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2007-04-23窦桂梅

人民教育 2007年1期
关键词:史铁生公开课儿子

窦桂梅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都必须精心设计。

公开课教学也是如此。

教学的开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可能是短短几句话都需精心雕琢,因为学生生命的每一天都需要新的“营养”,为师的你必须悉心“浇灌”,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

在第一稿之前,我已经想了许多开场白,最后我拿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了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情感走进课文,为这堂课的情感定下基调;二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作铺垫。因为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母亲心中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即让儿子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三呢,告诉学生该段出自《我与地坛》,抛下“诱饵”,课后让学生循“线”阅读。

日常課,这样设计也许就算可以了。不过,细琢磨你会感觉这样开头明显有主题先行、先入为主之嫌。“诱敌深入”、“请君入瓮”等等这样的成语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尽管这样设计下了一番功夫,但改进的想法还是钻进了我的脑子。

于是有了第二种设计。引入台湾儿童诗人方素珍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就更想念

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从“童真”出发,感受到儿童对妈妈的怀念,同时扩展“广度”,补充一首诗,加强语文的积累。感觉这样比第一次引入的中年人对母亲怀念的文字显得要高明些。可事情就怕琢磨———设计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因为从儿童眼中对母亲的怀念,到史铁生关于“母亲”的怀念,中间的跨度太大了,而且表达思念之情虽然相同,但背景以及主题完全不同。更担心的是,怕学生“跑题”———孩子爱“发散”,“荒野中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联想,这样一来,要想马上收回心思进入文本教学,恐怕还得绕一个不小的弯儿,这样做反而会削弱史铁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

怎么办?干脆“删繁就简”———

于是,第三稿索性这样开头:

1.读题目:“秋天的———怀念”;

2.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秋天”;

3.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面———菊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入课文。可试教的时候,学生们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这个“秋天的怀念”的画面涂抹得“五谷丰登”,独独缺少一种“怀念”情愫和淡淡的哀愁。这显然与我抓的“好好儿活”的主题不兼容,情感的脉线没有进入深沉的基调中去感受“好好儿活”带给我们的人生韵味。

到底怎么切入这个主题?真是个问题。

不妨顺风顺水,以作者简介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介绍完之后,觉得很自然,顺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诉了学生———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但是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平”,而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代替。

偶然间想到史铁生当年不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吗,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入,再把这段话改编一下,那该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孩子们读的还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话,如果全部引用则太长,不够开门见山,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稿中我这样修剪了开场白的前半部分———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

接下来该引用哪段话合适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这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第八稿是第六稿与第七稿合并起来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情”,而不是“主题先行”———能够让学生总体感觉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同时通过这段话唤起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从而激起他们体悟文字的兴趣。

然而,“开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有老师举例子谈到我这堂课的设计:起承转合,课堂围绕“好好儿活”,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这位老师特别提到,教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好好儿”这个字眼,埋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儿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至于作家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个“苦”字的评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和课的开头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读《合欢树》中开头的一段时,学生发现了这句“母亲活得太苦了”并谈到儿子怀念母亲好心苦(辛苦)。我没有追问学生到底说的是哪种“苦”,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心苦”而不是“辛苦”。让学生从“心”出发,以“苦”为线延展开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学……

这就是第九稿的开头。那一次板书时我把开场白的“苦”字加粗、涂黑,并郑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苦”字。

故事到此仍没有终结。课上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苦”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么,长路漫漫,谁没有过“苦”的感觉?这文中的“苦”字让我们想到是活之苦恼、苦难、苦心———这各种各样的“苦”便是所谓的“心苦”啊。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苦”中的“好好儿活”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

我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苦”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这个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黑板擦下消失的“苦”字已经化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至今,这十个设计方案仍然保留在我电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十次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的。试想仅一个开头就这么“麻烦”,何况课堂40分钟的行走呢?

回过头来看,每一次设计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这里面延续了个人的思路和习惯,并没有好坏的分别。或许你会认为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但在我的观念里,好课就是这样“炼”成的。

正是这样的“打磨”提升着教师的专业认识。公开课,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外还要能给听课教师以教学启迪。因为是“公开”,所以课上的每一句话往往都是集腋成裘的结果。要想在这“聚光灯”下完成优质、高效的教学,更需要教者细致安排和周密考虑。这些年来,我深深感到公开课成就的不仅仅是一堂课,更为重要的是,你的如此精心,会不自觉地影响你的日常课堂,就好比吃过了一个甜桃,就再也不吃烂桃一样,你同样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对待你的日常课堂。同样的,当你对每一课“精雕细刻”的时候,当你处于一次次的类似公开课的紧张和兴奋中时,当你开始精密计算课堂每一分钟的使用效率时,不待人夸,你自会感到成功的愉悦。于是慢慢地,你会自觉让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得起推敲,你的每一次教学都变成一种享受。

其实仔细想想,公开课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日常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所以每次公开课前的心情就好比家中来客必定要打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既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我的备课,每一次都如《秋天的懷念》那样精心,这似乎成了我必需的生活。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我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收获,而当我一次一次记录下这些留待以后作进一步思考、完善时,我相信这种反复的教学历练最终化作的是对人生的修炼。

很多人说,公开课是不该准备的,平时什么样公开课就什么样。其实,要达到这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必定是潜心“修炼”后的结果。如果是招招不露痕迹的课堂,那么堂堂都是公开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修炼”的境界。是的,最高境界的课堂正是要用一生心血去“修炼”的。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要备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

当你一次次体验自己精研的课堂,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时,你会感慨,课上的精心设计是必需的,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循着这样的路,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精彩,乃至成就着人生的精彩。

猜你喜欢

史铁生公开课儿子
打儿子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第一次公开课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