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事

2007-02-28

董事会 2007年2期
关键词:技术性出口贸易

中国出口企业2007年仍面临出口壁垒,且短期内影响难消退

文/董伟

2006年12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企业面临大量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壁垒,而且这些壁垒给中国贸易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消退。

根据此次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了217亿美元生产成本,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

在接受该调查的中国企业中,有81.3%的企业反映曾受过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其次是欧盟(57.72%)、日本(31.71%)和韩国(9.76%)。其中,67.6%的企业认为,外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标准。路透社的文章称,不少受访的中国企业表示,他们因缺乏经费而难以遵从外国的贸易标准,而且,他们也很难及时了解哪些国家改变了哪些规定。

在接受该调查的行业中,可以看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食品、土畜产品受到的影响面最宽,纺织产品直接损失比较严重,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增加成本最多。例如欧盟颁布《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禁止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来,我国机电高新产品生产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出口成本增加了很多。有的出口企业因此丧失了竞争力,甚至丧失了传统市场,蒙受了巨大损失。而类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中国产品出口欧美的道路上数不胜数。

而目前中国出口企业还面临着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反倾销调查等出口壁垒。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面临出口贸易上诸多困难和挑战也属意料中的常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实际上,中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动意识正在不断提高,71.8%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国际或对方标准来积极应对;63.4%的企业认为还要争取获得国际权威认证和出口国认证。现实中不少中国企业确实在与国外技术壁垒博弈的过程中,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了商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有专家称,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此外,相关专家还为出口企业开出了一张应对壁垒的处方:首先,要学会运用国际通用规则,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产业安全;其次是运用技术措施,保护自己;第三要提高科技和品牌的贡献率,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第四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增加进口,减缓出口增长速度,实现共同繁荣。

2007年,环保总局用事实说话

文/董伟

2007年刚刚过去十天,一向行事低调的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突然以一纸通告而成为众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事出何因?

原来,据国家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环保总局1月10日将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列入“黑名单”,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其所有建设项目均被停止审批,直到它们的违规建设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同时被列入“黑名单”的还有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等四个行政区域,其境内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建设项目也均被停止审批,直到违规项目被彻底整改为止。

据悉,涉及违规建设项目的相关人员还将至少被依规追究行政责任。

为何此次环保总局要对这些企业“痛下杀手”?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无奈表示:“这是迫于中国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番苦言的直接证据就是,中国历经近十年磨砺而出的第一份“绿色GDP”账单,于2006年9月7日正式对外公布:中国一年环境污染损失5118亿元。

而2006年,中国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然而,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国家环保总局严把环评关口、全年停批缓批163个对环境有影响项目的基础上产生的。另据潘岳透露,国务院于2006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这些均是官方数据,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更深切的感受可能是,今年入冬以来遍布中华大地长时间的能见度不足数米的雾霾天气。而生活在一些重工业地区的居民更发出了“至少少活十年”的感慨。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将改善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和行业受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驱动,不顾当地的环境资源限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违法手段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既给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还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带来更大的成本和更大的困难。甚至,在环保总局力推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GDP”时,却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还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的消息传出。

地方政府不支持绿色GDP测算,因为绿色GDP动了它们的“奶酪”。只讲求经济效益,而不讲求社会效益,也是一些地方政府立项目的首选之策。然而,环境保护仅仅依赖中央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这需要调动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制定出相应并可行的规章制度,且做到令行禁止。在四大电力集团被列入“黑名单”的同一天,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共同宣布,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看来,环保总局将用实际行动说话,有环境违法信息记录的企业不会再“逍遥法外”了。

猜你喜欢

技术性出口贸易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变电站基础工程冬季施工经济技术性比较
台媒忧陆客“技术性”减少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