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班主任的生存状态

2007-04-24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7年24期
关键词:津贴德育培训

白宏太

2007年,班主任这个“全国最小的主任”,似乎格外受“青睐”。

这一年俨然成了“班主任培训年”,在各地,名目不同的培训活动如滚滚热浪,至今连绵不绝。这一年,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施细则。相应地,除了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一些有远见的地区开始构建班主任长效培养机制。

見微知著,对班主任的重视,反映出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变革学校德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教师成长规律和教育价值观的自觉体认。

然而,倍感欣慰也罢,受宠若惊也好,对大多数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的班主任来说,还有许多和他们切身相关的问题积重已久。相比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仍期盼着自上而下给予班主任更多关注。

在此,笔者将由班主任培训追溯班主任的发展、评价、待遇和地位等现实问题,表达一些对班主任真实生存状态的零星思考。

一切仅仅是开始

2007年1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正式启动。如此高规格的班主任培训,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尽管姗姗来迟,但这一次培训却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培训内容非常系统。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活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6个培训模块,基本涵盖了班主任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全部。

其次,培训形式很有针对性。小学、中学班主任分开培训,每班不超过50人,典型的“小班教学”;通过理论辅导、专家引领、案例反思、交流研讨等途径,也保证了每个人的“深度参与”。

另外,培训过程也注重实效。在10天时间里,班主任们白天培训,晚上还要小组讨论、编写学习简报、修改教育案例……组织者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大家提供最丰富的精神食粮。

充实而精彩的培训,让班主任们乐此不疲:“这样的培训太解渴了。”“没想到班主任工作还有这么多学问。”“培训真正转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作为一次“培训者的培训”,班主任们也表示,要做传播新理念的种子,让更多教师受益。

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第一次培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班主任太渴望培训,也的确需要培训。

参加此次培训的,都是各省的优秀班主任。但即便是他们,平时“充电”的机会也并不多。“我太高兴了,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这是我头一次出来培训。”一位来自西部的班主任感慨道。

起初,对于6个模块的内容,专家们有异议,认为这次培训应该是提高型的,但最终统一意见,以基本知识范畴的培训为主。事实证明,这很有必要。因为大部分班主任都缺乏这样系统的学习。更有甚者,个别班主任还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班主任研究意识和专业素养的缺乏。在培训中,一些班主任渴望得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早恋、网络沉迷、职业倦怠……而专家们更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满足其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好比,你只记住几个药方,一旦条件变化,药方就失灵了。只有懂得了基本原理,学会自己开药方才行。”在北京教育学院,参与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的迟希新博士这样说。

当然,一次培训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国家级培训的意义在于示范和引领。对于全国的班主任培训工作,我们还有更多期待:

———如何通过及时跟进和后续的分层培训,使地方培训与国家级培训有效对接?

———如何规范班主任培训“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的状况,提高培训实效性?

———如何使培训真正贴近一线,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满足大多数普通班主任的成长需要?

或许,一切还仅仅是开始。

“专业化”,路在何方

提到班主任培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班主任专业化”。时下,随着“班主任专业化”理论构架的日渐丰满,我们更关心的是,班主任专业化怎样成为实践中的可能?

班主任专业化首先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历程。在这些参加国家级培训的班主任中间,记者希望找到一些直观的、共性的启示。

山东临沂八中教师王立华,年仅28岁。近年来,王立华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形成了自己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解。在他看来,当前班主任的任用带有随意性,班主任还远不是一个具备相应素养和能力的专业人员。

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件事,让王立华至今难忘。开学第一天,他在班上点名,一个学生始终不肯应答。当他生气地上前质问时,才惊诧地发现该生患有唇裂。虽然后来他多方努力,终于唤起了该生的自信,但回想起来,他很是后怕:“当时我的做法都是凭感性,没有心理学知识做支撑,其实很危险,稍有不慎,可能对学生造成永久的伤害。”

凭着一股韧劲,王立华努力以专业研究者的姿态面对工作。当班主任9年来,他把读书、写作、思考当作自己的教育行走方式,在班主任专业化的路上渐行渐远。

同样的,在有着22年班主任经验、来自河北石家庄四十二中的田丽霞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一些专业发展特质。和许多老教师一样,田丽霞是怀着一份质朴的爱走上讲台的,因为喜欢那种“心灵不设防”的纯真,喜欢孩子们因她变化,就这样一直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她把个人的成长归因于积极的思考:“那时候,班主任既没有培训,也没人引领。要想成长,就必须学会思考,不要怕碰壁,咱撞了南墙,拐个弯又是新出路。”

可以说,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即教育信念,成就了一个优秀班主任的专业高度。

除了个人努力以外,如何通过机制建设,保障班主任专业成长?王立华寄望于班主任资格认定制度的出台:“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班主任的专业属性,便于各地对班主任的甄选、培训和评价。”

在参加国家级培训以前,田丽霞作为培训专家,做过很多场班主任培训,这使得她对年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感触更深。她经常看到,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理想地走上班主任岗位,但在现实中很快碰了壁,变得灰心丧气。很多人再也不愿当班主任,甚至离开了教育行业,这让她深感痛心。近年来,她一直呼吁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班主任课程,帮助师范生完成知识和实践的对接。同时,她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下来,教年轻班主任上好第一课。

