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人第一

2007-04-23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7年1期
关键词:冠军家长妈妈

任国平

坐落于“泉城”济南老城区的棋盘街小学,曾是当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薄弱学校。自2002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式育人”的大德育活动后,效果凸显。教育专家们把这项卓有成效的育人活动称为“孩子们的成长梦网”。

在记者乘车前往这所学校的路上,看到的是学校周边一幢幢灰旧的居民楼和低矮连片的平房;狭窄的街巷两旁,各种小店铺比肩而立,商贩们在忙碌着各自的生意……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着实让人难以和“学校”及“教育”联系在一起。

几经穿梭,汽车停在了棋盘街小学校门口。只见数百名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正翘首向校园观望,流露出喜悦之情。被装饰一新的整洁校园内,几个醒目的大字跃入眼帘———棋盘街小学新操场竣工典礼!欢快的鼓乐,七彩的礼花,手捧鲜花的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就像节日的盛典!原来,新学期开学时,济南市历下区政府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为学校出资铺设了崭新的草坪操场,还改建了大门和院墙,让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焕然一新。前来参加学校典礼的历下区教育局局长刘福君坦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一所老城区的薄弱校,能在几年间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并逐渐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奥妙何在?一眼看上去,质朴得像个地道的庄稼汉的校长于冠军,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向记者讲述了学校的跨越历程。

于冠军办学的成功秘诀:“千教万教,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这是一所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学校。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历下区教育局先后把另外两所薄弱小学合并过来。因为3所学校都是薄弱校,合并后的棋盘街小学不见有多大起色。由于教学质量不高,没有人情愿送孩子来,并校后才五百多名学生。来自3所不同学校的五十多名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一些骨干教师觉得前途无望,纷纷调离,师资力量可想而知。

2001年8月,新学年开始前,教育局领导找到于冠军:“你合校有经验,还是你去吧。”原来,于冠军所在的甸柳新村二小,也是由两所师资及生源都较差的薄弱校合并而成的,但经过于冠军苦心经营,4年后,学校成为历下区办学最好的小学之一。“8月,我调出来;9月教师节,区里表彰先进单位,甸柳新村二小获‘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奖牌我都没有来得及领。说实话,当时我是流着泪从那所学校出来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夙兴夜寐,只有于冠军自己知道倾注了多少心血!

如今,被人们称为“合校校长”的于冠军又再次面对新的挑战。且不说棋小校舍破旧,不像样儿。在棋小五百多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其中一百五十多名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地居民子女中,父母下岗、低保家庭的孩子有五十多名。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于冠军记得,刚到棋小时,经常有家长光着膀子、穿著拖鞋到学校接送孩子。有家长碰上于校长,还会“很仗义”地说:“在这条街上,有什么事儿你就吩咐一声,咱能摆平……”

既来之,则安之。

在第一次全校家长会上,于冠军诚恳地对家长讲:“作为校长,办好学校是自己的责任,办不好学校首先对不起孩子,其次是对不起家长……”话朴实无华,却说到了家长们的心坎儿上。有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有救了。”于冠军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家长无限的希冀!也有家长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表面文章,走走过场,没什么新鲜的。

棋盘街小学就是这么一种客观现实,怎么才能兑现承诺呢?

几十年的教育实践给于冠军一个清晰的认识:“学校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千教万教,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认为,从教育内容看,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习惯养成教育;从学校发展看,必须把教育科研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研究教育的规律。

刚到棋小,于冠军就经常接到家长的“告状”:在家里,家长的好话歹话孩子都不听,“气得要命”……一次,于冠军还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家长在大街上吵架、拉扯。

这绝非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于冠军陷入深思: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在学校里怎么做,而很少教育孩子在家里、到社会上应该怎样,“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可能存在失误!”

