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呵护生命的教育

2007-04-23彭锻华

人民教育 2007年19期
关键词:意识评价课程

彭锻华

现代学校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校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宝安中学提出“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了“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旨在关注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关系以及学生个人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年来宝安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在此仅从“管”与“理”的关系、实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两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实践和认识。

追求管理和谐提高办学效能

一、抓好“两个结合”是管理和谐的关键。

(一)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结合。

“管”,就是制度上的约束,建章立制,依法行政;“理”就是情感上的疏导,以情动人,晓之以理。

1.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着力点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变化。

因地而变化,就是指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对于像宝安中学这样办学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的学校,作为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更注重情感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基于这一点,作为校长,我的定位是,决不能做队伍的驱赶者,而应做队伍的引领者。

因时而变化,是指同一所学校,不同时期,因环境或形势变化而改变管理策略。在某些特殊时期,更需要加强制度的约束。如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宝安中学在充分考虑师生观看时间的同时,强调制度管理,加大约束力度,加强了学校的考勤制度的检查,要求教师按时上下班,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既满足了师生看球的强烈愿望,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人而变化,就是要看管理对象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与教师的素质。若教师群体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都较强,就必须偏重于情感管理,特别注重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2.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就动机,增强学校凝聚力。

在深圳特区,教师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业务素质差别不大,容易相轻相斥;同时,随着待遇的改善,一些教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成就欲望下降,学习动机减退。针对这种情形,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对策:一方面,注重凝聚学校精神,塑造教师灵魂,激发他们成功、成才、成名的动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内动力源于凝聚力,凝聚力源自团队精神,不断打造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此,我们不断为教师提供发展空间,经常进行榜样激励,如定期举行为退休教师献花授纪念牌活动,评选“我最喜欢的老师”、“师德标兵”、“十大名师”、“十佳中青年教师”。同时,不断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如举办“建言献策为宝中”征文比赛、“新时代、新宝中、新形象”演讲比赛、“宝中是我家”中秋晚会等活动。

3.制度的建立健全应与时俱进。

学校应根据形势需要与学校规模变化,不断完善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近两年,宝安中学先后出台了《条块管理相关制度》、《“五全”教育方案》、《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安全隐患、突发事故分级汇报、处置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体育教学应急预案》、《实验室教学应急预案》等系列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方能确保平安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

目前,过度关注结果的评价,致使有的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相应地使教师在教学中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学效率低下,讓学生不堪重负,同时还会造成各学科之间抢占时间,引发教师“单打独斗”。

因此,现代的学校管理既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管理,两者有机结合。

1.建立以效率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结合,关键是改变原来静止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多视角、发展的眼光看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正确的导向性。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教师评价中,我们淡化个体,强调整体效果,通过“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教学管理模式,从备课组看学科质量,从班级完成指标看各科协调;从起点看变化、从投入看结果,以用时少、效率高、结果好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看他的输出能力而不是看他固有的能力;评价课堂不是看讲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

2.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控网络。

在改革评价的基础上,目前我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了由学生评教制度、家长评教制度、教学开放日制度、学科组评课制度、学生作业控制系统、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档案等组成的过程管理监控网络,立体监控,以期管理、评价更全面、科学、精细、到位。同时,我校实行级组、科组双向教学质量承诺制,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和干预。

二、建设一支和谐奋进的班子是管理和谐的保证。

建校22年来,宝安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学校有一支团结拼搏的班子是分不开的。学校行政班子近20人,能做到全体班子一盘棋,一个主旋律。在工作中,干部队伍形成了“三种思维”、“五个意识”,即“整体思考”、“换位思考”、“逆向思考”三种思维方式和“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权威意识、程序意识”等五个意识。

“整体思考”是指思考问题不能限于局部,要顾全大局,全面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指在工作中要转换角色进行思考,使问题的解决更恰当、更合理;“逆向思考”指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服务意识”指每个中层干部都应该去除“官本位”思想,立足于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每一个人不仅代表的是个人,更代表的是所担任的职务。“合作意识”,就是提倡“合作比竞争重要”,学校大事,不分部门,全力合作,及时补台。“创新意识”指在工作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就是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标准,追求卓越。“权威意识”,每一位干部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注重个人修养,提高人格魅力,为师生作出表率,做队伍的引领者。“程序意识”,要求工作“到位”不“越位”。

