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最便利
2007-03-23张伟靖
张伟靖
在上海几乎任何时候打车都很方便,公共厕所也很多
高永成在一家外企做销售,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到各地出差,说起上海的便利,给他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出租车和公共厕所。
“在其他很多城市,出租车都在傍晚七点交接班,这个时候正是高峰,打车非常困难。而在上海几乎什么时候打车都很方便。另外,上海这边公共厕所很多,标志也很明显。”
事实上,在上海寻找公共厕所未来将更加便利。根据最新编制的《上海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纲要》,到2020年,上海公共厕所布局原则上保证300米半径,步行三到五分钟就能到达。
一位新妈妈的幸福生活
张阳(化名)是一名新上海人,住在浦东花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和村落,随着浦东开发的推进,几年时间就由乡村变成了城区。
在张阳看来,这里的便利程度绝对不亚于上海老城区——出门步行两分钟就有地铁站,旁边还有几趟公共汽车;以张阳家为中心、800米为半径的区域内,有一个标准化菜场,三家中型超市,五家24小时便利店,三家银行网点,一家邮政所,一家证券营业部,四家药店,多家不同档次不同口味的饭店,当然更少不了若干家理发店按摩店。
将半径再拉长一些,以公交车或地铁三站车程来算,张阳可以顺利地抵达三家“二甲”或“三甲”医院。之所以提到医院,是因为张阳新近做了妈妈,从怀孕到生宝宝期间要经常跑医院。
张阳自称是个有些糊涂的妈妈,怀孕时记不清产检时间,有了宝宝也老忘记该什么时候打预防针或者体检。不过没关系,每个人在医院都有档案,到时间会有人打电话提醒。宝宝出生刚一个月的时候,张阳家附近地段医院的医生还来上门看望。
“宝宝出生后,需要上户口,我们先打电话到附近派出所,询问好需要带的资料,跑过去很快就搞定了,来回不过40分钟。独生子女证更是偷懒了,居委会郑阿姨上门来取需要的资料,帮忙办好后又送过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张阳说。
“在上海办理各种证件都挺方便的,去了有明确的指示牌,保安也会帮你指路,人再多,都是叫号排队,井井有条,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上海一家合资企业的职员马天宇有同样的感触。
因为有了孩子,张阳开始关心附近的教育设施,她发现,收费低廉的公立幼儿园步行五分钟就有两家,私立幼儿园有三家,尽管略远一些,不过幼儿园负责接送,而且招收年龄也宽松很多。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小学和中学,其中中学还是市重点中学。
尽管住在世纪公园附近,之前忙于工作,张阳并没什么感觉。有了宝宝之后,才发现周围供人们休闲的地方真不少。即使不去世纪公园,步行不到十分钟的距离内,就有三个供人们玩耍休息的小广场,小区里面也有一小块不错的绿地。
原本以为有了宝宝不方便出门购物,张阳没想到,她经常会收到电话网络购物目录,只要拨个电话,第二天快递公司就可以将物品送到家里,价钱还更便宜。
新上海人张阳对这一切如此满足,小区里一些从浦西搬来的老人却还是强调:“浦西比这里还要方便。”
设公交站点、菜场、公厕的距离都有硬性规定
“城市规模与便利度有一定关系,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聚集起产业、技术和人气,有利于基本设施的建立。”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分析说,上海生活的便利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划以及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3%。
在上海,我们可以不用现金,持银行卡到各个地方购物消费,可以通过银行转账直接缴纳水电费;我们只要手拿一张“一卡通”,就可以乘坐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可以不出家门在网络上购买各种商品——这是信息化的成果。
“上海生活便利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方针有关系,”马天宇说,“以交通为例,上海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计都非常人性化,很实用,公交换乘也非常方便。”
上海明确表示,未来五年将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战略,让百姓出行更快捷。不仅仅是交通,在城市绿地、排水、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上海市政府的举措都让市民感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翻看上海市城市规划局2006年提交给市人大的工作报告,你会发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同名道整理、菜市场和公共厕所布局规划等,都经过听取市民意见环节,并做了非常细致的部署,对几百米之内设公交站点、菜场、公厕等都有硬性规定。
在消费性服务领域,尽管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但也给了很大的推动力。“在早期超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用地、税收等多方面都给予支持。”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告诉记者。
3000家便利店全部24小时营业
周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姑娘,在她看来,上海最方便的地方还属购物。“在上海,可以到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买很高档的东西,也可以在外贸小店买便宜的,很少的钱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目前,上海商业营业场所面积有360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位居民占有两平方米。商场、便利店、超市、大型卖场、品牌折扣店一应俱全,各个消费层次的商业体系都很完备。齐晓斋说,市区两级政府还加大发展标准化菜场,既满足了低收入群众需求,又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社区商业,直接让市民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早在2004年底,上海市经委出台的《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就着重提到了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称市区两级政府将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推进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的建设。很多新兴的大型社区在还是荒地之时,就有了前期的社区规划。
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变,进入社区的超市和便利店趁势取代了以前的粮油店、杂货店,以前需要十几家店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现在有了超市可以一站式购齐,大量的24小时便利店也出现在社区商业中。
“现在上海全市有3000多家便利店,全部24小时营业。而在改革开放前,24小时营业的店仅有1家。”齐晓斋介绍。
在便利店,人们可以吃到简单的快餐,可以代缴水电费。业内人士介绍,他们正在和银行保险公司沟通,酝酿在便利店为客户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