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将”王汝南:我走的是中庸之道
2007-01-29方玄昌
方玄昌
“看棋,就是静观。静观棋局的发展。
有静观才能有客观,回到这个现实世界也一样”
新年伊始,中国围棋界传出消息:任期未满一届的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因为到了60岁退休年龄,要正式卸任了。
在网络评论中,众多棋迷对王汝南表示深深的留恋之情。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任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围棋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秀成绩,王汝南因此而被棋迷称为中国围棋的“福将”;另一方面,也由于王汝南的平易近人,他对记者、普通棋迷和其他职业棋手均显示出一贯的亲和力。
可以拿一盘棋来描述王汝南在任棋院院长的整个历程:常昊的应氏杯冠军是一个很好的布局,古力和陈耀烨包揽LG杯冠亚军、罗洗河战胜李昌镐夺取“三星杯”是成功的中盘运转,而最后中国棋手包揽“春兰杯”四强则是完美的官子。这是和谐、圆满的一局棋。
1月16日,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领导班子调整大会召开的前一天,王汝南在中国棋院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
“起用马晓春是一个‘手筋”
中国新闻周刊:在担任棋院院长这几年,作为围棋爱好者,我们感觉到你很随和,没有什么架子。是不是你也以同样的态度跟这些棋手相处,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管理?
王汝南:是这样的。我尽量避免以会议的形式(与他们交流),而是在随意当中跟这些棋手做交流,比如看他们训练时,或者是在中午一块吃饭的过程中。中午他们运动员是有运动餐的,而我得自己掏钱,15元一餐,跟他们一起吃饭。
这样,大家都很轻松,但他们能理解我的意图,彼此的距离又拉近了。我可不愿意以领导的身份开会给他们训话。
中国新闻周刊:一般来说,和别的项目选手相比,职业棋手都有很强的个性,管理他们是不是格外困难?
王汝南:作为竞技项目,尤其是个体项目,需要棋手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管理他们不能以一种“划一”的方式,简单地对他们以行政命令进行管理。更多地,要对他们因势利导。
中国新闻周刊:在担任院长的整个过程中,你有一步“棋”长期为棋迷所讨论,就是起用性格特立独行的马晓春担任国家围棋队教练组长。这被众多棋迷认为是一步险招。你觉得,它究竟该算是“胜负手”呢,还是一个“手筋”?(在围棋术语中,“胜负手”指的是在劣势下,使用的赌招,成即翻盘,否则溃败;“手筋”,指的是一招制敌的局部手段)
王汝南:可以说是一个“手筋”,这也是当时大局的要求。
在这一代人里面,马晓春的围棋水平、取得的成就以及知名度都是公认的。他的问题就在于天马行空的性格,他不给你干活(笑)。但现在,要让他负责,就得有一定规矩,要(给他)戴一个笼头套子,戴一个马嚼(笑)。
我也没有马上让他担任重责。第一步,先动员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先让他带带少年队,让他一个星期来上两堂课,下下指导棋,这样压力小,不至于上来就挨骂。逐步地,他自己也意识到,在外面办一个道场或者一家公司,价值怎么也不能跟在国家队当教练组长、总教练相比较。当然,他也看我的面子,看到了我的辛苦和苦心(笑)。
从后面的实际效果看来,当时起用马晓春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能把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都归于起用马晓春这一个因素。
中国新闻周刊:跟你的前任陈祖德相比较,你觉得自己在工作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有何不同?
王汝南:从围棋界的影响来说,陈院长比我更大,他担任的时间也更长。他曾经是中国围棋的代表人物,以一个代表人物的身份来做行政工作,号召力更大,因此他的方式可能也就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他可能更容易做出一些决断。
我则是一个老的棋手和教练,在工作上,担任副职的时间比较长(1991~2003年担任副院长)。作为副职,我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各个方面的平衡、去补漏洞等等细节问题。所以,相对而言我可能比他考虑问题要细一些,会更多去考虑顺势而为、更注重和谐和平衡。
我看到很多报纸在形容他的时候都用“德高望重”这个词,而对于我呢,更多都是用“平易近人”这个词(笑)。
中国新闻周刊:前两届棋院院长、你和陈祖德都是职业棋手出身,而接下来上任的棋院领导刘思明却是业余棋手出身。很多棋迷担心让一个非职业棋手来管理职业棋手,会带来一些问题。
王汝南:主要要因时、因人、因地来实施一些方法。我们总是说,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没有内行也不行。如果整个管理班子都是外行,那也不妥。
其实,外面一直都在传说刘思明接任院长,但实际上他是接手我的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职务。围棋这边可能会是华以刚来接手。
从静观到达观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记者说你是“福将”的时候,你并不否认?
王汝南:我自称“福将”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谦虚。一个事业的发展,它一定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的。当年陈院长在任时,我们运气不好、成绩不好,其实那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而年轻棋手的成长又需要一段时间,在一定契机下,他们可能就爆发出来了。
我说自己运气好,是因为这样讲最简单,可以不需要做更多解释(笑)。作为我自己,更应该意识到,这些成绩决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中国新闻周刊:到现在为止,你对自己的围棋生涯和今天的中国围棋界有什么大的遗憾吗?
王汝南:对于我个人来说,首先我定位没有那么高,总是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因此失望也好、遗憾也好,相对会少一些。
在一些场合,有人让我在扇子上题字,我就写一个词:“静观。”实际上,我用心看这个世界、看一些事物,就是以“静观”的心态。
然后是“客观”,有“静观”才能有“客观”。
有“静观”和“客观”还不够,还需要有“达观”。因为事物并不一定按照你的思维模式发展,因此必须达观,这样才能少一点烦恼,少一点郁闷,也少一点遗憾。
很欣慰,大家在我退休之前给了我一个好的评价。
中国新闻周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心态?
王汝南: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从极端、狂热到反思。文革以后,我找了一些中庸之道的书本来看。看来看去,我走的就是中庸之道。
我们在下棋、看棋的时候经常讲的:看棋,就是静观。静观棋局的发展,静观棋局中下出的妙手。回到这个现实世界也一样。这就是我的人生感悟。
中国新闻周刊:吴清源老先生晚年强调的“中和”之道,是不是也跟这差不多?但作为一线的职业棋手,恐怕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王汝南:一个人经历多了可能都会回归到这样的状态。
但对于一个职业棋手,他们还处在张扬个性的时期。他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当然,他们在棋盘上也有综合、平衡、合理的要求。吴老先生不在第一线上了,他可以这样讲。当年作为一个胜负师,他如果这样要求和谐,那还怎么赢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