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怜的木芙蓉

2007-04-24杨心榕

人民教育 2007年5期
关键词:木芙蓉路灯教育工作者

我们学校的大门旁,有棵一年四季都是绿叶挂枝的木芙蓉。按说在我们这里,像木芙蓉这类的植物,冬天也是要落叶的,春天再吐芽生枝。而为什么边上的木芙蓉都已经是只剩枯枝了,独有这株木芙蓉会这般翠绿,它是一种新品种吗?不像啊。后来经过慢慢的观察和查阅资料,我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它身边有一盏路灯,每夜都照耀着它,温暖着它。由于灯光的照射,补偿了日照时间的缩短,抑制了体内一种叫“脱落酸”的产生,树叶便迟迟不落。我为它感到庆幸,庆幸有一盏明灯在每个寒夜都能呵护着它。

然而,去年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寒流南下时,这棵幸运的木芙蓉却在一夜间凋零死去,而离路灯很远的那几棵光秃秃的木芙蓉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第二年春天又恢复了生机。

最幸运的一株木芙蓉一夜间变成了最可怜的木芙蓉。

作為学校的一名管理者,我抚摸着那棵凋零的木芙蓉,陷入了沉思:课改几年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服务意识似乎被过分强调了。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主体就是片面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了学校的上帝。老师怕学生受累,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被老师代劳了;老师怕学生受不了,本来应该严肃批评指出的错误被轻描淡写地化掉了;老师怕学生受苦,参加活动以车代步,活动内容轻松简单。由于经常换位思考,用心地去体谅学生,因为天气太热,课间操被取消了;因为学生的安全,夏令营活动不办了……

我们的这一些“关照”与冻死的木芙蓉平时被路灯“关照”是否一样?我常常在想。

我想起了,我曾请教过一位生物老师,当时他说:“植物秋天落叶是本身的一种适应性表现,有助于植物安全过冬。而路灯旁的树木冬天仍不落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自然抗冻能力就大大减弱,易造成冻害。”是啊,不知秋的凄清与冬的冷酷,哪能体会到春光烂漫?

看着枯死的木芙蓉,我心想,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应是如此,大自然公平得冷酷,我们生活的社会同样也是这样。于是我们决定,恢复烈日下的早操;照常开展夏令营活动,该怎样,还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吃点苦,多走点弯路,多碰碰壁,多受些挫折,这是必要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中长大,在一次次的委屈中成熟,生命也因此而逐渐精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小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才会提高耐挫折能力。”记得有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也就是说,很少遭受困难和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感到痛苦。挫折是一所学校,它能教会人们学会生活。平时让学生多受一些挫折和磨炼,让他们在思想上做好面对一切困难与曲折的准备,锤炼其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将受益无穷。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成功之路,漩涡激流,坎坷密布。成功和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你遇到苦难时,你不要去寻找什么关照,要勇敢去面对,你要坚信,你必定会获得成功!

编后:感谢那株凋零的可怜的木芙蓉,感谢善于思考的杨心榕老师。杨老师谈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主体”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那么,教育是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还是更多的挫折,是要天天乐学还是要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挖空心思让孩子们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回家,还是有意地设计一些难题让他们不痛快。或者您会选择中间的一个位置: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又给他们一些吃苦的机会;或者您会选择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那么,这中间的度又在哪里,几分苦几分甜?你的原则和出发点又是什么?继续想下去,我们会非常有意思地发现,这牵扯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教育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许会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位有责任感的老师在站到学生面前之前必须要回答它。

猜你喜欢

木芙蓉路灯教育工作者
雨中的马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这些花儿爱变脸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
傍晚,路灯为什么能自动亮起来?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芙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