑闻曾严重打击它的星芒。2005年出版的《荷比卢指南》,一家比利时餐厅明明在指南推出后好几个星期才开幕,竟然就已经在书上获得推荐了。餐厅老板宣称,他们是因为跟米其林有良好的关系,才被抢先收录进书里。后来《米其林指南》为了挽救其百年声誉,明快地承认他们犯了大错,立即回收己出版的5万本书,修正后重新推出。虽然这个危机处理令人感到佩服,却也已经逐渐动摇到米其林的权威了。
责任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