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
2006-12-29朱宗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2期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教师在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含义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误区。这里我们不妨先理解一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含义。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知识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着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有时紧密,有时不紧密,相互的影响有时大,有时小。当我们不能用知识的本身去解释知识所反映的现象的时候,就要用和知识本身有紧密联系的其他事物帮助解释所反映的现象、规律和性质。这种情况非常适用于采取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意义建构。为了表达得更清楚,仅以《麻雀》为例说明之。
《麻雀》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内容。课文描述的是一只老麻雀在它的孩子小麻雀被风从树上摇落到地上又遭遇猎犬后,为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与强敌抗争的故事。情节很感人,但是很多教师却反映这节课不好讲,原因有二:一是没有现成的可供这篇课文使用的视频媒体资料,不能提供事实情景,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感染,教师的描述没有了情景的支持显得苍白无力,自制的教学课件又远达不到视频的效果。其二是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只知道享受母爱,但是对于爱子之情却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本课除了描述母爱的事实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昭示这种母爱的重大意义。如果我们只围绕教材描述的单一现象去讨论,思维的范围将相当狭小,学生不会有兴奋点产生。麻雀爱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动物界所共有的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麻雀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把这种现象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保护自己孩子的现象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重大意义。换句话说,《麻雀》这篇课文的教学,就非常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讲本课之前,教师应搜集足够多关于各种动物保护自己孩子的影像视频资料(这种资料可以到《动物世界》节目去找),建立一个虚拟的视频网站。在这个网站里,有温顺的羚羊,长颈鹿、大熊猫,有机警的猴子、大猩猩和狐狸,也有凶猛的虎、豹、豺狼,更有丑陋,凶残、狡猾的毒蛇、鳄鱼和章鱼……讲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再让学生把课文的大意复述一遍,教师提问:老麻雀为什么能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其他动物也能这样吗?指导学生到网站里去浏览学习,让学生把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现象与其他动物保护自己孩子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和讨论,最后建构出:老麻雀和其他动物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大自然赋于的,它们能拼命保护自己孩子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维持了生物种群的繁衍,发展和延续。
课讲到此并不能算结束,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一定会对老麻雀和其他的动物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提示学生: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类呢?比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母亲都是怎样疼爱呵护自己的,教育学生要爱父母,孝敬父母。至此达到情感的迁移。这才是意义建构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平谷区电教中