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导向作用。多少年来,学校评“三好学生”,一直只是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甚至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全好”。这样的教育评价,极易误导学生!虽然目标是“全面发展”,实质却导致“片面发展”。教育创新,必须从评价方面进行改革。

从2002年开始,棋盘街小学开展了争做“新三好”活动,即“在校好学生,在家好孩子,在社会上好少年”。在活动开展前,学校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信:“……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争荣誉,而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是为了他们的今天、明天和更长远的未来。”

正视棋小的现实,只有学生、老师、家长一起提高,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在活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棋小在教师中开展了争做“好老师”活动,在家长中开展争做“好家长”活动。于冠军把这些活动称作“让我们一起成长大教育活动”。他把“新三好”、“好老师”、“好家长”的标准,发给家长、老师和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修订。讨论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五百多份调查表收上来,厚厚一大摞,摆在于冠军办公桌上,他逐一阅读,不仅从中寻找到了信心,也把一些有价值的意见纳入标准中。

家长会的创新模式———温情融心互动:“先用放大镜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争做“好家长”活动中,学校改革了传统的家长会,以“温情融心互动”的形式,让家长、学生、老师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沟通。这样的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也滋润着每个家长的心田。

“温情融心互动”活动,既是棋盘街小学的一个创新,也是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式育人”活动的关键环节。

就从于冠军对学生的一次调查说起吧。

一次家长会前夕,于校长走进了六年级一个班问,“愿意开家长会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全班45名学生中,只有6名学生举了手。这有点出乎于冠军的意料,“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开家长会呢?”

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但孩子们嚷了半天,意见却大体一致,“因为开完家长会,回去就挨骂。”不难想象,老师好不容易见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缺点都告诉家长。这样的家长会,初衷是想让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这次调查让于冠军警醒:教育要形成合力,不能再像以往的家长会那样让学生“缺席”。学校天天喊着要孩子“主动发展”,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参与,他的主体性怎能发挥出来?

思想化为了行动,棋小的家长会开始变样儿了。

每个月利用双休日的一天时间,班主任(也有任课老师)和每个学生及家长单独面对面交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于冠军要求开展活动前,老师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活动时,要先说孩子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再了解孩子和家长的真实想法,并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提出改进意见。他对老师讲,“活动效果怎么样,我得看活动开展后,孩子和家长是不是面带微笑离开。”

活动渐渐深入人心。经常有孩子跑到老师那里问,“老师,什么时候‘温情融心互动啊?”“老师,这次活动把我排在第一个吧……”

活动不仅使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对他们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积极性。过去,家长很少和孩子坐下来平等交流,总觉得“老子管儿子,教训你就行了”,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现在,父母必须平等对待孩子,协商多了,苛责少了。五(2)班的侯晓旭同学告诉记者:“活动时,老师少了几分严厉,多了几分和气,妈妈也尊重我的意见了。我喜欢这种氛围,我们像朋友一样一起聊学习、谈生活,让我感到温暖和愉快。”

“温情融心互动”活动使得争做“新三好”、“好老师”、“好家长”活动,有了一个老师、家长和孩子心灵交会的平台,形成了三方联动、互促的良性机制。

棋小制定的“新三好”标准,包含了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每位学生都有争做“新三好”《活动手册》。孩子们依据“标准”对照自己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学校每两周对“达标”情况进行一次评价,督促孩子养成习惯。在教育、指导学生争做“新三好”的同时,教师也要按照“好老师”标准去努力,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与评价。六(2)班蒋艺同学说:“在争做‘好老师的活动中,老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上,老师更多的是启发我们,更认真地板书;课下,更亲切地关心、鼓励我们。我感受到,讲台上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像是雨中的一把伞,风中的一件外衣,冬天里暖暖的太阳……”

2005年的一个冬日,四(1)班陈欣怡同学的一篇作文《四季的雨》被刊登在了《齐鲁晚报》上。于冠军格外高兴,这是棋盘街小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陈欣怡原本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母亲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一位高级教师,本来可以送女儿到一所更好的学校,因为离家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孩子到了棋小。尽管后来陈欣怡又有多次转学机会,但母亲没有动心,她很满意女儿在棋小的成长和进步。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乔艳老师刚接手四(1)班时,让每个学生写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陈欣怡写的是:我是一个差生。后来,在和她母亲交流中才得知,孩子的表妹在国外读书,家里人常拿她和表妹比,“你看人家……”这种比较天长日久,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乔老师带班后,陈欣怡得到了更多关注和表扬。在乔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成了班里的“才女”,迄今已经公开发表了5篇作品。渐渐地,孩子的脸上多了一份自信的笑容……

