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2007-04-23王新法
王新法
陕西省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山岭地区占总面积的80.1%,受地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属西安市辖区的唯一省级贫困县。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蓝田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科教兴蓝,人才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穷县要办大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了蓝田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教育优先发展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快速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知识形态潜在的生产力因素转化为经济形态现实的生产力。县委、县政府坚持事关教育的问题优先解决,项目、资金的投向优先考虑教育;坚持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优先择优选配,真正把懂业务、会管理、善思考、勇开拓、敢实践的高素质干部提拔到主要领导岗位;坚持“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2.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基础工程。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但核心问题是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只有尽快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正是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形成了共同协作、不断创新、全力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浓厚氛围。
3.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的突破口。贫困地区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焦点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县委、县政府在千方百计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把加快教育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解决民生的问题来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破解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难题。
1.政策倾斜,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我们在用足用活国家教育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教育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办学方式和投入体制多元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巩固提高“普九”成果。2004年、2007年,我县先后通过省政府及国家“两基”复查验收。
2002年以来,我县共筹措资金1.78亿元,消除危漏校舍29.8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筹措资金1.18亿元,新建高中校舍78276平方米,两所高中分别晋升为省、市级示范中学,3所高中达到了西安市标准化高中要求;筹措资金3300万元,顺利实施了国家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和“校校通”项目,开通了“中国西部蓝田教育网站”,为教育自身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
2.改革机制,提高效能,破解管理难题。面对区域学校发展不平衡和教师素质差异显著的客观现实,针对教师待遇偏低,工作缺乏活力的实际,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向管理要质量,以科学的管理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梯次式发展性管理评价。2002年以来,我县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管理评价新机制,在量化管理评价和目标管理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国际“CIPP”模式、“最近发展区”、“多元智能”等现代教育管理评价理论,县教育局长田征和教育局一班人着力建构起“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这一全新的管理评价体系,促使各个层面的管理对象实现“可能、可为、可发展”,有效激发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蓝田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稳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建立了“基层推荐、民意测评、硬件筛选、演讲考试、实际考察、集体决定”的教育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行了新提拔干部试用期制、现任教育管理干部跟踪考察制、主要干部任期目標责任制,增强教育管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激发了全县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起,我们建立了职责分明的管理机制、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编审规范的预算编制机制、长远长效的学校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机制、充满活力的教育人事管理机制、能动制导的质量提升机制和全面经常的督导评估与调研机制,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3.目标激励,合理流动,破解师资难题。为均衡师资的配置,我们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这一全新的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激发全县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使素质教育思想和“穷县要办大教育”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蓝田教育团队的群志、群力、群智、群愿。另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加强山岭及川塬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力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暂行办法》,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鼓励大学生回乡任教,完善了教师转任、交流制度,对新任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倾斜山区”的政策,为山岭边远地区补充教师786人,使县域师资水平大致趋于平衡。
三、围绕第一要务,积极发展与经济相适应的大教育。
在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挖掘教育的自身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1.追求完善的教育质量。2002年以来,我县整体教育质量逐年提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不断提高,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到西安市中游,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攀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2.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掌握相关致富及产业信息,组织广大教师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把学校办成乡村“文化传播中心”、“知识信息中心”和“为农服务中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增强农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县积极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制度,注重地域产业特点,积极探索“订单、定点、定向”培训模式,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金山葱、华胥大杏、泄湖樱桃、南山无公害蔬菜及小尾寒羊、布尔山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农民打造致富的金钥匙。
四、强化行政职能,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我县人大经常对《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视察,确保教育法规政策落到实处。县政协注意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支持教育、资助学生,营造办大教育的行政环境和氛围。
同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我县发改、财政、人劳、建设、国土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为教育发展提供项目支持、财力支持,减免教育建设及用地相关费用,合理编制教师数量;综治、公安、卫生、工商、文化、市容等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治理力度,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