注重和谐发展开创生存教育

“学会生存”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生存教育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

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却让我们担忧。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或其他安全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来避免。

李岚清同志说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作为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任的教育,在“关爱生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应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学会生存”的内涵不仅指最基本的生存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追求高质量的生存,应该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生存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悟性,培养乐观处世态度并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在“生存教育”领域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4年4月,我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我校的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学会生存〉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荣获宝安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深圳市科技与信息局登记为国家科技成果;2006年,学校的科研课题《城市中学生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一、以人为本,确定开发领域。

(一)学生生存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其需求调查。

我们从日常生活安全、校园内外安全、自然灾害与自救、野外旅行安全、社会生活安全5个方面,编制了《中学生生存知识问卷》,对本校高一和初一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和初中生对生存知识的掌握差别显著;父母对于孩子生存知识的教育多半处于自发自在状态。

从问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当生命遭受侵害时”,有超过85%的学生持有“为了不连累父母,只能求助于警察”的想法;不到2%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相应的培训或演练”;多半学生对半数以上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等等。这些调查,使我们真实地、多方面地掌握了学生的需求状况,成为设计课程内容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现实课程资源分析。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课程教学设施齐全;区委、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学校工作,区消防、卫生、防疫、质检、环保等机构完善,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经济产值较高,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大,可以为课程开发提供经济支持。我们的劣势在于,教师年龄结构欠合理,科研积极性不够高;学生数量较多,管理工作艰巨。

考虑到教师都只是开发课程的“业余选手”,无法与国家课程开发的专家相比。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生成过程,使教科书、课型等课程核心内容,伴随着我们的实践和反思、学习不断成长。我们由此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整合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校本课程。

二、开放而动态地吸纳课程建设力量。

(一)整合社区资源,生成《学会生存》的文本。

“课程”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集合体。生存,即生命的存在。《学会生存》课应该提高学生對突发事件或紧急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其生存的悟性与技能。

围绕这个目标,由本校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分头搜集资料,同时向全校师生征集案例,经过近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初稿。我们向家长介绍选题,求得他们的肯定和支持。他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忙审阅初稿。消防大队还专门开会,对初稿开展讨论,使校本课程的科学性获得基本保证。质检部门提出应将“做合格消费者”的内容编入教材;老司机们提出要加入“驾车求生”技能……我们还听取课程专家的意见,对其结构和布局作了调整,使教材让人爱看,看后有收获,同时又具有教学文本的基本规范。

(二)动态开发才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1.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动态开发者。

我们将《学会生存》作为初一的必修课和高一的选修课开设。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搜集相关视频、图片、文本资料、科学实验等资源,构建教学的主题单元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工作。教师的创新,大大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初一的教师结合学生好动和新校区的特点,增加了校园安全教育课。他把课堂移到楼梯上,模拟楼梯拥挤时会产生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动作来保护自己;还带学生来到报告厅的紧急出口、护栏旁,了解参加大型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对威胁生命因素的防范意识,也使学生对学校纪律要求有了新的理解。高一“模拟探究”课型是教师在设计、实践、观察、反思中一步步完善起来的。学生自我评价伴随着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实了课程评价的原有设计思想。

2.学生对课程建设的价值不可低估。

为了使教材更加完善,我们挖掘读者资源———为数众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科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补充案例、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做教材的编写与修改者(具名编入)。同时,也将这一部分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通过编写实景模拟短剧不断提出建议,使课程处于动态完善之中。“学会生存”网站的建设,更是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学生在活动、模拟、探究、评价中,不仅掌握了更多生存知识与技能,对于学习的悟性、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形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很难物化为可展示的教育“成果”,但一定是关怀、呵护生命的教育,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的实践课,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意识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