争做“好老师”,要求教师有爱心、多关注孩子,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张凌丽是一位毕业刚两年的年轻教师。2006年教师节,她被评为“好老师”。谈起自己的成长,她说,“读书,让自己更快成長。”“好老师”标准中有一条,要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滋有味,让孩子们喜欢这门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多读书。张凌丽说:“读书让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而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说:“过去只知道管孩子,现在则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棋盘街小学学生家长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得在孩子面前应怎样以身立教。对待孩子,有的家长只是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怎样做人;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则一味溺爱孩子……

在争做“好家长”活动中,学校不仅把“好家长”标准发到每位家长手中,还要让学生也了解“好家长”标准的内容。因为,对家长的评价除了社区和老师的意见外,主要参考学生的意见。

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争做“好家长”,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前途密切相关,表面上看是家长的事,实际上暗含着一种竞争———如果自己不是一名好家长,孩子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输在自己身上;倘若自己不争做“好家长”,不思进取,又怎能要求孩子成为一名“好孩子”、“好学生”?有的家长因为琐事当着孩子吵架,孩子就会拿出“好家长”标准对照,“你们还吵,让我在‘温情融心互动会上怎么说?”这时,家长纵然火气再大,往往也会立即“熄火”。有的家长说,过去只知道管孩子,因为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六(1)班何万华的妈妈对女儿在争做“新三好”活动中的进步颇感欣慰,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孩子的爸爸竟然把多年来酗酒的毛病改掉了。而这一变化,是从他参加了一次“温情融心互动”活动后开始的。“原来,他一天喝三顿,有时我都不想和他过了……”面对记者,万华的妈妈有点哽咽。记得那次活动回来后,他开始下了决心:“开展大教育,对我有促进,对孩子也有促进,我试试看能不能戒了。”但万华的妈妈并没抱太大希望!因为连小区的邻居都知道,他们一家子老老少少是“酒晕子”(济南话,酗酒,经常醉醺醺的),孩子的爷爷想喝酒了,就把儿子叫过去,几乎天天如此。可为了万华,他真把酒戒了。后来,烟也戒了。在万华五年级时,他爸爸被学校评为了“好家长”,回家后激动得不得了,连声说“没想到,我还能评上‘好家长……”万华妈妈说:“现在,他也知道关心家了,经常帮忙做做饭、买买菜,家庭氛围非常和睦,万华学习也踏实了。”

二(2)班张运佳的母亲是有名的专制型家长,她对女儿的“熊”(济南话,凶狠地训斥)是出了名的。为此,运佳的父母没少吵架。连邻居都劝她:你不能这样对待孩子!张运佳的母亲说:“多少人说过我,可我就是改不了。”但奇迹还是在她的身上发生了,是人人争做“好家长”、“新三好”的氛围改变了她。

一次,运佳在家里写作业。不知何故,妈妈又开始“熊”孩子了。可刚“熊”了几句,她想起在“温情融心互动”会上,曾向老师和孩子表示过要改掉粗暴的毛病,争当“好家长”。她就停下来,一声不吭地忙别的事了。张运佳呢,继续写作业。晚上躺在床上,女儿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您真好!妈妈没明白:我怎么好?女儿流着热泪说:妈妈,今天您没像以往那样“熊”我老半天。当时,我心里刚一哆嗦,您就不“熊”我了,我能安静地把作业做完,妈妈今天真好!听着女儿的话,妈妈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女儿睡着了,母亲看着女儿熟睡的面孔,抹着眼泪寻思:我一定要改!她翻开学校印发的争做“好家长”标准,一条一条地对照着看……一学期后,张运佳的母亲终于被评为了“好家长”,张运佳也被评为了“好孩子”。

家长争做“好家长”,学生争做“好孩子”。独生子女时代,不少孩子都有“自私,不懂感恩”的个性缺陷,认为父母用心血无私养育自己是理所当然。棋小争做“新三好”三个“标准”里,让六(2)班王金禹同学触动最深的就是“好孩子”标准,“过去自己不懂事,认为家长生了我就应该养育我,这是他们的责任。我还跟爸爸、妈妈耍嘴皮子:你们要是不养育我,我就告你们,我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呢……”学校开展在家争做“好孩子”活动后,她认真学习、对照每一条标准,反思自己原来的一些做法。渐渐地,她懂得关心、体贴、尊敬家长了,懂得感恩父母了,“现在真想回到过去重新过一遍”。