从根本上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需要教育信念的支撑,而对于年轻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有赖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及时跟进。对此,王立华和田丽霞都强调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近几年,王立华正带着一群年轻教师,一起读书、研究,制定成长目标,撰写教育随笔,沟通培训与实践。在田丽霞所在的石家庄四十二中,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新班主任培训。田丽霞认为,保護年轻班主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培训引领他们走上专业成长道路。

谁该为谁服务

任何一项目标或制度,如果脱离了真实情境,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探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必须回归到班主任生活的常态。

从一位班主任口中,记者听到了这样的成长经历:第一年做班主任,任课教师揪着“捣蛋”学生来问罪:“×老师,快管管你的学生。”年轻气盛的他却说:“一个教师连自己的课堂都控制不了,也忒无能了吧。”气得任课教师直翻白眼。不过,经过一些教训,到了第二年,再遇到类似情况,他就变得圆滑了,总是先赔礼道歉,安抚任课教师,再回过头来处理“肇事者”。

相信很多班主任都有类似的体验,一位老班主任曾不无感慨地说:“在学校里,班主任的棱角总是最先磨平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最贴切写照。无论教导处、教务处、团委、后勤,还是任课教师,谁有了事都来找班主任,班主任就像一个勤务兵,竭力做好服务。反过来,班主任有了事,就是另外一种情形。即便是教室的锁头坏了,也得追在总务主任屁股后面,百般央求。还有的时候,班主任想干点有创意的事,结果却遭到诸多限制,最后只好放弃。也难怪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样乐得轻省,万事不求人,只要教好课就行了。

可是,仔细思量一下,班主任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究竟谁该为谁服务呢?

一方面,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写得很清楚,班主任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

另一方面,又有哪一所学校不是标榜“德育为首”呢?就在2007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说:“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但为什么在现实中,作为学校的德育骨干,承担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班主任却成了“使唤丫头”?究其原因,根本上还在于德育、智育之间的“本末倒置”,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智育却是雷打不动的硬指标。于是乎,班主任工作也就成了维持教学秩序的角色。

看来,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真正重视德育,回归育人的根本,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势必大打折扣,甚至将走入误区。同时,要使班主任由“服务员”成为被服务者,也需要学校从中观层面上变革学校管理,确实树立为班主任服务的理念。

在操作层面上,一些地方实行的“班主任聘任制”和“班主任选聘任课教师”的做法值得提倡。这样不仅通过择优上岗,增强班主任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且有利于确立班主任的地位,敦促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尊严感

2007年3月,中小学班主任津贴问题被提上了全国政协会议的议程。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曹维新在提案中写道:“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从1988年起再没修改过,这样的标准如何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体现多劳多得?”

说到班主任津贴,还得追溯到1979年,在当时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中,中学班主任的津贴是每月5至7元,小学班主任的津贴是每月4至6元。直到1988年,有关部门规定,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各地基本上按1979年的国家标准增加了一倍。时至今日,随着物价上涨和工资提高,新的班主任津贴标准迟迟没有出台,在一些地区,班主任津贴仍沿用这一标准。在少数贫困地区,班主任的津贴甚至更低。

当然,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班主任津贴的标准都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少则百元,多则近千元,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但实际上,这样的津贴发放方式仍不尽合理。

看一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就能明白,其中这样写道:“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要将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并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

问题就在这里,既然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主业”,授课有课时费,班主任工作理当记入工作量。相应地,课时费要根据教师的级别和年限有所区别,班主任工作量也该如此。但目前的班主任津贴,既不等同于班主任的工作量,也不分优良中差,往往是“一刀切”。客观原因是,班主任的很多工作难以量化评价,班主任工作量的确切计算也缺少操作性。

从长远发展来看,比提高班主任津贴更重要的是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专业尊严感。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班主任的表彰,“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的评选逐渐常规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名师工程”中,也开始有了“名班主任”的评选,并在专业发展、物质待遇上予以体现。

同时,为了给班主任创造更多展示平台,激励其专业成长,一些地区也开始了新的尝试。2007年7月,广东省举行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选手们通过教育故事演讲、班级活动设计、即兴答辩和才艺展示等形式,集中展现当代班主任的风采。

“长期以来,德育之所以不被重视,关键是做德育的人不被重视。要让班主任更多地体验成功,更多地体验到工作的优越感。”一位德育干部这样告诉记者。

实际上,班主任们都清楚,当前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只能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逐一得到解决。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是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得到领导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身为教师,一旦走上三尺讲台,就做好了甘守清贫的准备。但我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不希望看到冷眼,更希望看到哪怕是温柔的一瞥。”一位班主任深情地说。

在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这样寄语全国450多万班主任教师:“班主任的奉献我们都了解,班主任的压力我们都知道,班主任的苦恼我们都清楚,班主任的心愿我们都明白,班主任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的心血,党和人民最知情!”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初冬,这一段贴心的话语,让班主任们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班主任专业发展机制的健全、随着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完善、随着班主任专业待遇的改善,一个让人满怀希望的班主任的春天即将到来,而班主任成为让人羡慕的岗位的那一天,也将不再遥远!

猜你喜欢

津贴德育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图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发放高层次人才年度津贴52万元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