棋盤街小学开展争做“好家长”活动,还与社区争当“好市民”活动相结合,让社区参与学校对家长的评价,要当“好家长”,必须是社区认可的“好市民”。这使学校“好家长”的评选更有真实性、全面性,也使这一活动具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

于冠军用务实的理念把教育做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于冠军有个类似的教育观点: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只有让他们逐步认识社会、深刻了解社会,他们才能热爱社会、将来奉献社会。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在棋小,教育的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扩展到了家庭,延伸到了社会。

棋小与千佛山街道办事处、棋盘街社区居委会紧密配合,努力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棋盘街居委会书记赵孔希说:“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事,社区也要负起责。”本着“依托学校主阵地,联合社区单位,服务社区青少年”的原则,居委会成立了“青少年成长俱乐部”,长年坚持开展以育人为宗旨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棋类、书画、乐器等;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俱乐部,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是社区组织活动的一个重点。社区和学校每月组织学生分小组搞4次活动,居委会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学校把它作为评选“在外好少年”的重要依据。88岁的丁德真奶奶是棋小所在社区的孤寡老人。棋小的孩子们和她结成了“对子”。每逢双休日,总有孩子帮老人料理家务,陪她聊天,给老人以情感慰藉。社区还组织棋小的学生进行“盲杖训练”。孩子们带上“眼罩”,手持盲杖,连连感叹:“没法走路了!真是太难了!”通过训练,孩子们切身体会到身为盲人的难处,也学会了一些助残技巧,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孩子的启蒙和终身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影响。二(1)班浩然的妈妈感触颇深。夏日的一天,她带着浩然去逛书店。路过河边时,听到有人呼救:阿姨,快救我!河中一个男孩儿的救生圈滑落了……河水不深,但对孩子却很危险。浩然的母亲不太习水性,但她二话没说就往水里走。因为河底碎石多,一不小心摔倒了,从头到脚都湿透了,手机也掉水里了。她把救生圈交到了孩子手中。回到岸边,才发现小腿上被乱石划破了。浩然大喊:妈妈,你腿流血了。母亲却不以为然,好像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

奇迹发生在一个月以后的一天。那天放学后,母亲带着浩然回家。走到一个路口,看到一群人在围观,出于好奇就走过去。人群中间,一位老人倒在地上。母亲心想:这么多人围着看也没人管。没想到,儿子说话了:妈妈,咱们去救那个爷爷吧。

老大爷后脑勺流着血。当时,母子俩都有点发憷。小浩然走过去,摇摇老人的手:爷爷,你醒一醒!老人慢慢睁开了眼睛。经询问才知道老人心脏不好。浩然的母亲打了120电话……老人得救了。回家后,浩然的爸爸知道了儿子的见义勇为行为,高兴得直抱着儿子亲吻:“儿子,你做得很棒!爸爸因你而感到自豪!”

“六一”儿童节时,开全校家长大会,浩然的妈妈被评上“好家长”。事后孩子说:“妈妈,当校长宣读名单念到您的名字时,我可激动了!”“我自己也觉得很光荣,那种成就感,一点儿不亚于自己在单位评上‘先进”,浩然的妈妈至今仍在回味那份幸福。

教育工作既神圣,又平凡琐碎,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数年来,于冠军和棋小的老师们,像不倦的农夫精心打理心爱的庄稼一样,点点滴滴,日复一日,为孩子们一生的道德成长不辞辛劳地播种、耕耘……

采访结束时,陈欣怡的妈妈找到了一份刊发《四季的雨》的《齐鲁晚报》给记者。这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

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千姿百态,韵味无穷。春天的雨是温柔的,那透明的细雨静静落下,唤醒万物。夏天的雨是强大的,它夹着惊雷闪电,伴着怒吼的狂风,展示自己的力量。秋天的雨是香甜的,它把大地的果香带来与大家分享。冬天的雨是冰凉的,有点害羞,每次只下一点点,它为花草树木送来一首摇篮曲,为新春的到来而奏乐。四季的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诗情画意,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思……

雨露滋润禾苗壮。人的成长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哺育,而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正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营造的良好成长氛围。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冠军家长妈妈
家长错了
鸟妈妈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